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提高農村學生的作文能力的論文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個山區縣城的偏遠鄉鎮小學。這里的孩子見識少,尤其害怕寫作文。老師一題作文,,孩子們就皺眉瞪眼,一臉苦相。寫作時,不是空洞無物的三言兩語,就是千篇一律的人云亦云,或是沒有層次的流水賬,交差了事。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意識學生見識太少,生活面狹窄,教師的命題往往又有較多的限制,或者命題的范圍離開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如建“空中樓閣”難于把握難為“無米之炊”。因而學生就只有生硬亂套地亂寫幾句應付了事,寫不出結合學生實際的心里話。二是對學生選材、組材、描述等作文基本功訓練較少,學生的寫作基礎還沒牢固,教師的下水文章較少,寫作方法指導欠缺,使學生欲入門卻無鑰匙開啟。三是教師的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沒有想方設法去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使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生寫作訓練分離,沒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語文基礎知識教學與作文教學脫節,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咬文嚼字后卻無味(沒有興趣,哪來動機)。那么,怎樣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呢?在教學實踐中,我是從五個方面來抓。
1.經常讀書,增長知識
唐代詩人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詩句,早已為我們闡明了讀書和寫作的緊密關系。小學生知識面窄,加之生活中的見識還很少,這是小學生作文無話可說,內容空洞,貧乏的根源之一。針對這一狀況,我經常提倡他們要抓緊時間多讀身邊的書報雜志,從中增長見識。我還鼓勵他們積攢零花錢訂購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書報雜志,相互間交流傳閱,也可以向親友等借書閱讀,并通過家訪活動向家長們提出建議,取得家長的大力支持。結合這倡議,我有計劃地每周安排一次課外閱讀輔導,檢查學生的好詞佳句摘抄本,順便做寫作指導,從而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2.經;顒,積累素材
小學生畏懼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感覺自己沒東西可寫,沒話可說。針對這一問題,我一方面在寫作訓練前,有目的地指導學生深入家庭生活實際,注意觀察身邊的生活中發生的人和事的有趣情節,把它記錄下來,積累素材,有多少件就記多少件,做到寫作時“有米下鍋,胸中有物”。另一方面,我在教學中有目的地組織一些具體活動,如參觀、游覽、野炊、勞動比賽、講故事、小演講賽、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各種教育活動等。
這下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的習作訓練提供了真實的素材,且重要的是學神的親身經歷,使學生有了真切的體會,在作文中反映出他們童稚的真情實感,使學生的寫作基礎扎實、有效、逐步鍛煉提高。
3.經常練筆,提高水平
為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我經常鼓勵學生多練筆,要求學生平時堅持多說話、多寫話、多做片斷練習,如寫日記、寫見聞、寫讀書筆記等。這類小寫作的聯系,由于篇幅短小,花時間也少,學生既容易駕馭,又不覺得很難寫,就愿意樂意去做。我注意經常抽查評閱,敦促學生的寫作激情,使這類小寫作訓練能夠持之以恒。同時,對于每次的作文訓練教學,我都能認真安排,認真指導,認真講評,做到讓學生一次能有一次的收獲。在此基礎上,開辟了作文第二課堂,出作文墻報,開展競賽評選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
4.經常指導,學會方法
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主要途徑是抓好寫作過程的常規指導。我把作文教學同語文課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經常以課文的寫作形式為范例,狠抓讀寫例文訓練。比如該課文中的重點講什么,我就讓學生練習寫什么,篇幅長短不拘,只要求一事一議地問題說清楚,敘述表達意思完整就行,久而久之,學生的寫作就像畫畫有了模特兒,練書法有字帖一樣,寫作起來就不會感到無從下筆了。作文教學中,還注意經常指導學生掌握好寫作過程中各主要環節和方法的訓練。如命題作文,我教學生看到題目,首先應從審題定中心,到選材、到謀篇、到詞語等寫作的常規環節上再審閱,修改后才能定稿成文。
5.經常鼓勵,激發興趣
根據學生對作文普遍存在一種畏懼感的心理特點,我采取多鼓勵表揚,少批評指責的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只要學生的作文比上一次稍有一點進步或長處,我就及時給予評講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獲得成功情緒的喜悅,及時享受寫作的自豪感。表揚學生的好作文時,不光念幾個字或幾句話,而是全文宣讀,指出文章好在哪里,讓同學學習、借鑒,只在事后單獨向該生指出不足,提出改進意見。對于后進生的作文更是沙里淘金,只要有一字、一詞、一句或一段寫得較好,我也給予肯定,給予較高鼓勵,以增強他們的寫作信心,強化其寫作欲望。同學們的寫作興趣都會受到鼓舞和激勵。
以上是我在小學作文中的幾點做法,多年教學實踐證明,這樣做,能有效地改變農村學生“作文難,怕作文”的狀況,能逐步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淺談提高農村學生的作文能力的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培養學生自改作文能力教育論文12-08
淺談如何提高英語寫作能力03-28
淺談提高英語聽力能力的方法11-01
談怎樣提高聾生的作文能力的論文12-20
提高作文能力08-04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語寫作能力08-26
如何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