電影《致青春》的觀后感
電影《致青春》的觀后感1
我一直相信,寫作是一件可以讓人審視內心的事,寫作就是自己面對自己,讓內心的情感得以宣泄。只是寫了那么多年的作文,寫的都是別人話,我們總覺得自己的情感太單薄,微不足道,一直帶著鐐銬“跳舞”,終于有一天可以摘下鐐銬了,卻發現自己什么都不會了。總是習慣把自己凌亂的心情像垃圾一樣拋給別人,或者把它悄悄的堆砌在內心,卻總不曾好好修葺一下內心。有這樣一次歡聚:20xx年5月4日班級集體看電影《致青春》,我也想提筆寫它,寫它帶給我的感受。
這場電影總會讓我想,到時候,我們的畢業場面會是怎么樣的。有人說,畢業就是擊碎一面玻璃,然后擦著碎片過去,血肉模糊之后分道揚鑣。與其把它形容的就像烈士就義那般壯烈,不如這樣云淡風輕的描述:曾經并肩奔跑的伙伴,在舉杯祝福后走散……對于我們這些離畢業不遠的學生,每一次歡聚都是值得我們紀念的時光。
因為已經有太多人對《致青春》這部電影有了很專業的評價,在這里我們就不管電影如何了,至少,多年之后,我們都會記得,正值青春時光,有這樣一場電影獻給我們有夢、有愛、還有明天的青春年華。我們的今天恰似他們已經逝去的昨天……我們正辜負著別人,或者正被別人辜負著;愛著某某,或者正被某某深愛著;夢想著未來,或者正夢游著迷失著青春;在一起的時候永遠不會意識到,明天我們即將離去各自奔天涯。
最美好的時光遇見了最美好的你們,然而,時光的腳步太快。驀然回首的時候,回想起來的都是過去的人和事,才發現生命里已有好多擦肩而過的人,現在都失去了音訊。當時也是以為一直會在一起,所以感謝的話都沒多說。而此時的我們,站在大學的中央,即沒有剛入學之時的書生意氣、青春與夢想同在的昂揚斗志,亦沒有即將畢業之時的依依不舍、生存與求職同在的重重壓力。在這青春做伴的年華里,我們正悲傷著別人的悲傷,狂歡著別人的狂歡,還沒有醒悟過來我們該如何奮斗,如何去追求,如何去愛……青春,就好比春天,終將逝去,沒有不朽的青春。但是我們可以去追求無悔的青春,去拼搏出一個不朽的人生……
已經逝去的,或是時光正好的青春年華,都是那么的相似,我們總是可以從別人的人生軌跡里看到自己的過去、現在或是將來。一茬又一茬的青春,就好比這一年一綠的春草,這一茬老去,那一茬又郁郁蔥蔥的正招人喜歡。然后又一寸一寸的枯黃……我們終將青絲成白發,我們終將夢想成真或者平凡一生,悄悄的祭奠了青春夢想。我們終將和相愛的人擦肩而過或者攜手白頭,我們終將嘗遍酸、甜、苦、辣,百經挫折最終我們百煉成鋼。
青春正好的我們,我們即將經歷的,或是正在度過的,那是一場從不曾有過的盛宴,畢竟我們就是我們,誰說我們一定要走別人的路,誰說輝煌背后沒有痛苦?好好把今天,明天路也要我們摸著石頭過河。誰不曾迷茫,誰又會一帆風順,是福、是禍我們終將要走一遭,何不朝著自己的心之向往,勇往直前!今天,你們若相愛的請深愛,人生最美不過執子之手,與子攜老。若有夢想,就堅守著,去追求,人生最值得的事或許也是為夢想拼搏。希望多年之后,我們還會記得有青春做伴的時候我們是同窗好友。
其實,我們可以少一點責備,多一點包容,有人說,“青春是用來懷念的。”那么,不留下值得懷念的,我們去懷念什么?
再不瘋狂青春就荒了,荒了就像沒有了過往。再不瘋狂我們就忘了,忘了就像白活了一場。青春正好的年華,在這校園里我們就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請不要再辜負,不要再傷害,不要再為了名利弄的魚撕網破。弱肉強食的社會需要有我們一起相依為命,不是誰超過了誰就成為了王者,而是要相信我們結伴行千山也定能踏過。再不幸的昨天終逝去,再輝煌的昨天終將暗淡,今天,我們相聚在這里,還沒有到了懷念的時候,擁有的時候就好好珍惜。
這一生能夠遇見多少人,又能結識多少人,又能永遠記住多少人,又能有多少人成為朋友,又能有多少人成為知己!可以想象到多年以后我們也會老去,到那時候,或許大家早已天各一方,或許已經陰陽相隔,生死兩茫茫。就算是有一天,看透了世事,看透了人生,看透了人心,也有青春可以懷念。青春何必彷徨,人生何必凄涼!
我們曾向太多東西致敬,卻不曾好好的向青春致敬,不曾好好的愛過誰,不曾認真的奮斗過……而今,要感恩的人,要珍惜的人太多,請統統銘記在心。擁有的時候就好好珍惜,等到失去了也不會追悔莫及。不曾好好珍惜的就如同不曾擁有的。因為年輕,我們能夠放下可以放下的,大膽追求值得追求的。有人說過,人這一生前半生要不害怕后半生才能不后悔。我們都應該大膽的向前走,留下一個無悔的青春。
致青春——致我們風華正茂、意氣奮發、懷揣夢想的青春。
電影《致青春》的觀后感2
看《致青春》電影里的鄭薇,無所顧忌的想愛就愛,不由得敬佩她的勇氣,鄭薇,該是一個怎樣勇敢的女孩子啊,能夠那樣的去大膽追隨自己的內心,看鄭薇和陳孝正的愛情,突然發現,其實很多的愛人之間的矛盾,都需要一個勇敢的真實的人去化解,無論這個人是男方、還是女方,雖然鄭薇的愛情也是無疾而終的過往,但至少她那樣痛快的愛過了,青春無悔,只有愛過,才會懂得珍惜和學會愛。
一部電影,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禁回想起當年,那無敵青春的歲月,當年大學的宿舍或許千差萬別,但是,簡陋和凌亂似乎是不變的主題,不知道今天的宿舍會不會變了模樣呢?在那個如同大雜院一樣的宿舍樓里,我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四年,當然,身在其中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它的美好,記得張愛玲說過:對于三十歲以后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而對于年輕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是啊,那四年的時光現在想起,許多的經歷真的仿若一生一世。
幾年前,我曾經在百度上查過一個人的名字,一無所獲。看完電影回來,我又一次查了他的名字,依然沒有結果,其實早就猜到是這樣的結果了,那是一個懈怠的一定會遠離一切網絡的人,但是就是那樣鬼使神差的想去看看,當年的那個人,他現在在哪兒,過的好嗎?其實,知道了又能怎樣呢,現實中的愛情,有幾個能像《致青春》那樣還會有續集?那個名字已經消失,但卻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定格在了我的記憶深處:教科書封面那歪歪扭扭的三個字,破爛的沒有后座的自行車,淡淡的煙草味.....,每個人都有過一段青春歲月。當年的我表面看是驕矜的,內心卻充滿卑微,哪怕愛到極致,也在表面上維持著自己的自尊,第一次真的動情的戀愛,也是最痛的一次經歷,在那段感情里,快樂、痛苦、期待、失去,最后的那個告別的夜晚是最美的日子,它猶如焰火的閃耀,美過,便成為過去。
那一晚,和他牽手走在安靜的校園里,玩著最喜歡的把戲,他用手撐著我雙腳離地的跟著他往前跑,那一天說了很多的話,也流了很多的眼淚,終于,還是要告別,揮手,再也不會有明天的故事,之后的一周,我渾渾噩噩的獨自度過,那一周,迅速消瘦的我連自己都感覺陌生,背起書包回家過暑假,從此,大學時代的青春成為祭奠。
看著電影里的鄭薇,那么勇敢的面對,就算在畢業以后那一次電梯交錯的相遇,也敢于直面,我真的好敬佩她的勇氣,一次次,其實只有敢于面對自己的過去,才能夠更好的活在當下,這么多年過去了,經歷了太多太多的事情,我才明白,當年的一種遺忘和埋葬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認可,青春,誰不曾瘋狂,誰不曾經歷,所有的,所有的,都是我們成長路上的必須,經歷了,才懂得愛;經歷了,才學會愛。
電影《致青春》的觀后感3
上周跟風看了《致青春》, 在我看來,沒影評說的那么差,還是值得觀看的。瑕疵還是有的,重點吐槽一個點——陳孝正的星座之謎……
陳孝正的血型星座是什么?小說沒看過,不了解,但電影說陳孝正是雙子AB。編劇有木有做功課呢?陳孝正這樣陰沉內斂像雙子么?雙子本來是活潑八卦愛玩愛樂人緣廣啊!
從我看來,陳孝正比較符合土象星座,我掐指一算,陳孝正應該是A血型,太陽在摩羯,月亮在處女,水星在雙子或處女,上升在摩羯。
摩羯座星座分析:“生于寒冬,思維深沉,孤獨一世,憂郁半生。沉默寡言,內斂實干,沉穩冷靜,堅韌不拔。溫順老實的外表,極富野心的內在,沉重龐雜的責任,堅強隱忍的意志,造就大器晚成的摩羯。”電影中表現的陳孝正符合以上描述,深沉內斂極富野心,同時做事情有目標有規劃,從他拋棄鄭微出國為出人頭地可以看出,鄭微是他一厘米的誤差,他的人生不允許有誤差,有誤差要及時修正。
摩羯給我的印象是,穩固不輕易改變,行事穩重有責任心,這是所有土象星座的特性,其中,摩羯座和獅子座一樣,是事業心很強的星座,王中之王領導者型的,因此摩羯的明顯表現還有事業心強、功利、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感受。劇初有一幕,陳孝正每天早上6點鐘會準時起床,鬧鐘吵醒了全宿舍,從一方面反映了摩羯確實自律自強,另一方面正正也說明了他自我為中心,你用功念書可以,但人際也要搞好啊,怪不得全宿舍都認為他是大變態。
大多數摩羯都很堅強隱忍的,不動聲色籌劃一切,陳孝正一早就想好了要出國,但他沒有告訴鄭微,忍到鄭微知道真相才不得不告訴她。鄭微最后挽留他:“為什么你連問都沒問過我?也許我愿意跟你吃苦呢?”陳孝正:“但是我不愿意!”再一次證明這個人真的很自我為中心!!!
跟這種人在一起真累。要聽話遷就他,因為他被動你就要主動,這種人又很容易不開心,要經常哄他,跟他吵架不管你有多對,你永遠是錯的,要做認錯的一方。反正我對摩羯沒什么好感啦。當然有時候看星座不僅要看太陽還要看月亮和上升,這樣才全面,也許這個人太陽在摩羯,但上升和月亮都落在很溫和的星座,如雙魚、天秤,這個人也會比較好相處。
下面就來講陳孝正的月亮星座啦。
月亮星座是什么?星座書說我們的人際關系的好壞,是否受人歡迎、受人贊賞,對外在事物的直覺力,全部都是受月亮星座所支配的,月亮星座不會影響外在人格的表現,卻會影響人格的形成,它強烈影響到一個人的潛在特質,在內心深處一直忽略,卻時時左右著所有的行為,及一些無法言喻、又切實存在的特性。我的理解就是,人格主要表現是太陽星座的特性,但同時會不由自主地表現出月亮的特性。
陳孝正有潔癖,很明顯這是處女的特征,處女座挑剔、龜毛,個性不圓滑,是一個專出JP的星座。我們身邊也有很多處女座,你們會覺得,不對啊,很多處女都很好相處的,我告訴你們,那是因為他們的月亮上升都在比較好相處的星座上,并不是典型的處女座。前面說了月亮星座是代表人際關系、潛在隱性人格的表現,陳孝正很明顯的人際關系很失敗,不圓滑,都正正印證了月亮落在處女上。他后來被楊瀾采訪也說了很后悔,這樣的成功是用失敗的人際換來的。潛臺詞就是他也不想人際很差,但他不由自主,月亮左右了他的行為。
水星星座表示我們的智慧,如果一個人的水星落在雙子和處女,那他就會特別聰明,數學學得特別好。陳孝正,土木工程高材生,還公費出國留學,最后還成了著名設計師成功人士,他的水星星座肯定是雙子或處女。
上升星座可說是人格外在展現的第二因素(太陽是第一主因),在占星學中會影響到人格的星曜只有二個:一是太陽,另一則是月亮,而其中太陽就造成了二種影響:一是太陽星座,另一就是上升星座。上升星座隨著我們年齡增長越來越發揮作用,陳孝正這種大JP,應該上升也在摩羯座上。很明顯的一個劇情,陳孝正要吃回頭草!摩羯座是最愛回頭草的排行榜冠軍,舊愛仍是最美,神馬分手復合再分手再復合,摩羯座最愛的玩意啊。
最后88陳孝正的血型了,果斷A型,沒有AB型,AB型愛打小報告不像陳孝正,反而A型嚴謹認真、穩重老實、遵守規則比較符合人物,而且A型人長得比較好看,哈哈哈。
詳8完了陳孝正的星座血型之謎,簡略說下其他人。
鄭微不像天秤座,阮莞比較像,氣質型美女、行事優雅淡定、但拖泥帶水優柔寡斷跟賤男斷不了。
鄭微愛玩愛鬧愛倒追,應該是射手座。基本上認為主動出擊的戀愛才有樂趣可言的是射手座女性。
張開,甘做配角的暗戀,雙魚和金牛都愛暗戀,雙魚是以暗戀為樂,金牛默默暗戀藏得很好,話說回來張開性格很放得開,比較像水象星座,不太像木訥的金牛,所以很大程度是雙魚。
以上均是個人看法。。。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結局沒有惡俗的大團圓,留點遺憾還不錯。
電影《致青春》的觀后感4
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敘事經歷了十多年的時間跨度:從校園生活一直到社會生活。而這前后兩部分敘事卻呈現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影片基調。在前半部分的校園生活中,導演以較為輕松活潑的筆觸去描寫青春期男女的愛情、友情,充滿了童話般的美好幻想。影片在開始部分運用了一些童話故事的拍攝手法描寫女主角鄭微(楊子珊飾)的美好想象,如同童話故事里灰姑娘穿上了心愛的水晶鞋那般美好。然而,在影片后半段,導演卻打破了這種“烏托邦”式的美麗幻想,改以一種更為理性冷峻的筆觸去摹寫現實的種種蒼涼與無奈。夢幻破碎的這種前后反差刺穿了現實的種種虛偽,更折射出了現實的殘酷與無奈,冰冷刺骨。
或許,這是導演趙薇的個性使然。趙薇雖為女性導演,擁有著女性導演的細膩溫婉,影片前半段的小清新風格可以為其證明。然而,在她身上卻始終流淌著“小燕子”叛逆與不羈的血脈,這種血脈會促使她以一種更為冷峻與現實的角度去處理現實題材。“愛要狠狠愛,傷要狠狠傷”或許就是“小燕子”借趙薇之口最想表達的青春愛情宣言吧。
電影《致青春》的觀后感5
青春不是永恒,青春不會凝固,青春也只是一剎那,青春像人生中展放得最艷麗的花朵似的,艷麗動人。
想想也是如此,還有一年,只剩一年,往昔一起打鬧的朋友,馬上就要各奔東西了雖舍不得卻想到“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也只好默默的念著,祈禱著,盼望者時間不要過得那么快。
煙花雖然“來得快去得也快”,卻在那一瞬間放出最燦爛的顏色;人生就像一張白紙,經歷過的'事情越多,顏色也就越多,最艷麗的顏色也是青春;人生就像舞臺,跳得越精彩,掌聲就越多。
韓寒和李老師春合作的《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讓我記憶猶新。這句話令我身有感觸:“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沒有回憶怎么祭奠呢。還有什么永垂不朽呢,錯過的你都不會再有。”如果你連夢想都沒有,還談什么青春?如果你有夢想,沒勇氣,不堅持,終究會失敗。
我也想肆意的揮霍我的青春然后在將來留下那段深刻的烙印:把零花錢拿去買喜歡的文具,在日記本上寫下那些不敢告訴家長和老師的小心事,把蟲子放進同桌的鉛筆盒里……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人們回憶的。
如果已到青春,那么也請想一想你正在實現你那瘋狂的夢想了嗎?也許那時的你顯得稚嫩與天真,那么請你不要絕望——因為經歷過后,會變得成熟。
如果青春已不在,那么就請想一想青春還在你身上時,你那夢想實現了嗎?也許現在的你感到那時的稚嫩與天真,請你不要笑——因為這只是青春的標制而已。
我親愛的朋友,請珍惜即將逝去的青春吧!
電影《致青春》的觀后感6
<致我們終將失去的青春>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林靜以及陳孝正。 每一個林靜都曾經是陳孝正,只有在遇見自己的鄭微才會變成林靜。 或許,鄭微的林靜至於施潔,亦不過是陳孝正。 他不是陳孝正,卻似陳孝正。 那么溫和淡泊的一個人,不是真的無欲無求的。 他只是將所有的鋒芒與欲望都深深的演唱在溫和的眸子里。 所以,當施潔吵著要以自殺來喚求他望向她的那一眼時。 他淡漠的說:命是自己的,請自珍重。 而這個如此冷漠的人,在對著另外一個女人時,依舊溫和,依舊細心體貼。 正如施潔自己說的,他不是她的第一個男人,當她把他當做最后一個男人來愛,所以,當他離開時,她不是沒有恨過的。 所以,她才會在最后依然找到了在北海度假的鄭微和林靜,身邊帶著何奕。 她只是想最后一搏。 然而,正中她所料,他不會關心她的身邊有誰,他只擔心,她的出現時候會影響到他與鄭微的相處。 她說她與鄭微分別處於這條食物鏈的最頂端和最末端,所以,鄭微太有資格去嘲笑她,以及篤定的說她選擇相信林靜。 她沒有選擇,那個她愛的男人不愛她,那還是她此生最大的悲哀。 她不在哭,不再鬧,只是安靜的如同像自己的閨中密友訴說心事般平靜的告訴鄭微:她沒有輸給她,只是輸在那個男子不愛她。 而鄭微告訴她:愿賭服輸。 她拍了拍身上的沙子,離開,也離開了那個她愛的男子。
<致我們終將失去的青春>—— 無論她曾經是那么努力的去維護那份愛情,可它終究還是從指縫中溜走了。 那個她愛的男孩,在面對長大之時,沒能長大。 所以,阮阮也只能忍住所有的痛,告訴鄭微: 我已經長大了,而他沒有。 對於趙世永來說,阮阮嫁人,無非是六年的感情輸給一個只見過六次面的人。 而對於阮阮來說,那是她尋找幸福的最終歸屬。 幸福是什麼,沒有人可以下定義。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自己覺得幸福那也就是幸福了。 阮阮最后一次踏上那趟"阮阮的火車"時,或許就是對幸福渴望的最高點。 即使,她永遠也無法到達火車的終點站。 就像鄭微所想,阮阮一定會微微笑的看著鄭微: 這不能怪他,這是我想要的幸福。 想起阮阮曾經在醫院的病床上,對鄭微所問的"不怪"搖頭時,鄭微所說" 是因為不怪,還是因為絕望。 亦想起阮阮第一次拿掉孩子的決然,她告訴鄭微: 不要回頭。 她嫁給吳江,或許是累了,不想再繼續被愛情折磨了。 愿賭服輸:是她自己愿意愛上這樣一個長不大的男孩,怨不得誰,只能自吞苦果。
電影《致青春》的觀后感7
昨天和女朋友去看了趙薇導演的《致青春》,因為自己沒有上過大學,所以想知道且感受一下大學生活到底是什么樣的。
故事假定了南方的一所高校,不過主人公鄭微卻很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北方姑娘,潑辣,能干,外表雖然楚楚動人卻可以和男同學嘻嘻哈哈說說笑笑,其實內心無比纖細,對感情也是敢于主動出擊。而女二號則是標準的美女,不過卻不是那種終日在象牙塔里面的,而是隨和平靜,當然她對感情也是有著自己的追求。
其實情節并不復雜,無非是你愛我,我卻愛他,愛來愛去的故事,對于大學其他方面渲染得顯然不夠,但是人物還算有性格,比如男女主人公的表現還是挺可愛的,只不過有的橋段設計多少有些荒唐和可笑,鄭微貌似其實就是導演趙薇的影子,很多人在認為趙薇是個很開朗的時候,我其實已經注意且預言到她內心還是很女人的,這就和她當初演出的小燕子一樣,表面看好似愁煩和其無關,其實她內心還是很小女人的,這個女主人公正好代表了她的很多性格和心靈。
不能接受的是把女二號非要設計為死亡,難道只有這樣才能表達出一種感情嗎,我想未必,還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而且最終我看到貌似只有那個富二代的許開陽和官二代曾毓混得最好,那么就讓人覺得有些感到不滿,此外很多情節寫得有點含糊,使得人物到了后面有些和前面反差太大,這中間需要一個過渡,而趙薇同學顯然忽視了過渡這段描寫,還安插了一個為林靜的死心塌地的女孩子,可是卻顯得有點牽強,因為并沒有交待很細致。
當然人物刻畫還算可以,比如朱小北的外表男孩子其實內心無比自卑,還有阮莞的可愛,男女主人公也算有性格,可是前后有些變化過于巨大,建議有變化的鋪陳和過渡,這就是本片最需要加入的東西。
不過看到那么多美女,我還是很怦然心動的,此外還對那個看起來稀里糊涂其實卻真心實意的張開感到了一絲敬意,因為他雖然看著跟誰都打打鬧鬧,甚至可以和稀泥,而且還貌不驚人,最終也混得很慘,但是他對感情的專一,雖然只有點點滴滴,但是卻已經讓我感受到了,也許我和他心有靈犀吧。
總之,趙薇同學這個片子還好,希望以后多來幾個,就是別讓美女再掛了,我可是憐香惜玉啊。
電影《致青春》的觀后感8
只有你的青春,永遠不會腐朽——鄭微
天空沒有痕跡,但鳥兒曾經飛過——張天然
前天和80后、85后和90初三大美女看《致我們終將逝的青春》,看完之后萌生很多想法。我一般不會寫影評,可是這部片子實在有爭議,我對有爭議的東西又比較感興趣,所以想說幾句。僅代表個人觀點。本文大概屬于影評但又不限于此,我盡量不跳出電影內容的范疇。
這部片子名曰致青春,實則談愛情。青春是人生的一個特殊的階段,這個階段里不只有愛情,而愛情是青春中最顯著的標記,最重要的段落。青春的意義在于學會如何愛,在于認知自我,在于成長,而這一切都可以融入到愛情之中。用不著刻意修學,大膽地愛一場,就全明白了。本片即如此,片中人物對待愛情的態度,便是對待青春的態度,亦即對待人生的態度——有的是抗爭,有的是盲從,有的是逃避,有的是欺詐。如此說來,這部片子算是主題突出,中心明確。
那天進入放映廳之前,由于我要買四個人分量的飲料和爆米花,所以入座時影片已經放了十分鐘了。我看到的第一個場景是在幾位女主人公的宿舍里,黎維娟說她有潔癖的那一段。我剛開始沒想到這部片子是以女生們的視角來講述故事,可能我的慣性思維還停留在《那些年》,但是女主角積極主動、為愛不顧一切的性格讓我比較快速地入戲了。
先總體敘述一下情節吧,這部影片所描述的應該是1980年左右出生的男女從大學到工作后五年內的人生經歷,以各自的愛情經歷和體驗為主。影片試圖通過人物不同的價值取向所導致的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來展現這一代已經失或正在失青春的人曾經歷過的矛盾與掙扎。說掙扎一點都不為過,因為每個人物在成長過程中都不斷地否定自己,卻又不斷被另一個自己否定。女主角就是這么一個集萬千糾結于一身的人物。
女主角叫鄭微,主要女配角是她的三個室友阮莞、黎維娟、朱小北。男主角叫陳孝正,主要男配角則是他的室友許開陽、張天然。這些人物都是同班(或許是同系)同學關系,鄭微和陳孝正起初是敵人,然后化敵為友成為戀人,再然后因陳孝正選擇功利放棄愛情,兩人又陌若路人,再然后呢?陳孝正想要破鏡重圓,卻徹底變成衰人(這一點我將在下文提到);陳孝正出身貧寒卻志存高遠,各方面都很優秀,但是過于功利,為了所謂的成功可以放棄任何東西。阮莞是劇中第一美女(導演是這樣安排的,從審美學角度就見仁見智了),善良而理性;許開陽屬于高富帥,匪氣較重;黎維娟對愛情屬于極端現實主義者,頗有心機;朱小北是男人婆,情竇基本未開,即使開了也無人問津,生活在春風吹不到的角落,正因如此,影片中難得出現了與愛情無關、只與成長有關的橋段,否則00后的小朋友看到這部片子會說:哇,原來青春就是整天談戀愛啊。
上面提到的只是主要人物。還有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人物也占了影片比較大的篇幅,因此這部片子給人一種擁擠的感覺,場景略顯凌亂。當然,趙導能夠在短短132分鐘里將如此多的人物的“三觀”比較全面的展示出來,已經相當不易了。下面把戲份最多的鄭微、阮莞、黎維娟三個人物的愛情觀做一個簡單的對比,也許你會和我一樣產生困惑。
鄭微是典型的敢愛敢恨的女孩子,把她作為主角體現出編導的價值取向。一次偶然事件讓她與陳孝正發生沖突,隨后她想方設法“報復”陳孝正,在此過程中,她卻發現自己愛上了這個仇人,然后就開始窮盡一切辦法猛追陳孝正,把人家弄得哭笑不得。得手后,雖然二人性格明顯不合,但她仍百般遷就,直到陳孝正背著她做出了出國留學的決定,她知道他的未來根本沒有自己,于是果斷放棄了。工作后,她又與初戀男友林靜重逢,冰釋前嫌后主動提出要嫁給他,可是發現他的背后還有其他女人在無私的付出和等待,于是她又一次放棄了。阮莞是女神級別的,不僅才貌雙全,而且深明事理,現實中可能很少有這樣品質與容貌俱佳的女子,但她有個致命弱點,就是在愛情中一味地為對方犧牲,不懂得適時放棄。當她終于決定放棄負心的初戀,重新開始新生活時,卻又一次心軟了。她在婚禮前答應初戀男友前往某地看一場他們共同的偶像的演唱會,卻在入場前遭遇車禍罹難。黎維娟同樣也在追求愛,但她追求的是物質的愛,她在大學期間一直隱忍自己的愛情萌芽,對同學們的戀愛視而不見,果斷拋棄河南老家不會說普通話的農民工男友,畢業后迅速嫁入豪門,帶著丈夫前妻的兩個孩子,過著富婆的生活,短期目標是為老公生子后取得部分產業。
可以說三個女孩代表了三種典型的愛情觀,一種是勇敢,愛上了就追求;一種是堅持,選擇了就不放棄;一種是現實,物質條件占絕對主導。可是隨著情節的發展我們發現,勇敢追求真愛的鄭微屢遭傷害,自己都開始動搖,開始否定自己;堅守愛情的阮莞積重難返,她精心呵護的愛情成了她生命難以承受之負,與初戀恩斷義絕后,只能倉促尋找結婚對象。可惜的是,即使倉促的幸福她都沒有得到,最終凄然離世;而極端現實的黎維娟則得到了自己夢想的生活,她在這種生活中很適應、很快樂。那么為什么追求真愛的人會一無所有,而對愛不以為然的人卻得到了幸福呢?編導為何要這樣設計?難道沒有想過這樣的情節會讓人消極和失望嗎?——或許,得到真愛確實就是世上最難的事情,比金錢、名譽、地位都難,與其好高騖遠,不如面對現實;抑或對擁有青春、相信愛情的人來說,追求真愛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即使面對著萬丈深淵也會義無反顧,自然也不怕別人危言聳聽。
接下來說一說情節設計和人物塑造。坦率地說,這部片子在情節設計和人物塑造方面做得不夠好,還有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當然,所謂不夠好是相對于網排名前二十名的電影而言的。作為一部小成本的國產片,它已經相當不錯了。盡管如此,我,作為趙導的老鄉,作為多年來她成長歷程的見證者,作為國產電影一貫以來的支持者,我,還是覺得有必要多說兩句!
首先是情節設計方面,有些橋段交待得不太清楚,進度過快,略顯突兀。例如鄭微愛上陳孝正這件事就很突然,她前一天還在痛恨陳孝正,認為他沒禮貌、沒教養,突然場景一換,就是她向電臺主持人傾訴對陳孝正的愛慕,然后就開始了對陳孝正的窮追猛打。這樣的情節明顯有些跳躍,即便是這個由恨到愛的過程沒有具體的事件作為依托,也要稍微潤色一下思想轉變的過程,否則會讓觀眾覺得女主角太過胡攪蠻纏。還有就是對鄭微的前男友林靜癡迷的施潔究竟為什么會瘋癲到那種程度也沒有交待清楚,讓人覺得她根本不是因愛成瘋,而壓根就是個瘋子。還有阮莞遇難之后反復給阮莞蒼白的尸體特寫鏡頭也與影片格調不符。類似這樣不精致的情節還有幾處,在此不一一列舉,這樣的情節就像是一件藝術品上的破損和殘缺,令人遺憾。
電影《致青春》的觀后感9
《致青春》很張揚的開場,有苦有甜,雖然有些戲劇的不真實,但畢竟是縮影,也可能發生。 重點不在這,而在快結束的時候 那些謎團的解開。
如果從其中的友情上來看,大學里就不再像是高中初中,不是所有人在一起打打鬧鬧,可能在大學里畢業了,有的人可能連自己班的人的名字和樣子還對不上號,但不是本班的認識了不少,還有一些學哥學姐們。但舍友一定讓你的大學生活難忘,他們可能在畢業后天南海北,但如果有困難了,只用一個電話。當然也不止是舍友,對門的臨著的都可以。這幾年畢竟是在一起生活,一起經歷著從高中出來初步進入一個小社會的變化。
其實友情在這里沒有什么多說的,兄弟、姐妹,永恒的友誼地久天長,由于彼此間非常熟悉,而又有一定的生活距離,所以變得倍加珍貴。好的友情經得住時間的打磨,即使相隔多年未曾見面,見面后便相邀到家里吃飯, 也不會有什么拘謹,暢所欲言什么玩笑都敢開。因為很單純,因為沒有雜質,所以很美。
致青春,既然是青春,必然少不了愛情,但這貌似也分多種。如果我愛你,你知道與你不知道是兩個回事,我愛你,你愛不愛我又是一回事。有些愛情變得現實,這就開始有雜質,變的不同。有個小玩笑,小學的愛情死于換座位,初中的愛情死于換班,高中的愛情死于高考。而大學的愛情原因就多了 ,時間多了,可以經常在一起,彼此間逐漸熟悉,到非常了解,但很多卻是從一開始的我要給你幸福變成祝你幸福。可能是莫名其妙的分手,也可能是感覺到彼此不適應,或者是很累,又或者是大四分手季各奔東西。
但不乏甜蜜、美好。也許這是進入社會后最美的回憶了,也許有一點心酸,但彼此都記得那些歲月。大學里,還是去戀愛一場的好,也許到工作的時候,在沒結婚之前,很可能找不到一個愿意將自己的愛完全付出的,那時候都會有所比較,我付出多少,他又是多少,或者等待他不付出,我也不付出。最主要的是,那時候的我們工作了,便是生活,便要結婚生子,完成父母的愿望,過安定的生活。
海賊王里的黑胡子曾經說過:人的夢想是不會終止的!,但很多人的夢已經沒了,而大學又是一個談夢的最好的地方,而也是一個選擇的地方。 不論結果如何,我認為的只有一點,我會去考慮,哪一個選擇不會讓我后悔,不會讓我遺憾,而不是怎么做,可以讓我的利益最大化。我寧可笑著撿一粒芝麻,也不愿哭著抱一個西瓜。
未曾進過社會,也未曾經歷過現實會將人打磨成什么樣子,只知道對于很多人,現實沒有改變友誼,但愛情成為了記憶,夢想成了泡影。 所有的分別,即使是生離死別,也會在心中留下烙印。
青春,永垂不朽,也許懂了,也許只是知道了一部分,我的這部分的理解,在于一直擁有著友情、愛情、夢想的人們,這些人的青春,不會停息。這里的愛情哪怕是對愛情的向往,敢愛,即使沒有擁有,但非自暴自棄,等待安排;夢想也不是單單的有一個夢想,而是有一個追夢的心。
電影《致青春》的觀后感10
鄭微看著眼前這個為自己緊張不已的男人,他在另一個愛他的女人面前,何嘗不是郎心如鐵。林靜之于施潔,就像陳孝正之于鄭微,總有一天,她的阿正也會變成另一個微微的林靜。或許每個女人年輕的時候都曾遇到過她的陳孝正,然后才會找到林靜;而每一個男人都曾是陳孝正。
正如故鄉是用來懷念的,青春就是用來追憶的,當你懷揣著它時,它一文不值,只有將它耗盡后,再回過頭看,一切才有了意義——愛過我們的人和傷害過我們的人,都是我們青春存在的意義。
曾經我們都以為自己可以為愛情死,其實愛情死不了人,它只會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針,然后我們欲哭無淚,我們
輾轉反側,我們久病成醫,我們百煉成鋼。你不是風兒,我也不是沙,再纏綿也到不了天涯。
碰到什么樣的的男的都不要緊,就怕遇到了傳說中的洋蔥王子,你想要看到他的心,只有一層一層地剝掉他的外衣,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地讓你流淚,最后才知道,原來洋蔥根本就沒有心。
也許這才是成年人的感情,放在天平上小心計量,你給我幾分,我還你多少,我們可以付出的東西是那么有限,再也經不起虛擲和揮霍。而年少時不計代價去愛的我們又到哪里去了?
當年舟車勞頓只為與愛人片刻相依的她,一心只想把那份感情守成天長地久的她,可曾想到會有今天?愛著的時候,以為那個人就是自己的一生,誰料到一朝夢醒,就站在了另一個人的身邊。
別讓我再等你,我怕我沒有足夠的勇氣一直等在原地,更怕我們走著走著,就再也找不到對方了。
對于女人來說,愛情是生活的全部。對于男人來說,愛情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不管當初他給過怎樣的承諾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他們永遠比女人現實而理性。
一輩子那么長,一天沒走到終點,你就一天不知道哪一個才是陪你走到最后的人。有時你遇到了一個人,以為就是她了,后來回頭看,其實她也不過是這一段路給了你想要的東西。
【電影《致青春》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致青春觀后感08-29
《致青春》觀后感05-02
致青春觀后感05-18
電影歌舞青春觀后感01-19
致青春觀后感點評07-12
《致青春》觀后感范文07-01
致青春觀后感1900字10-13
致青春觀后感五篇08-05
《致青春》觀后感15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