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的意思及全詩賞析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出自神秀《神秀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的意思及全詩賞析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原文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注釋
①明鏡臺:比喻心之本性明凈純潔。
②神秀:佛教禪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六祖慧能的師兄。
③偈:佛教徒的短詩警句。
解析
這幾句的意思是,人身如一棵菩提樹,人心像一塊明亮的鏡臺,明凈純潔;要時時勤快地拂拭(注意修身的功夫),不要讓明亮的鏡臺,沾染上污垢塵埃(摒除各種貪欲雜念,使心性永遠保持潔亮光明)。以物喻理,說明佛教“空無”的觀點。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字面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字面意思是:菩提樹原本就不是樹,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鏡子。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心中有塵,塵本是心,何畏心中塵?從這個意義上說,慧能的參悟自然高出神秀許多。神秀仍然停留在內,而慧能卻早已走出了自我,來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注釋
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覺”或“智”,舊譯也作“道”。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為偈。菩提偈,即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
樹:這里指菩提樹,意譯為“覺樹”或“道樹”。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證得菩提,覺悟成道,故稱此樹為菩提樹。但這種樹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據說南朝梁時僧人智藥曾把這種樹自天竺移植中國。《雷州府志》記載:“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瓊山縣則把這種樹所結的果子稱為金剛子。這種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繞樹行禮。今廣東省曲江縣南華寺藏經閣旁左右兩側,各有一棵菩提樹。”
明鏡:據《資持記》下二之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與眾生感應的中介。臺:指安置明鏡的地方,可以借代為客觀存在。
佛性:是梵漢并譯名詞,意譯為“覺性”、“如來性”,有時被稱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來藏”的異名。原指佛陀本性,發展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標和理想境界。這個問題,小乘和大乘的觀點不一致,提出種種不同的見解,引起長期爭論。中國南北朝時盛談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視佛性說。天臺宗提出五種佛性,法相宗歸結為兩種佛性,華嚴宗更把“有情”眾生的佛性與“非情”之物的法性區別開來。清凈:佛教術語,遠惡行,離惑垢,稱為清凈。
塵埃:佛教術語,指人間的一切世俗事務。按出家人的觀點,世務不凈,故稱塵務。
玄:佛教術語,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銘》:“不識玄者,徒勞念佛。”對于佛教徒來說,通曉玄機,是至關重要的。
西方:佛教術語,指凈土所在的極樂世界。過去,佛教徒認為:東方日出,是萬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萬物終歸之處。因此,傳統的教義都認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稱西天)為其歸宿。惠能的這個觀點,實是對西方“凈土”的否定,為“頓悟”成佛提供了理論根據。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的意思及全詩賞析】相關文章:
《南征》的意思及全詩賞析08-19
《月是故鄉明》全詩賞析08-10
《與東吳生相遇》意思及全詩賞析11-02
行宮全詩拼音版、意思及賞析07-20
秋夕全詩、意思及賞析唐代杜牧10-24
《國殤》全詩賞析03-14
全詩譯文與賞析12-11
《蟬》的全詩及賞析09-13
《草堂》全詩賞析10-27
早秋全詩賞析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