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水龍吟翻譯及賞析
在平時的學習中,大家一定沒少背過文言文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而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水龍吟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原文: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詞句注釋:
⑴建康:今江蘇南京。
⑵賞心亭:《景定建康志》:“賞心亭在(城西)下水門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賞之勝。”
⑶遙岑(cén):遠山。韓愈 、孟郊《城南聯句》:“遙岑出寸碧,遠目增雙明。”
⑷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狀的發髻,這里比喻高矮和形狀各不相同的山嶺。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⑸斷鴻:失群的孤雁。
⑹吳鉤:唐李賀《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吳鉤,古代吳地制造的一種寶刀。這里應該是以吳鉤自喻,空有一身才華,但是得不到重用。
⑺“鱸魚堪膾”三句:用西晉張翰典,見《晉書·張翰傳》。另外,《世說新語·識鑒篇》:“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見機。”后來的文人將思念家鄉稱為莼鱸之思。季鷹:張翰,字季鷹。
⑻“求田問舍”三句:典出《三國志·魏書·陳登傳》:后許汜與劉備共在荊州牧劉表坐,表與備共論天下人,汜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備謂表曰:“許君論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為善士,不宜虛言;欲言是,元龍名重天下。”備問汜:“君言豪,寧有事邪?”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求田問舍:置地買房。劉郎:劉備。才氣:胸懷、氣魄。
⑼流年:流逝的時光。
⑽憂愁風雨:風雨,比喻飄搖的國勢。化用宋蘇軾《滿庭芳》:“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
⑾樹猶如此:出自北周詩人庾信《枯樹賦》:”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此處以“樹”代“木”,抒發自己不能抗擊敵人、收復失地,虛度時光的感慨。
⑿倩(qìng):請托。
⒀紅巾翠袖:女子裝飾,代指女子。
⒁揾(wèn):擦拭。
譯文1:
楚地的天空,千里彌漫著清爽的秋氣,江河水流向天邊,秋色天際。遠望遙遠的山嶺,有如插著玉簪的螺髻,向人們呈獻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時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鳴聲中,站在樓上了望。把寶刀吳鉤看完,把欄干拍遍,但沒有人領會,我登臨樓臺的用意。
不要說鱸魚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嘗,秋風吹遍大地,張季鷹怎么還沒有回鄉?如果只想像許汜一樣,買田置屋,怕會羞于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可惜年華如水流去,憂愁風雨,樹木猶如此。請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淚?
譯文2:
南方的天空彌漫著清冷的秋氣,江水流向天邊,無邊無際。遙望遠山,就如插著玉簪的螺髻,在訴說著愁苦和怨恨。落日時分,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失群孤雁的哀鳴聲中,站在樓上瞭望。撫著寶刀,把欄干拍遍,但沒有人領會,我登臨的用意。
不要說鱸魚的美味,秋風已吹遍大地,張季鷹怎么還沒有回鄉?想學許汜,買田置屋,但就怕因此而羞于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可惜年華如水般逝去,樹木尚憂風愁雨,更何況人?請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幫我拭去英雄流下的眼淚?
譯文3:
楚地的天空,處處彌散著秋日的清爽,浩浩蕩蕩的長江水流向天邊,秋色無邊無際。遠望遙遠的山嶺,那一層層、一疊疊,有的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可是在滿腹憂愁的人們眼中看來只是徒增愁恨罷了。流落江南的游子,在夕陽的余暉里,在失群孤雁的哀鳴聲中,站在樓上向遠處眺望,把寶刀看了又看,只有借拍打欄干來發泄胸中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卻始終沒有人能夠領會,我的用意和抱負。
不要象張季鷹一樣只是因為秋天鱸魚鮮美正好品嘗,便匆匆回鄉?也不要像許汜一樣,不思進取而只顧著買田置屋,象你們這樣的瑣屑小人,有什么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呢?可惜年華似水,樹都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又怎么能不老大呢!是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手持紅巾的歌妓,來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淚?
背景:
辛棄疾從二十三歲南歸,一直不受重視,二十六歲上《美芹十論》,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納。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棄疾將任東安撫司參議官。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于是寫下一首《水龍吟》詞。一說此詞為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年—1170年)辛棄疾在建康任通判時所作。
賞析:
這首詞起句突兀,立意遼遠。雖然說氣勢上稍遜東坡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境界的闊大、胸襟的磊落卻是一樣的。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極目游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天高水遠,無邊無垠。象這樣的壯觀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有心領略,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范開曾在《稼軒詞序》中論道:“器大者聲必閎,看志高者意必遠。”他的見解是比較本質地點出了辛詞的藝術特色。
南宋時代,民族的矛盾沖突貫穿始終,是激烈而緊張的。盡管辛棄疾出生在金朝統治之下的北方,但他自小受到祖父影響,心系南宋,懷有愛國之情,立志推翻異族壓迫,實現祖國統一。為此,他很早就投身到抗金斗爭中去。年二十一歲時,便聚義民二千余眾參加耿京隊伍,矛頭指向金政權。后來事變,他又能獨帶五十余騎,于五萬敵軍之中,孤膽擒縛叛徒張安國。辛棄疾平生自詡有濟世報國之才,而他的過人膽識,雄偉的志向又使他不甘平庸一生。因此反映到藝術創作中,他的詞寫來便豪邁奔放。不過,同是做為豪放派的詞人,蘇東坡似乎參透了人生、生死成敗無計于心,所以他的詞達觀瀟灑、不乏恢諧。而辛棄疾則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執著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詞中時時流露出壯志未酬的沉郁、悲憤和愁苦。于是我們看到,當辛棄疾的筆從第一句的水天一色的遼遠之處稍微近縮了一下的時候,那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閑愁。
閑愁萬種,萬種閑愁都映襯在落日余暉的夕照里,應合著離群孤雁的哀鳴,使得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的凄清和冷寂,自從他南歸宋朝,就一腔熱血,伺機報效國家,建立功業。然而在政治上,他并沒有得到施展才華的機遇。非但沒有人來與他共論北伐大計,相反卻橫遭朝中權貴們的猜忌,始終難酬壯志。顧此,他摘下佩刀,默視良久,拍欄長嘆。意謂此刀不正如我,本來它是用來殺敵建功的,而今置閑,何時是了?孤獨的他,找不到理解的知音。
在上片,辛棄疾登高望遠,觸景生情,情隨景遷,由遠及近,層層推進,將自己的遠大抱負和壯志難酬的苦恨委曲地抒發出來。到了下片,作者進一步闡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堅定不可動搖的,盡管一時不算得志,但是決不消沉退縮。
他說,不要提什么鱸魚切得細才味美,你看,秋風已盡,張翰還鄉了嗎?據《晉書》講,張翰在任齊王冏大司馬東曹掾時,因懼怕成為上層權力斗爭的犧牲品,同時又生性自適,便借著秋風起,聲言自己思念家鄉的菰菜、莼羹、鱸魚膾而辭歸故里。這里,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的,不過卻是反用其意。他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
辛棄疾一方面反對逃避現實斗爭的歸隱生活,同時也更鄙視置國家危亡于腦后,只知貪戀爵祿的享樂行為。他十分贊賞劉備對于許氾的譏諷。《三國志》里講,當許氾向劉備述說陳登對于自己的拜見不但不置一言,還讓他睡在床下時,劉備說道:你是有國士之名的,而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陳登希望你能憂國忘家,有救世的主張。可你卻向他求田問舍、言無可采。這正是陳登最忌諱的,所以他與你也就沒有什么話好說。如果是換上了我,那就不僅僅是讓你睡床下,我睡床上,而是要讓你睡地下,我睡百尺高樓上了。劉備天下為懷,斥責許氾,辭氣激揚,辛棄疾稱之為“劉郎才氣”,亦以自比。他認為,在他的英雄氣概面前,那些求田問舍、謀取私利的朝士權臣們是無地自容的。
然而,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辛棄疾此時感到自己好象當年東晉北伐的桓溫,看到了十年前瑯邪栽種的柳樹已經十圍,不禁流淚慨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光陰無情,年復一年,時間就在風雨憂愁,國勢飄搖中流逝,而自己的濟民救國之志尚難遂愿,好不痛惜。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這后片的最后一句與前片的最后一句正緊相呼應。在感情上,它更深一層地抒發出辛棄疾功業未就、有志難酬的苦悶與悲恨。(劉伯淵)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早年與黨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并擒殺叛徒張安國,回歸南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納。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曾平定荊南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力排眾議,創制飛虎軍,以穩定湖湘地區。由于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后,宰臣韓侂胄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棄疾推辭。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后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有《稼軒長短句》等傳世。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水龍吟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水龍吟》原文及翻譯賞析(精選16篇)02-09
《水龍吟》賞析10-26
水龍吟原文及賞析08-07
水龍吟原文及賞析11-22
水龍吟·白蓮原文及賞析09-13
【實用】水龍吟原文及賞析08-24
水龍吟·西湖懷古原文及賞析07-31
水龍吟·過黃河原文及賞析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