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一家人》的觀后感范文
欣聞《溫州一家人》獲得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最佳導演獎,孔笙、李雪作為聯合導演雙雙獲獎。
不過,也很遺憾現在的國內電視劇評獎項目只有最佳導演獎,而沒有最佳制作人獎,讓如該劇制作人侯鴻亮這樣的超級制作人雖然可以在作品里留下其深刻的風格印跡,卻無法得到正式的獎項上的認同――其實,在今天,作為電視劇產業化的代表者,電視劇制作人在一部優秀電視劇中的份量早就可以與電視劇導演作為電視劇藝術創作的代表者的份量相提并論了,尤其是你若一直堅持從《闖關東》系列、《生死線》、《知青》到《溫州一家人》這么看下來,并堅持喜歡,就更會知道沒有一個金牌電視劇制作人,便沒有一部金牌電視劇集的道理。
每一部優秀電視劇都是有生命的,它們的生命既來自導演,也來自制作人,正像一個人的生命,即來自于母體,也來自于父體一樣。
如《溫州一家人》這種帶著強烈的策劃印跡,矚意高遠的電視劇,其實從它被孕育之日起,就已經不再跟更大多數的商業電視劇集混一條道了,由侯鴻亮做制作人的那些作品,尤其自《闖關東》以降(《闖關東》《鋼鐵年代》《知青》),一直與它們同時期的商業大制作互為平行,走著一條自己的現實主義的獨木橋,其強烈的風格,甚至可以突破導演和編劇個人風格的限制,突破張新建、孔笙、高滿堂和梁曉聲的限制,統一在制作人的策劃和制作風格之下――換句話說,如《鋼鐵年代》《知青》和《溫州一家人》這樣的.現實主義劇集,若沒有制片人侯鴻亮的堅持,其實也不可能有它們被孕育出來。
所以,今天忽然有人在提現實主義的“魯劇”,缺了侯鴻亮這一章是萬萬不成的。
《溫州一家人》現在被冠以現實主義巨作的大帽子,看著光鮮亮麗得不行,其實,可以想像當初這個題材被立項時,頂多也只能被形容為“貫穿改革開放年代一個溫州商人之家的成長史”這樣的修飾詞語,電視劇里的周萬順,不過是一個溫州農村的貧苦農民,他的家人也不過是散落在全國各地拚搏掙扎里的大小溫州商人,加諸在他們身上的修飾詞匯曾經是倒買倒賣、小商品、做紙皮鞋的、做眼鏡的、跨國倒爺之類甚至是相當貶意的時代詞語,侯鴻亮和孔笙的合作,這次其實是為這些改革開放30多年累積下來的關于溫州商人的貶意詞匯來了一次性的大翻案,說實話,這原本該是溫州人自己做的事,卻讓另一群山東人給做了,可以說,看了《溫州一家人》,我,和我周邊的許多人,對溫州商人既有的所有不良印象都被一掃而空,并對他們的奮斗過往油然而生敬意,從內心上承認,他們確實是這個時代的中流砥柱。
當年《闖關東》能被立項,并得到山東省的大力支持,仍然緣于它成功地描述了“天南地北山東人”與“古往今來山東人”的奮斗歷史,最后竟至幾乎為所有當年的東北大地主翻了案;而《溫州一家人》的出臺,卻只能證明,山東影視集團的所謂“魯劇”的創作已經成功突破了既有的地域限制,把著眼點放在更大的范圍內――果不其然,侯鴻亮作為制作的人的下一部大制作據說叫《戰長沙》,而此時,作為事件發生地的長沙,比如著名的湖南的電視劇創作群體,早早就拋棄了現實主義題材創作,而完全褪變為各種光怪陸離的穿越劇集的生產商,想及此處,讓人為之一嘆。
其實,正如《溫州一家人》里的周萬順找石油的故事一樣,做倒買倒賣小商品生意的溫州商人多如牛毛,但最后能從純粹的二道販子搖身一變為石油大亨、能源企業家的溫州商人卻少之又少,電視劇里的周萬順在黃土高原上一次一次打井找油的過程,我怎么看怎么像現實主義電視劇在今天越來越商業化的中國電視劇大潮里的艱難處境,而現實里的侯鴻亮、山東影視集團以及孔笙導演等人,也算有著電視劇里周萬順的幸運,雖歷盡千辛萬苦,雖每一次都要拚上身家性命,但最終還是能有所償,回頭看看,他們的命運,最起碼要比那些被所謂改革開放大潮以各種各樣理由和各種各樣方式拍死在商業化過程里的其他現實主義創作的堅持者們命運要好得多。
【《溫州一家人》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溫州一家人》觀后感(精選8篇)03-22
溫州一家人經典語錄05-08
《溫州一家人》五年級觀后感07-10
溫州大學的簡介09-30
溫州之旅作文01-16
溫州木材鑒定07-29
溫州親子鑒定07-13
溫州初中作文02-24
美麗的溫州作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