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京宮殿建筑特色考察報告范文
在現實生活中,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北京宮殿建筑特色考察報告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北京宮殿建筑特色考察報告 1
1.建筑特色
故宮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3,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5萬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間半,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并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墻,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墻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筑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筑群的屏障。
故宮的建筑依據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筑。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后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后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后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筑。
2.建筑歷史
故宮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樂四年),1420年(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歷時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占地72萬平方米(長960米,寬750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是明朝第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用3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殿試的一至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
故宮建成后,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后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當時普通人連走近紫禁城墻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于明清宮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備的最高統治中心,不尋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圍繞皇權的傳承與安危展開的。如明代正統皇帝復辟的奪門之變、嘉靖皇帝被宮女謀刺的壬寅宮變、萬歷四十三年梃擊太子宮的“梃擊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紅丸案”、泰昌帝病死后圍繞著新皇帝登極的“移宮”風波。清朝初年諸王大臣為確立皇權的三官廟之爭、清末慈禧太后謀取權力的辛酉政變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后寢”部分。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后委員會”,接管了故宮。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筑日漸破敗,有多處宮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61年,國務院宣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五六十年代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1988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辟為“故宮博物院”。
3.文物收藏
北京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筑藝術;二是觀賞陳列于室內的珍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占全國文物總數的1/6。截至20xx年12月31日,中國文物系統文物收藏單位館藏一級文物的總數已達109197件,現已全部在國家文物局建檔備案。在全國保存一級文物的1330個收藏單位中,故宮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并收有很多絕無僅有的國寶。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表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
北京宮殿建筑特色考察報告 2
有人說建筑是首凝固的詩,其實建筑比詩更華美,更厚重,更感人至深。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古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這就使得中國古代建筑種類多樣,異彩紛呈,別具特色。在高中欣賞課中也有對中國古代建筑的欣賞內容,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古代建筑,能體會和感受建筑的內在美,這是任課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了讓學生們對中國古代建筑感興趣,筆者嘗試了以下方法。
一、縮短古代建筑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興趣
現代社會是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各種新穎的建筑藝術作品羅列在我們眼前,學生往往受其影響,更愿意多了解現代建筑,而忽視了我國獨特的古代建筑。而這恰恰是我國建筑的根本,是不能忘卻的記憶。應該如何引起學生興趣呢?筆者覺得精彩的開頭很重要。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能使人眼前一亮,能成為課堂的“點金之筆”。精心設計的導入過程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離散的自由思維狀態引導到教學中來,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建筑與我們的生活聯系比較緊密,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視覺沖擊力很強的畫面來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皇權的象征――宮殿建筑》一課時,筆者播放了一段故宮的全景視頻。這段視頻的拍攝角度比較特別,在一分多鐘的背景音樂中,畫面從北往南俯瞰著故宮,極具震撼力的場面,讓人不禁感嘆故宮的龐大與威嚴。視頻同時也勾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覺得自己原來對故宮還是知之甚少的,因而自然而然地有了想去了解的欲望。
二、嚴謹的教學結構,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否就看教學過程是否嚴謹有序。關于中國古代建筑知識,我們可以從建筑的布局等方面去欣賞,從而了解建筑的基本知識,學習欣賞古代建筑的方法。中國古建筑例如住宅、宮殿等,在布局上有一些相似的規律。它們大多由若干個庭院組成。一般來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家中主要人物,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古人所說的“侯門深似海”就很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比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
為了讓學生了解這一特性,筆者就舉故宮建筑為例。北京故宮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具有代表性。故宮建筑大家都比較熟悉,有些學生還去過故宮,于是筆者就請去過的學生回憶一下,在瀏覽故宮時都參觀了哪些地方,然后在故宮俯視圖上指出這些建筑的位置,嘗試讓學生總結參觀地點的規律。學生很快發現,原來大家幾乎都是沿著一根直線行走的,從前到后參觀了這條直線上的建筑。配合圖片瀏覽,學生得出結論,故宮建筑是沿中軸線左右對稱的,重要的建筑就放在這條中軸線上。然后觀看一段簡短的視頻,讓學生從幾張建筑照片中看哪種布局與故宮相似。大家都認為四合院的布局與其最為相似。這也就說明了故宮的布局是一種庭院式的布局,是一層套一層的'。
通過圖片瀏覽,學生能感受到故宮建筑的布局是對稱的,而且是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同時也體會到了中國古代建筑獨特的藝術魅力。就像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筑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古建筑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實踐體驗中國古代建筑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古典園林與我們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學生也都游覽過古典園林,讓學生用所學的分析中國古代建筑的方法去分析古典園林,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用分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既增強了相互間的合作能力,又在無形中融入課堂內容的學習中,課堂氣氛十分融洽。
這樣的學習方式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有學習小組都很積極地去尋找關于園林的材料,并配合PPT講解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從PPT展示的過程中看到了學生對于園林藝術的獨特見解,每個小組重點分析的內容都不一樣,正好形成了知識的互補。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興致很高,在搜集整理制作的過程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有了自己展示特長的機會,在快樂中學習,這是最棒的學習狀態。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人類歷史上的那些優秀的文化遺產就如一座座高峰,我們要定期登上這些山峰去看一看,去呼吸新鮮空氣去汲取營養,然后我們才能神清氣爽地下山,勇敢地投入生活。”對高中學生來說,更加要注重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熏陶,讓他們學會欣賞分析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體會建筑藝術的美感,汲取古典藝術的精華,從而更加熱愛中國的民族藝術,將中國的偉大文明傳承下去。
【北京宮殿建筑特色考察報告】相關文章:
海拔最高的宮殿建筑是什么11-04
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筑是哪個09-27
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筑群是什么09-27
北京建筑實習報告02-05
考察建筑渣土管理考察報告的范文12-06
描寫宮殿的古風句子12-07
小吃北京的一大特色作文900字09-28
于家石頭村古建筑測繪考察報告08-03
北京建筑大學學校簡介08-04
北京建筑實習報告3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