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寺導游解說詞
善化寺俗稱南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西大同城內西南隅。始建于唐。玄宗時稱開元寺。五代后晉初,改名大普恩寺,俗稱南寺。遼代遺構大雄寶殿坐落在后部高臺之上。
大雄寶殿面闊7間,進深5間。殿內正中佛臺上有泥塑金身五方佛,端坐于高大的.蓮臺之上,姿容凝重,衣紋流暢自然。兩側磚臺上立有二十四諸天,神情各異,無一雷同。當為金塑之上品。
三圣殿面闊5間,進深4間。殿內正面佛壇上塑有華嚴三圣(中釋迦、左文殊、右普賢),為金代原作。殿內存有金大定十六年(1176)《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石碑,是南宋使金通問副使朱弁所撰。
普賢閣坐西向東,兩層三間見方,重檐九脊頂樓閣,結構精巧,比例勻稱,玲瓏秀氣,雖系金代重建,尚存唐代樓閣遺風。
大雄寶殿乃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臺,左右設有鐘鼓二樓。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殿內正中供有五方佛像,從東往西依次排列:東方阿閃 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西方阿彌陀佛、北方微妙聞佛。殿內東西兩側磚臺之上置有二十四諸天塑像,神態各異,性格鮮明。殿內西、南兩壁之 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繪壁畫,內容均為佛教故事。三圣殿是善化寺中殿,建于金代天會至皇統年間。正面佛壇之上供有“華嚴三圣”佛像三尊,中為釋迦牟尼,西為普賢菩薩,東為文殊菩薩,故而此殿稱為三圣殿。普賢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乃是一座三間見方重檐九的兩層樓閣,高高聳立于寺院之內,建于金代貞元二年。樓閣坐西向東,閣內置有木梯,可登閣遠眺。
山門位于善化寺最前沿,也稱正門,門內兩側塑有四大天王塑像。善化寺善化寺是一組比較完整的遼金時期建筑群,氣勢宏偉,粗獷豪放。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門,中為三圣殿,后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前左為文殊閣遺址,右為普賢閣。整個寺院建筑高低錯落。
善化寺五龍壁位于大同城內西南隅善化寺天王殿西側,原為興國寺山門前之照壁,建于明朝萬歷年間,1980年拆遷至善化寺內。五龍壁高7米,厚1.48米,共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下部為須彌座,座面雕有牛、馬、蛇、兔、鹿、狗。獅、象、膜鱗、狡倪等十多種動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中部寬大壁面之上雕有五條四爪金龍,騰云駕霧,大有龍飛虎躍之勢。正中一條金龍,為五龍壁之核心,龍頭向前,龍尾搖擺,鱗光閃亮,別具風采。兩側各有二龍互相對稱,中龍色澤稍淡,仿佛由天降下,正在興云播雨。南北兩側游龍、龍身略呈卷曲,昂首挺胸,伺機騰飛上空;頂部為仿木構建筑形式,上有琉璃瓦覆蓋,下有琉璃斗拱支撐,兩端置有鴉吻垂脊獸。
【善化寺導游解說詞】相關文章:
天津獨樂寺導游及景區解說詞08-01
解說詞:懸空寺08-10
少林寺解說詞11-15
陜西法門寺解說詞及景區導游講解詞09-01
導游的解說詞08-09
獨樂寺解說詞201711-13
長城導游解說詞07-16
廬山導游解說詞精選06-13
導游業務的解說詞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