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塞路初晴》原文賞析
《塞路初晴》是唐代詩人雍陶途經邊塞而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前四句描寫塞外之景,氣氛祥和,節奏亦舒緩平易;五、六句贊頌王師的強大,警告敵人勿輕起戰端,轉折有力;最后兩句展現和平來臨,邊塞寧靜的景象,節奏又趨舒緩。全詩色彩繽紛,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塞路初晴》原文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帶雨痕。
新水亂侵青草路,殘煙猶傍綠楊村。
胡人羊馬休南牧,漢將旌旗在北門。
行子①喜聞無戰伐,閑看游騎獵秋原。
【注】
雍陶(805—?)唐代詩人。
①行子:出行的人。
賞析
塞路初晴是一首邊塞詩。它以滿腔熱情,謳歌了邊塞初秋時節雨后新晴的明麗風光,使人感到清新、寧靜和安謐,洋溢著濃厚的詩情畫意,令人神往,從中寄寓著詩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
詩卻迥然而異,它以滿腔熱情,謳歌了邊塞初秋時節雨后新晴的明麗風光,使人感到清新、寧靜和安謐,洋溢著濃厚的詩情畫意,令人神往,從中寄寓著詩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
前四句以簡練的筆墨和秾麗的色彩,寫作者在塞路上行進時的所見,為讀者展示了一幅饒有邊塞情趣的美好畫圖。在草原上,傍晚時分,大雨剛過,斜日反照,一道絢爛的彩虹橫跨天空,山嶺、川原在水汽迷蒙中,還殘留著大雨的痕跡。雨后新水在青草豐茂的路上到處亂流,裊裊炊煙正在被綠楊簇擁的村莊上盤繞不去,顯得依戀不舍。這一切,是無比動人的景象。作者是成都人,他以南方人的新奇的眼光,來審視這塞北的美景,字里行間充溢著歡悅、愉快的感情。
這四句詩,第一、二句正面點題,時間、地都十分明確,特別是重點突出了初晴,具有統攝全詩的作用。第一句“晚虹斜日塞天昏”,乍看來,在點明時間上似乎疊床架屋,有些犯復,但仔細咀嚼,卻寄寓著作者深刻的用心。“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進時,最先映入眼簾的景物,這當空舞動的七色彩練,將作者的視線不由自主地引入廣闊的空間。一個“晚”字,點明了時間。在廣闊的天空中,與“晚虹”相對,正是那發射著光輝的“斜日”,唯其斜掛天際,才能與天邊彩虹遙相呼應,使得畫面極為開闊,表現出邊塞雄渾的特色。這里,“斜日”不是用來點明時間,而是用來描寫實有景象!叭旎琛钡摹盎琛弊,也不是用以表明時近黃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剛歇,經強烈陽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帶迷蒙的景象,這是草原初晴時的顯著特征。這一句與下句“一半山川帶雨痕”,組成了一幅壯闊的圖景,是從遠處落筆。第三、四句由遠而近,寫詩人腳下之路,然后又稍稍推開去,寫附近散布在草原上的村莊。天上地下,遠處近處,景物富于變化,很有層次。
同時,作者攝入詩中的景物,在顏色的搭配上,也很有特點!巴砗纭、“斜日”、“青草”、“殘煙”、“綠楊”,組合在一起,色彩異常艷麗,但秾麗中又有清新之感;風光宛如旖旎江南,但旖旎中又有北國的雄渾。顏色上的搭配,與空間位置上的變化結合在一起,從而將草原風光形象準確地傳達給了讀者,使人如身臨其境。
第五、六句是作者在看到這一派大好風光時的感嘆,是全詩的主干!昂搜蝰R休南牧,漢將旌旗在北門!辟Z誼《過秦論》:“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北方游牧民族常向南擴展勢力,故“南牧”實含有侵略的意味!皾h將”即指唐將,此是唐詩中的慣用法。
“北門”,即北方門戶,《舊唐書·郭子儀傳》:“朔方,國之北門!边@兩句是警戒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因為強大的唐軍正駐守在北方,是衛國的長城。詩句顯得義正辭嚴,有凜然不可侵犯之概。為了加強氣勢,作者使用因果倒裝法,將“胡人羊馬休南牧”的警告語前置,放在主導地位上,以逆筆取勢,顯得更為有力。這兩句初讀時似覺與前四句有些脫節,但細味詩意,不難看出,它是承上“新水亂侵青草路”而來,由于雨水充裕,草原上青草長勢茂盛,因而想到羊馬南牧。從內在聯系上看,非常自然,非常緊密,在突然的跳躍中,隱含著細針密線的連綴。
最后兩句:“行子喜聞無戰伐,閑看游騎獵秋原!鼻耙痪涫蔷o承第三聯。如果說上一聯中還隱含著作者對戰爭的戒備心理的話,那么,經過打聽,證實此時確乎停止戰爭了,作者的戒備心理也就隨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懷了。一個“喜”字,生動地傳達出了作者此時的高興情懷。于是,他悠然地看著三三兩兩的游騎在草原上打獵,往來馳逐,心情輕松愉快。一個“閑”字,與上句“喜”字相對應,進一步表現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秋原”二字,又將讀者的想象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并且,在前四句靜景的描寫上,又增加了動態的游騎。動靜結合,使整個草原更富有生氣,把景色裝點得更加美好。于是,那明麗清爽的畫圖,愈益清晰地浮現在讀者眼前,那悠然綿邈的韻味情致,也令人回味無窮。
這首詩前四句平平敘起,在節奏上舒緩平穩。第三聯異峰突起,在內在旋律的起伏上,猛然形成高潮,給讀者以強烈印象,也使得全詩有了剛健挺拔的氣勢。然后,到尾聯又逐漸平穩,并且回復到前四句去。這樣,在起伏跌宕之中,顯出顯著的變化,在回環往復的結構上,渾然天成,表現了很高的藝術技巧。
創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年間,唐朝與吐蕃、回紇等民族的統治者曾一度休戰,邊境得到暫時安寧。作者當時途經邊塞,面對來之不易的和平景象產生了喜悅心情,于是寫下這首詩。
名家點評
明·唐汝詢《唐詩解》卷四四:邊庭晚晴,雨痕猶在,道間水溢,村柳煙迷,甚可觀也。況邊境清寧,將士出獵,行子之懷差足慰耳。
清·金圣嘆《選批唐詩》卷六下:五(句)寫遠望蕩蕩,六(句)寫近望森森,畢竟畫來是新晴風色。
清·陸次云《晚唐詩善鳴集》卷上:與牧之《晚晴賦》,爭妍角秀。
清·屈復《唐詩成法》卷十:“一半山川”,寫初晴神妙。三四,寫景真切,承二(句)。五六,邊境清寧。七八,從五(句)托下,寫太平氣象,行人安穩,如在眼中。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卷六:首二句寫塞上初晴景色如畫。水侵草路,煙傍村墟,人多休牧,漢將安居,喜無戰伐之愁,閑看秋原之獵。即事成詩,語多入妙。
人物生平
雍陶出身貧寒。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年)進士,曾任侍御史。大中六年(公元852年),授國子毛詩博士。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出任簡州(今四川簡陽縣)刺史,世稱雍簡州。一年曾多次穿三峽,越秦嶺,在江南、塞北許多地方游歷過,寫過不少紀游詩。后辭官閑居,養疴傲士。不知所終。工詩。與王建、賈島、姚合、章孝標等交往唱和。其詩多旅游題詠、送別寄贈之作,擅長律詩和七絕。
少貧,遭蜀中亂后,播越羈旅,有詩云:“貧當多病日,閑過少年時。”大和八年陳寬榜進士及第,一時名輩,咸偉其作。然恃才傲睨,薄于親黨。其舅云安劉欽之下第,歸三峽,卻寄陶詩云:“山近衡陽雖少雁,水連巴蜀豈無魚“得詩頗愧赧,遂通向不絕。
大中六年,授國子毛詩博士。與賈島、殷堯藩、無可、徐凝、章孝標友善,以琴樽詩翰相娛,留長安中。大中末,出刺簡州,時名益重,自比謝宣城、柳吳興,國初諸人書奴耳。賓至,必佯佯挫辱。投贄者少得通。秀才馮道明,時稱機捷,因罷舉請謁,給閽者曰:“與太守有故!碧盏瑰,及見,呵責曰:“與足下素昧平生,何故之有“馮曰:“誦公詩文,室邇人遠,何隔平生“吟陶詩數聯,如“立當青草人先見,行近白蓮魚未知。”又“閉門客到常如病,滿院花開未是貧!庇帧敖暻锶雿{,雨色夜侵樓“等句。陶多其慕己,厚贈遣之。自負如此。后為雅州刺史,郭外有情盡橋,乃分衿祖別之所。因送客,陶怪之,遂于上立候館,改名折柳橋,取古樂府《折楊柳》之義。題詩曰“従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呼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甚膾炙當時。竟辭榮,閑居廬岳,養疴傲世,與塵事日冥矣。
【《塞路初晴》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塞路初晴》全詩賞析11-28
雍陶《塞路初晴》賞析01-03
塞鴻秋的原文及賞析11-25
西塞山原文、賞析09-10
永遇樂·璧月初晴原文及賞析09-24
[精品]西塞山原文、賞析09-10
《西塞山懷古》原文及賞析03-13
西塞山懷古原文及賞析03-06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原文及賞析11-29
《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賞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