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的意思及全詞翻譯賞析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表達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金戈鐵馬,收復舊山河,為國效力的壯烈情懷,飽含著濃濃的愛國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報國無門的無限感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的意思及全詞翻譯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自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譯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長了。只有長江的水滾滾東流,永遠也流不盡。
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已帶領了千軍萬馬,他能占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賞析:
這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66歲做江蘇鎮江知府時寫的《南多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1140-1207),山東濟南人。在他出生前13年,金兵南侵,徽、欽二帝被擄,中原陷入敵手。宋南渡以后,朝廷置人民痛苦和民族危難于不顧,屈辱求和,茍安江左。辛棄疾始終堅持抗金救國的政治主張,但長期不為朝廷重用。在寫這首詞前不久,宰相韓侘胄企圖以出兵北伐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起用了辛棄疾。他們起用辛棄疾,不過是想利用他的名望作北伐的旗幟而已。同年三月,辛棄疾被派到鎮江任知府。辛棄疾懷著復雜的心情登臨鎮江東北的北固亭,不禁感觸連翩。
作者下筆前首先用了一個設問,然后自問自答:日夜想往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于今能收入眼底的,只有北固樓的山光水色。短短兩句,作者憂國憂民之情如同熱浪撲向讀者,他那佇立樓臺遠眺中原的形象,也像浮雕一樣在讀者眼前浮現。接著,作者俯瞰日夜奔流的長江;追思像江水東流、一去不返的“千古興亡”事,詠古嘆今,抒發自己對中原故土的深切眷念,把難以言表的復雜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悠悠”兩個疊字,通俗無奇,但意境卻十分深邃。
作者當時所處的京口,曾是三國時孫權的吳都。詞的下闕,作者觸景生情,想到了歷史上的這位少年英雄。“年少萬兜鍪”意為年少的孫權統率大軍。然后引入“天下英雄誰敵手”,在對孫權的深情歌頌中,表現了自己懷才不遇、身不由己的郁憤心情。”生子當如孫仲謀”一句,是曹操贊嘆孫權(字仲謀)時說過的話。曹操統一北部中國后,揮戈南下,直取荊州。當時荊州牧劉表(字景升)病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然而,號稱有八十萬大軍的曹操卻屢遭孫權打擊。曹操喟然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之子若豚犬耳!”運用典故,借古喻今,是辛棄疾詞作的一大特色。作者把曹操對孫權的贊語引進作品,通過對孫權、劉琮的一褒一貶,表達了自己抗金救國的政治主張,批判了昏庸無能、不戰而屈的南宋統治者。這首洋謚著愛國激情的詞,風格既明快又含蓄。開頭情調顯得有些傷感,后闕卻氣概昂揚,尤如奇峰突起,體現了辛棄疾詞作豪放不羈的氣魄,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創作背景
此詞約作于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或開禧元年(1205),當時辛棄疾在鎮江知府任上。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辛棄疾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后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鎮江去做知府。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他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觸景生情,不勝感慨系之。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的意思及全詞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原文,翻譯,賞析02-16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原文、翻譯及賞析02-15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原文翻譯及賞析02-25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賞析12-09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原文及賞析02-28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宋詞注釋翻譯賞析04-12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翻譯賞析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