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秋節月餅的意義
花好月圓人團圓,“團圓”對中國人有特殊的含義。那么,中秋節月餅的意義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秋節月餅的意義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秋節月餅的意義
中國人有很強的家庭倫理觀念,重視親族情誼與血親聯系,由此形成了和睦團圓的文化心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們由天上的月圓聯想到人世的團圓,“月圓”與“團圓”的意義互相契合,中秋滿足了民眾祈望和睦團圓的文化心理。
宋人的團圓意識已與中秋節令發生關聯,《夢粱錄》記載:
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目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嬰于市,至曉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
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撣娟。”更是強烈地表達了中秋的團圓意識。
在中秋之夜,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餅的習俗,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全家多少人,月餅就分成多少份,每人都安享自己的一份。如果有人缺席,他的一份就會被保存起來,盼著游子歸來享用。這時人們分享的絕不僅是月餅的滋味,更重要的是親情的滋味。
值得注意的是,中秋節民間尤其重視夫婦的團圓。出嫁的婦女在中秋時要趕到娘家與父母團聚,當天必須返回夫家,與夫君團圓。俗語說,“寧留女一秋,不許過中秋”。
中秋節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含義。在文人墨客眼中,這是賞月對詩吟唱的良宵;在農民眼中,這是慶祝豐收和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的時日;在女子眼中則是難得的浪漫之夜;而對商人來說,這還是一個結清債務的日子。尚秉和在《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中寫道:“凡錢債至五月節、八月節,必清結,謂之節關,而中秋視端午尤重。”中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結算日,債務人想方設法地逃過此劫;也是東家與雇工重新確定用工合同的時日,雇工擔心在晚宴之后被“炒魷魚”,所以膽戰心驚,那晚宴就算是山珍海味。也是吃不好的。對于這些人來說,過節也就是過關。
作為日常生活亮點的節日,其文化活動凝聚了時代的精神,但其形態和內涵也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展變化。如中秋從文人賞月的雅趣、民間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心吃月餅、卻無心看月的俗趣的變化過程,就是一個節日的演變歷程,以及民眾心態的變遷史。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年年過,家家過,過節時不一定都會想到何謂“中秋”及何時成為節日。
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有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嫦娥奔月的神話已是家喻戶曉,可是,阿里山姑娘從月宮一向人間拋灑米粉的傳說,卻不為婦幼皆知。
中秋節,依世代承襲下來的習俗,人們要有相應舉動,諸如祭月、賞月、吃月餅,還有賞桂、觀潮、玩兔爺,以及送瓜與“偷瓜”等.這些又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各自有別。
中秋節,不單是中華民族的佳節,亞洲、非洲的某些國家也有類似的節日,盡管稱謂不同,也不完全都在同一天過節,但歡度月圓之夜卻是共同的,真可謂是“天涯共此時”!
中秋節,它不僅僅是單純的時令節日,而是一種文化現象它與中國傳統的農耕、倫理道德、審美情趣、詩詞歌賦等,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中秋月圓之夜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歡度中秋,更要了解中秋,為此,對上述問題作一簡要說明應是必要之舉,人們讀后多少是會有所裨益的。
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余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并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信息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為中秋節“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有許多關于月餅由來的故事,但所有的故事中,月餅是用來慶祝勝利的食品。 相傳,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在八月十五征討匈奴得勝,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閑秦再思《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日吃月餅,味道極美,他聽到新科進士的曲江設開喜宴,便命御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于月餅的記載。
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這無疑是漢民族的一種民族心理的反映。
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征。除了以月餅祭月外,還以月餅饋贈親朋。月餅已成為中秋節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中秋食月餅的記載多始見于明清時。明人田汝成在《西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遺,取團圓之意。”因古人稱中秋為“團圓節”,所以月餅又稱“團圓餅”。
【中秋節月餅的意義】相關文章:
中秋節月餅文案12-01
中秋節的月餅作文02-04
中秋節月餅標語12-30
中秋節月餅總結01-23
中秋節月餅說說01-06
中秋節月餅方案09-22
中秋節月餅策劃方案08-11
中秋節月餅推廣文案12-19
中秋節月餅的營銷方案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