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風俗習慣
正月十五是我們國家著名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是在春節之后最為盛大的節日之一,各地人民均有很多種的慶祝方式,各個大街小巷張燈結彩,歡慶元宵,一副美不勝收的場面,那么正月十五吃什么?正月十五都有哪些民俗活動?
正月十五的簡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節。按中國的傳統,在這個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時,這個節日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傳統節日。襄樊人歷來在元宵節有放孔明燈的習俗。
正月十五吃什么
元宵節的主要吃食也叫元宵。在南方,元宵也叫“湯圓”、“圓子”。據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元宵(rice glue ball)即“湯圓”,是用糯米粉等原料做成的圓形食品,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中國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正月十五的風俗習慣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中國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正月十五作為我們國家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我們應當尊重它,保護他,將他發揚起來,這樣才是對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保護也了解!
【正月十五的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正月十五的短信09-30
經典散文正月十五的月亮06-13
正月十五祝福短信08-11
正月十五問候短信08-15
正月十五的月亮的作文09-07
優秀正月十五的作文06-02
正月十五的月亮作文03-17
正月十五夜賞析05-24
形容正月十五月的詩詞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