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井茶送子瞻》的翻譯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chuàng)作的詩。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雙井茶送子瞻》的翻譯及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雙井茶送子瞻》
黃庭堅
人間風日不到處,天上玉堂森寶書。
想見東坡舊居士,揮毫百斛瀉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為公喚起黃州夢,獨載扁舟向五湖。
【前言】
《雙井茶送子瞻詩》是宋代詩人黃庭堅的作品。這是為送茶致蘇軾的詩作,詩中采用了欲抑先揚的手法。前四句在對蘇軾推崇備至時特地提出“東坡舊居士”的傷心事;后四句先稱美家鄉(xiāng)的茶,然后深情地道出自己的囑望。全詩詞意暢達,沒有奇詞拗句,在黃庭堅詩中屬于少見的清淡一路,但其構(gòu)思方式千回百轉(zhuǎn),一波三折,仍體現(xiàn)了黃庭堅詩的基本風格。
【注釋】
⑴子瞻:蘇軾,字子瞻,宋代大文學家,黃庭堅的好友。
⑵風日:風景陽光。日:黃庭堅文集、山谷集作“公”。
⑶玉堂:古代官署名,宋代以后稱翰林院為玉堂。森寶書:森然羅列著許多珍貴的書籍。森:眾多茂盛的樣子。這里指翰林院珍貴的書籍有很多。
⑷東坡舊居士:指蘇軾。“東坡”原是黃州的一個地名。蘇軾于元豐二年(1079年)被貶到黃州后,曾在城郊的東坡筑室居住,因自號“東坡居士”。
⑸斛:古代的重器,十斗為一斛。瀉明珠:說蘇軾賦詩作文似明珠傾瀉而出。
⑹云腴:即指茶葉。高山云霧生長的茶葉肥美鮮嫩,稱云腴。腴是肥美的意思,
⑺硙:亦作“碨”,小石磨,研制茶葉的碾具。落硙:把茶葉放在石磨里磨碎。霏霏:這里指茶的粉末紛飛。雪不如:說茶的粉末極為潔白,雪也比不上它。
⑻黃州:北宋元豐年間被貶之地。
⑼“獨載”句:用范蠡事。相傳春秋時期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之后,不愿接受封賞,棄去官職,“遂乘輕舟以浮于五湖”(《國語·越語》)。五湖:太湖的別名。
【翻譯】
人間風吹不到日照不到之處,是天上的玉堂,森然羅列著寶書。我想見你這位東坡的舊居士,在揮筆為文好似飛瀉百斛明珠。這是從我江南老家摘下的云腴茶,用石磨研磨細細雪花也比它不如。喚起你在黃州的舊夢,獨駕小舟像范蠡那樣泛游五湖。
【賞析】
雙井茶是黃庭堅老家分寧(今江西修水)出產(chǎn)的一種名茶。1087年(元祐二年),詩人在京任職時,家鄉(xiāng)的親人給他捎來了一些,他馬上想到分送給好友蘇軾品嘗,并附上這首情深意切的詩。
詩篇從對方所處的環(huán)境落筆。蘇軾當時任翰林院學士,擔負掌管機要、起草詔令的工作。玉堂語意雙關(guān),它既可以指神仙洞府,在宋代又是翰林院的別稱。由于翰林學士可以接近皇帝,地位清貴,詩人便利用了玉堂的雙重含義,把翰林院說成是不受人間風吹日曬的天上殿閣,那里寶書如林,森然羅列,一派清雅景象。開首這一聯(lián)起得很有氣派,先聲奪人,為下面引出人物蓄足了勢頭。
第二聯(lián)轉(zhuǎn)入對象本身。“東坡”原是黃州的一個地名。蘇軾于1079年(元豐二年)被貶到黃州后,曾在東坡筑室居住,因自號“東坡居士”。這里加上一個“舊”字,不僅暗示人物的身份起了變化(由昔日的罪臣轉(zhuǎn)為此時的清貴之官),也寓有點出舊情、喚起反思的用意,為詩篇結(jié)語埋下了伏筆。“揮毫百斛瀉明珠”一句,則脫胎于杜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詩中的“詩成珠玉在揮毫”。杜詩表現(xiàn)的是早上朝見皇帝的場面,用“珠玉”比喻詩句,在夸贊對方才思中兼帶有富貴氣象,與詩歌題材相切合。所以作者這里也用“明珠”來指稱蘇軾在翰林院草擬的文字,加上“百斛”形容其多而且快,尤其是一個“瀉”字,把那種奮筆疾書、揮灑自如的意態(tài),刻畫得極為傳神,這也是化用前人詩意成功的范例。
從第三聯(lián)起,方轉(zhuǎn)入贈茶的事情。云腴,即指茶葉。腴是肥美的意思,茶樹在高處接觸云氣而生長的葉子特別豐茂,所以用云腴稱茶葉。硙,亦作“碨”,小石磨。宋人喝茶的習慣,是先將茶葉磨碎,再放到水里煮沸,不像現(xiàn)代的用開水泡茶。這兩句說:從我老家江南摘下上好的茶葉,放到茶磨里精心研磨,細潔的葉片連雪花也比不上它。把茶葉形容得這樣美,是為了顯示他送茶的一番誠意,其中含有真摯的友情。但這還并不是該篇主旨所在,它只是詩中襯筆,是為了引出下文對朋友的`規(guī)勸。
結(jié)末一聯(lián)才點出了題意。作者語重心長地對朋友說:喝了我家鄉(xiāng)的茶以后,也許會讓您喚起黃州時的舊夢,獨自駕著一葉扁舟,浮游于太湖之上了。五湖,太湖的別名。最后一句用了春秋時的典故。相傳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之后,不愿接受封賞,棄去官職,“遂乘輕舟以浮于五湖”(《國語·越語》)。蘇軾貶謫在黃州時,由于政治上失意,也曾萌生過“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臨江仙》)的退隱思想。可是此時他應(yīng)召還朝,榮膺重任,正處在春風得意之際,并深深卷入了當時政治的漩渦。作者一方面為友人命運的轉(zhuǎn)變而高興,另一方面也為他擔心,于是借著送茶的機會,委婉地勸告對方,不要忘記被貶黃州的舊事,在風云變幻的官場里,不如及早效法范蠡,來個功成身退。末了這一筆,披露了贈茶的根本用意,在詩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而這番用意又并非一本正經(jīng)地說出來,只是從舊事的勾喚中輕輕點出,不僅可以避免教訓的口吻,也顯得情味悠長,發(fā)人深思。整首詩詞意暢達,不堆砌典故,不生造奇詞拗句,在黃庭堅詩作中屬于少見的清淡一路。但全詩由高雅的玉堂興起,引出題贈對象,再進入送茶之事,而最終點明題意,這種千回百轉(zhuǎn)、一波三折的構(gòu)思方式,仍體現(xiàn)了黃庭堅詩的基本風格。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哲宗即位,召黃庭堅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神宗實錄》修成后,提拔為起居舍人。遭母喪。黃庭堅性情至孝,母親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顏色,衣不解帶,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傷成疾幾乎喪命。喪服解除后,任秘書丞,提點明道官,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黃庭堅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與其黨羽認為《神宗實錄》多誣陷不實之辭,使前修史官都分別居于京城附近各處以備盤問,摘錄了千余條內(nèi)容宣示他們,說這些沒有驗證。不久,經(jīng)院受考察審閱,卻都有事實根據(jù),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黃庭堅在《神宗實錄》中寫有“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的話,于是首先盤問他。
黃庭堅回答道:“庭堅當時在北都做官,曾親眼看到這件事,當時的確如同兒戲。”凡是有所查問,他都照實回答,毫無顧忌,聽到的人都稱贊他膽氣豪壯。黃庭堅因此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攻擊他的人還認為他去的是好地方,誣他枉法。后因避親屬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黃庭堅對此像沒事一樣,毫不以貶謫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柔意和他親近。他講學不倦,凡經(jīng)他指點的文章都有可觀之處。
宋元符元年(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起任黃庭堅為監(jiān)鄂州稅,簽書寧國軍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員外郎召用,他都推辭不就,請求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罷免,主管玉龍觀。黃庭堅在河北時與趙挺之有些不和,趙挺之執(zhí)政,轉(zhuǎn)運判官陳舉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黃庭堅寫的《荊南承天院記》,指斥他對災(zāi)禍慶幸,黃庭堅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轉(zhuǎn)到永州,黃庭堅未聽宣布命令就死了,終年六十歲。
黃庭堅的學問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陳師道說他的詩得法于杜甫,學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詩。他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天下稱為四學士。而黃庭堅對于文章尤長于詩,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黃庭堅配享蘇軾,并稱“蘇黃”。蘇軾做侍從官時,曾舉薦黃庭堅代替自己,推薦詞中有“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話,他看重黃庭堅競到了這種地步。起初,黃庭堅游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歡該地方林泉優(yōu)美,予是自號為山谷道人。
【《雙井茶送子瞻》的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瞻彼洛矣原文、翻譯及賞析02-12
蘇子瞻哀辭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08
《景陽宮井雙桐》原文賞析03-13
瞻彼洛矣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7
題子瞻枯木_黃庭堅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27
送子由使契丹原文及賞析08-18
蘇子瞻哀辭_張舜民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27
桑茶坑道中原文翻譯及賞析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