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行路難》賞析
《軍中行路難》作者為唐朝詩人駱賓王。其古詩全文如下:
君不見封狐雄虺自成群,憑深負固結妖氛。
玉璽分兵征惡少,金壇授律動將軍。
將軍擁麾宣廟略,戰士橫戈靜夷落。
長驅一息背銅梁,直指三危登劍閣。
閣道岧峣起戍樓,劍門遙裔俯靈丘。
邛關九折無平路,江水雙源有急流。
征役無期返,他鄉歲月晚。
杳杳丘陵出,蒼蒼林薄遠。
途危紫蓋峰,路澀青泥坂。
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
絕壁千里險,連山四望高。
中外分區宇,夷夏殊風土。
交趾枕南荒,昆彌臨北戶。
川原饒毒霧,溪谷多霪雨。
行潦四時流,崩查千歲古。
漂梗飛蓬不暫安,捫蘿引葛陟危巒。
昔時聞道從軍樂,今日方知行路難。
滄江綠水東流駛,炎州丹徼南中地。
南中南斗映星河,秦關秦塞阻煙波。
三春邊地風光少,五月瀘中瘴癘多。
朝驅疲斥候,夕息倦樵歌。
向月彎繁弱,連星轉太阿。
重義輕生懷一顧,東伐西征凡幾度。
夜夜朝朝斑鬢新,年年歲歲戎衣故。
灞城隅,滇池水。
天涯望轉遙,地際行無已。
徒覺炎涼節物非,不知關山千萬里。
棄置勿重陳,重陳多苦辛。
且悅清笳楊柳曲,詎憶芳園桃李人。
絳節紅旗分日羽,丹心白刃酬明主。
但令一被君王知,誰憚三邊征戰苦。
行路難,歧路幾千端。
無復歸云憑短翰,空馀望日想長安。
【前言】
《軍中行路難》是初唐詩人駱賓王作品,詩中描寫了作者從蜀地至姚州(今云南)行軍的經歷,通過對西南邊地山高林暗,水汽多毒的險惡環境描寫,表達了詩人重義輕生、丹心報主的情懷。
【注釋】
⑴封狐:一作“豐狐”,即大狐。雄虺:傳說中的大毒蛇名。
⑵征惡少:征召勇猛善戰的青少年從軍。
⑶橫戈:一作“橫行”。靜:指平定。
⑷岧峣:高峻貌。
⑸歲月:一作“歲華”。
⑹哀牢:古代西南少數民族。
⑺區宇:指疆域。
⑻交趾:古國名,在今越南。昆彌:昆明附近古國名。
⑼漂梗:即泛梗,漂流的'木偶人,指遠離家鄉,典出《戰國策·趙策》。
⑽丹徼:古代稱南方的邊疆。
⑾瀘中:一作“瀘川”,即瀘水。
⑿繁弱:也作“蕃弱”,古代良弓名。
⒀灞城:即今陜西西安。滇池:昆明湖,在云南昆明西南。
⒁遙:一作“積”。
⒂棄置勿重陳:襲用曹丕《雜詩》句。
⒃詎:豈,怎么會。
⒄絳節:古代使者持作憑證的符節。日羽:指太陽的光芒。
⒅短翰:即短羽,喻指才力淺弱。
【賞析】
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篇名,原為民間歌謠,古辭不存,后經文人擬作,采入樂府。《樂府解題》云:“《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這首《軍中行路難》為駱賓王所寫的樂府詩之一(一說此詩為辛常伯所作)。據《舊唐書·高宗紀》所載:“(咸亨)三年春正月辛丑,發梁、益等一十八州兵,募五千三百人,遣右衛副率梁積壽往姚州擊叛蠻。”駱賓王深入西南邊塞參加了此次平叛,回到長安后寫下此詩。詩中敘述了從蜀地至姚州(今云南)行軍的經歷,極力鋪陳西南邊地山高林暗,水汽多毒的險惡環境,反復描寫行軍的艱險,表達了重義輕生、不畏困苦,只求丹心報主的情志。
這首詩可以說是駱賓王西南軍旅生活的回顧。全篇緊扣“行路難”三字著筆,反復詠嘆環境的險惡、路途的艱辛,濃墨重彩的鋪陳敘寫,實是為了映襯自己丹心報主的堅貞情操。詩中五言與七言靈活轉換,自然環境與情懷抱負交錯寫出,形式自由奔放,情感深沉豐富,洋洋灑灑,不愧大家手筆。明人周敬、周挺《唐詩選脈會通評林》稱贊駱賓王《疇昔篇》、《帝京篇》兩首長詩說:“不獨富麗華藻,極擅天下之才,而開合曲折,盡神工之致。莫言中晚,即盛唐罕有與敵。歌行長篇絕技,舍兩作更何格律可法?”此評亦適于此詩。
【《軍中行路難》賞析】相關文章:
行路難的賞析10-09
行路難賞析04-12
軍中冬燕原文翻譯及賞析03-27
《行路難》原文及賞析06-16
行路難詩意賞析09-03
《行路難》翻譯賞析04-27
關于行路難的賞析03-18
行路難賞析鑒賞05-15
李白《行路難》賞析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