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吳江有感閱讀答案及賞析
篇一:過吳江有感閱讀答案
松陵:指吳江。
堤:指吳江縣長堤。《大清一統(tǒng)志》記載:長堤在吳江縣東 界于江湖之間,明萬歷十三年重筑,長八十里。
塔:吳江東門外方塔。
橋:指吳江城外利往橋,又叫長橋,共有八十五孔。引:長。
交舊:老朋友。
把酒:拿起酒杯。
、旁姼枋茁(lián)的 詩眼 是哪一個詞,請找出來并加以分析。(4分)
、迫娛侨绾螌懢啊⑹、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請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 抱。(2分)
一個 抱 字,把長堤擬人化了,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寫出了它對吳江城護擁依偎的情態(tài)。(2分)
、圃姷那鞍氩糠,詩人在敘述自己漸漸走進吳江的過程中,描繪了吳江的自然景色:落日余暉中,長堤環(huán)抱著吳江城,塔盤仿佛在湖水中移動,淡淡的月痕似乎是長橋牽引而生。(2分)詩的后半部分則通過敘述吳江城中的人們?yōu)樘淤x稅而離鄉(xiāng)背井,剩下死寂的城池;人們?yōu)樘颖軕?zhàn)亂躲在江邊的情景,表達了世人對社會的黑暗、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憂慮與不滿。(2分)(意思接近即可)
譯文
日落時在松陵道上前行,長長的江堤圍繞著這座古城。
塔影在湖水中隨波浮動,長橋牽引出一彎新月出生。
街市寂靜無人皆因逃稅,江寬見不到客船都在逃避官兵。
二十年間故友舊交多離散,端起酒杯感嘆這身外浮名。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于康熙七年(1668)春,作者吳偉業(yè)應友人吳琦之邀請從家鄉(xiāng)江蘇太倉往浙江吳興,途經(jīng)吳江。由于當時因戰(zhàn)亂和繁重的苛捐雜稅,鄉(xiāng)村破產(chǎn)、百姓逃亡的現(xiàn)象比較常見,故作者有感而發(fā)。
賞析:
《過吳江有感》是清代詩人吳偉業(yè)途徑吳江時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前兩聯(lián)寫吳江城外之景及心中的感受。后兩聯(lián)寫吳江城內(nèi)見聞及詩人的感想。抒發(fā)了作者身遇亂世的悲涼。這首詩在寫景抒情中,巧妙的敘事,全詩按照時間先后依次描述,層次分明,語言生動、凝練,含蓄。
這首詩扣住吳江的地理形勢和有關的歷史事件,巧妙地融寫景、敘事、抒情為一體,寓意深刻,感慨良多。
此詩上半部分描寫吳江自然景色,首聯(lián)所說 松陵 ,為吳江舊稱。吳江縣城東南舊有一條長堤,界于松江與太湖之間,蜿蜒八十余里。詩人走在黃昏的吳江道路上,遠遠望去,這堤好像要抱住整座縣城一樣。一個 抱 字,把長堤擬人化了,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寫出了它對吳江縣城護擁偎倚的情態(tài)。首聯(lián)是對吳江的遠眺,頷聯(lián)兩句,則由遠而近,進一步作具體刻畫。第三句所說的 塔 ,原在吳江東門外的寧境華嚴講寺內(nèi),共七層,高十三丈,形方,故名方塔。方塔在湖中各處均可看見,而其自身位置又是固定不變的,這就仿佛湖勢在圍繞著方塔移動。第四句所說的 橋 ,一名垂虹橋,俗呼長橋,東西百余丈,多至七十二孔,中間有垂虹亭;前臨太湖,橫絕松陵,湖光海氣,蕩漾一色,舊稱 三吳絕景 。由于橋身很長,所以有一種似乎淡淡的月痕是由它牽引而生的感覺。兩句抓住當時吳江最具特色的景物,做了典型的概括描寫。詩中有塔有湖,有橋有月,動靜相宜,交相輝映,組成了一幅空明清曠的圖畫。同時,頷聯(lián)這兩句除了寫景之外,實際上另有某種深刻的寓意蘊藏在內(nèi),與頸聯(lián)相呼應。
頸聯(lián) 市靜人逃賦,江寬客避兵 ,這兩句為全詩關鍵,它描寫了吳江在賦稅重壓、戰(zhàn)亂摧殘之下的蕭條景象。市集沉寂,是由于百姓忍受不了重斂苛征,被迫逃亡;江面空闊,是由于行客為了躲避兵火戰(zhàn)事,隱身遁跡。這 市 和 江 的蕭條景象,一方面和前面 湖 和 月 同樣開闊,另一方面卻又使得原來的秀麗景色整個地為之黯然,蒙上了一層凄清慘淡的色調(diào),從而產(chǎn)生了對照鮮明的藝術效果。再結(jié)合頷聯(lián) 塔盤 、 橋引 兩句。所謂 湖勢動 ,即可以視為寫自然之景,也可以看作是對頸聯(lián)的 逃賦 和 避兵 的人間風波的一種形象的暗示。所謂 月痕生 ,則在寫景之中隱寓清兵南下之意。月屬陰象,因而在古代詩詞中往往用來比喻外族。如清初著名女詞人徐燦的《踏莎行》即云: 碧云猶疊舊山河,月痕休到深深處! 這里的 碧云 典據(jù)梁朝江淹《休上人怨別》詩: 日暮碧云合。 意思說當時的南明小朝廷雖然已經(jīng)日薄西山,但畢竟還在堅持; 月痕 則指清兵,希望它不要消滅南明。吳偉業(yè)和徐燦是同時代人,并且還是兒女親家。他作《過吳江有感》時,明朝政權已經(jīng)徹底覆亡,所以一開頭寫的就是 落日 而不是 日暮 ;因此頷聯(lián)中的 月痕生 ,也同樣應是暗指清兵到來,而頸聯(lián)的 避兵 ,由此也不顯得突兀而出了。如此,全詩的結(jié)構脈絡便可一目了然。首聯(lián)總起,概括吳江形勢,點明時代背景;接著一分為二,頷聯(lián)、頸聯(lián)由暗而明,既是寫景,又分別暗示了清兵南下、人民離散。最后,詩又合二而一,歸結(jié)為故國淪喪,交游零落,身世凄涼,唯有感嘆而已的悲涼情懷。
尾聯(lián) 廿年交舊散,把酒嘆浮名 ,這里的 廿年 不一定是確指,它可以包括清兵南下至寫作此詩這二十余年的時間。 散 字承上文 逃 、 避 二字而來, 人逃 客避 ,故友自然也都離散了。這句雖然說得較虛,不過,此中仍有故事可稽。明朝既亡,許多愛國文士相率結(jié)為詩社,遁跡林泉,砥礪氣節(jié),暗圖匡復。順治七年(1650)開始出現(xiàn)的吳江 驚隱詩社 ,在當時尤為著名。吳江的吳炎、潘檉章,昆山的顧炎武、歸莊等人,都是它的主要成員?滴醵辏1663),莊廷鑨 明史案 興,清王朝借機大搞株連,屠戮遺民志士, 驚隱詩社 亦被迫停止,吳炎、潘檉章也慘遭殺害,顧炎武曾做詩文吊之。而吳偉業(yè)同他們都有交往,因此, 廿年交舊散 云云,大概正是 有感 于這一事件。至于 把酒嘆浮名 ,則是吳偉業(yè)本人的身世之感。他在明朝少年高第,前程似錦,而明亡以后,由于 浮名 太盛,被迫出仕清廷,晚年才得以回鄉(xiāng)家居。 浮名 之累人如此,反不及故友們或死或遁;名節(jié)不墮,令詩人深為嘆息,借酒澆愁。
縱觀全詩,前半首寫 過吳江 ,是敘事;后半首寫 有感 ,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敘事。首聯(lián) 落日 ,詩人離吳江還較遠;頷聯(lián) 月痕生 ,漸漸接近吳江;頸聯(lián) 市靜 ,表明已經(jīng)上岸;尾聯(lián) 把酒 ,則是住下之后發(fā)現(xiàn) 交舊散 ,才對 酒 興 嘆 的。全詩按照時間先后依次描述,層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寫 有感 ,又是續(xù)寫 過吳江 。同樣,前半首的 落日 , 月痕生 ,暗示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寫 過吳江 ,又是預寫 有感 。可見,在本詩中,敘事與抒情, 過吳江 與 有感 ,已經(jīng)達到了相互滲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
作者簡介
吳偉業(yè)(1609~1671)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官至少詹事,明亡里居,清順治十年(1653)被迫出仕,任秘書院侍講,遷國于監(jiān)祭酒,三年后丁嗣母憂南還,居家而歿。在明朝他以會元、榜眼、宮詹學士、復社領袖,主持湖廣鄉(xiāng)試,輔貳南雍, 為海內(nèi)賢士大夫領袖 ,名垂一時,但生不逢時,命途多舛,仕明而明亡,不愿仕清而違心仕清,成了 兩截人 ,喪失士大夫的立身之本,遭世譏貶,深感愧疚,詩歌成了他的寄托,感慨興亡和悲嘆失節(jié)是其吟詠的主要內(nèi)容。
篇二:過吳江有感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完成小題
過吳江有感
吳偉業(yè)
落日松陵道,堤長欲抱城。
塔盤湖勢動,橋引月痕生。
市靜人逃賦,江寬客避兵。
廿年交舊散,把酒嘆浮名。
1.詩歌首聯(lián)的“詩眼”是哪一個詞?請找出來加以分析。(5分)
2.全詩是如何將寫景、敘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請簡要賞析。
1.抱。(2分)一個“抱”字,把長堤擬人化了,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寫出了它對吳江城護擁依偎的情態(tài)。(2分)2.詩的前半部分,詩人在敘述自己漸漸走進吳江的過程中,描繪了吳江的自然景色:落日余暉中,長堤環(huán)抱著吳江城,塔盤仿佛在湖水中移動,淡淡的月痕似乎是長橋牽引而生。(2分)詩的后半部分則通過敘述吳江城中的人們?yōu)樘淤x稅而離鄉(xiāng)背井,剩下死寂的城池;人們?yōu)樘颖軕?zhàn)亂躲在江邊的情景,表達了世人對社會的黑暗、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憂慮與不滿。(2分)(意思接近即可)【解析】1.試題分析:這是一道煉字題,煉字類題目一般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該字的字典義+臨時語境義,該字使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效果,該字所傳遞的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考點: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2.試題分析:縱觀全詩,前半首寫“過吳江”,是敘事;后半首寫“有感”,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敘事。首聯(lián)“落日”,詩人離吳江還較遠;頷聯(lián)“月痕生”,漸漸接近吳江;頸聯(lián)“市靜”,表明已經(jīng)上岸;尾聯(lián)“把酒”,則是住下之后發(fā)現(xiàn)“交舊散”,才對“酒”興“嘆”的。全詩按照時間先后依次描述,層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寫“有感”,又是續(xù)寫“過吳江”。同樣,前半首的'“落日”,“月痕生”,暗示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寫“過吳江”,又是預寫“有感”?梢,在本詩中,敘事與抒情,“過吳江”與“有感”,已經(jīng)達到了相互滲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键c: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篇三:過吳江有感閱讀答案
是兼思想性和文學性于一體流傳至今的古典文化精粹。閱讀材料網(wǎng)整理了 ,希望對古詩詞愛好者有所幫助,下面是整理的吳偉業(yè)《過吳江有感》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古詩賞析,供大家參考!
落日松陵道,堤長欲抱城。
塔盤湖勢動,引月痕生。
市靜人逃賦,江寬客避兵。
廿年交舊散,把酒嘆浮名。
注釋:
吳江:在今江蘇省南部,西臨太湖。
松陵:指吳江。
堤:指吳江縣長堤!洞笄逡唤y(tǒng)志》記載:長堤在吳江縣東 界于江湖之間,明萬歷十三年重筑,長八十里。
塔:吳江東門外方塔。
。褐竻墙峭饫,又叫長,共有八十五孔。引:長。
交舊:老朋友。
把酒:拿起酒杯。
、旁姼枋茁(lián)的 詩眼 是哪一個詞,請找出來并加以分析。(4分)
⑵全詩是如何將寫景、敘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請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
、 抱。(2分)
一個 抱 字,把長堤擬人化了,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寫出了它對吳江城護擁依偎的情態(tài)。(2分) 本文來自/gsc/
、圃姷那鞍氩糠郑娙嗽跀⑹鲎约簼u漸走進吳江的過程中,描繪了吳江的自然景色:落日余暉中,長堤環(huán)抱著吳江城,塔盤仿佛在湖水中移動,淡淡的月痕似乎是長牽引而生。(2分)詩的后半部分則通過敘述吳江城中的人們?yōu)樘淤x稅而離鄉(xiāng)背井,剩下死寂的城池;人們?yōu)樘颖軕?zhàn)亂躲在江邊的情景,表達了世人對社會的黑暗、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憂慮與不滿。(2分)(意思接近即可)
譯文
日落時在松陵道上前行,長長的江堤圍繞著這座古城。
塔影在湖水中隨波浮動,長牽引出一彎新月出生。
街市寂靜無人皆因逃稅,江寬見不到客船都在逃避官兵。
二十年間故友舊交多離散,端起酒杯感嘆這身外浮名。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于康熙七年(1668)春,作者吳偉業(yè)應友人吳琦之邀請從家鄉(xiāng)江蘇太倉往浙江吳興,途經(jīng)吳江。由于當時因戰(zhàn)亂和繁重的苛捐雜稅,鄉(xiāng)村破產(chǎn)、百姓逃亡的現(xiàn)象比較常見,故作者有感而發(fā)。
賞析:
《過吳江有感》是詩人吳偉業(yè)途徑吳江時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前兩聯(lián)寫吳江城外之景及心中的感受。后兩聯(lián)寫吳江城內(nèi)見聞及詩人的感想。抒發(fā)了作者身遇亂世的悲涼。這首詩在寫景抒情中,巧妙的敘事,全詩按照時間先后依次描述,層次分明,語言生動、凝練,含蓄。 詩詞欣賞,/gsc/
這首詩扣住吳江的地理形勢和有關的歷史事件,巧妙地融寫景、敘事、抒情為一體,寓意深刻,感慨良多。
此詩上半部分描寫吳江自然景色,首聯(lián)所說 松陵 ,為吳江舊稱。吳江縣城東南舊有一條長堤,界于松江與太湖之間,蜿蜒八十余里。詩人走在黃昏的吳江道路上,遠遠望去,這堤好像要抱住整座縣城一樣。一個 抱 字,把長堤擬人化了,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寫出了它對吳江縣城護擁偎倚的情態(tài)。首聯(lián)是對吳江的遠眺,頷聯(lián)兩句,則由遠而近,進一步作具體刻畫。第三句所說的 塔 ,原在吳江東門外的寧境華嚴講寺內(nèi),共七層,高十三丈,形方,故名方塔。方塔在湖中各處均可看見,而其自身位置又是固定不變的,這就仿佛湖勢在圍繞著方塔移動。第四句所說的 ,一名垂虹,俗呼長,東西百余丈,多至七十二孔,中間有垂虹亭;前臨太湖,橫絕松陵,湖光海氣,蕩漾一色,舊稱 三吳絕景 。由于身很長,所以有一種似乎淡淡的月痕是由它牽引而生的感覺。兩句抓住當時吳江最具特色的景物,做了典型的概括描寫。詩中有塔有湖,有有月,動靜相宜,交相輝映,組成了一幅空明清曠的圖畫。同時,頷聯(lián)這兩句除了寫景之外,實際上另有某種深刻的寓意蘊藏在內(nèi),與頸聯(lián)相呼應。 /gsc/
頸聯(lián) 市靜人逃賦,江寬客避兵 ,這兩句為全詩關鍵,它描寫了吳江在賦稅重壓、戰(zhàn)亂摧殘之下的蕭條景象。市集沉寂,是由于百姓忍受不了重斂苛征,被迫逃亡;江面空闊,是由于行客為了躲避兵火戰(zhàn)事,隱身遁跡。這 市 和 江 的蕭條景象,一方面和前面 湖 和 月 同樣開闊,另一方面卻又使得原來的秀麗景色整個地為之黯然,蒙上了一層凄清慘淡的色調(diào),從而產(chǎn)生了對照鮮明的藝術效果。再結(jié)合頷聯(lián) 塔盤 、 引 兩句。所謂 湖勢動 ,即可以視為寫自然之景,也可以看作是對頸聯(lián)的 逃賦 和 避兵 的人間風波的一種形象的暗示。所謂 月痕生 ,則在寫景之中隱寓清兵南下之意。月屬陰象,因而在古代詩詞中往往用來比喻外族。如清初著名女詞人徐燦的《踏莎行》即云: 碧云猶疊舊山河,月痕休到深深處! 這里的 碧云 典據(jù)梁朝《休上人怨別》詩: 日暮碧云合。 意思說當時的南明小朝廷雖然已經(jīng)日薄西山,但畢竟還在堅持; 月痕 則指清兵,希望它不要消滅南明。吳偉業(yè)和徐燦是同時代人,并且還是兒女親家。他作《過吳江有感》時,政權已經(jīng)徹底覆亡,所以一開頭寫的就是 落日 而不是 日暮 ;因此頷聯(lián)中的 月痕生 ,也同樣應是暗指清兵到來,而頸聯(lián)的 避兵 ,由此也不顯得突兀而出了。如此,全詩的結(jié)構脈絡便可一目了然。首聯(lián)總起,概括吳江形勢,點明時代背景;接著一分為二,頷聯(lián)、頸聯(lián)由暗而明,既是寫景,又分別暗示了清兵南下、人民離散。最后,詩又合二而一,歸結(jié)為故國淪喪,交游零落,身世凄涼,唯有感嘆而已的悲涼情懷。 詩詞欣賞,/gsc/
尾聯(lián) 廿年交舊散,把酒嘆浮名 ,這里的 廿年 不一定是確指,它可以包括清兵南下至寫作此詩這二十余年的時間。 散 字承上文 逃 、 避 二字而來, 人逃 客避 ,故友自然也都離散了。這句雖然說得較虛,不過,此中仍有故事可稽。既亡,許多愛國文士相率結(jié)為詩社,遁跡林泉,砥礪氣節(jié),暗圖匡復。順治七年(1650)開始出現(xiàn)的吳江 驚隱詩社 ,在當時尤為著名。吳江的吳炎、潘檉章,昆山的、歸莊等人,都是它的主要成員?滴醵辏1663),莊廷鑨 明史案 興,清王朝借機大搞株連,屠戮遺民志士, 驚隱詩社 亦被迫停止,吳炎、潘檉章也慘遭殺害,曾做詩文吊之。而吳偉業(yè)同他們都有交往,因此, 廿年交舊散 云云,大概正是 有感 于這一事件。至于 把酒嘆浮名 ,則是吳偉業(yè)本人的身世之感。他在少年高第,前程似錦,而明亡以后,由于 浮名 太盛,被迫出仕清廷,晚年才得以回鄉(xiāng)家居。 浮名 之累人如此,反不及故友們或死或遁;名節(jié)不墮,令詩人深為嘆息,借酒澆愁。 本文來自/gsc/
縱觀全詩,前半首寫 過吳江 ,是敘事;后半首寫 有感 ,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敘事。首聯(lián) 落日 ,詩人離吳江還較遠;頷聯(lián) 月痕生 ,漸漸接近吳江;頸聯(lián) 市靜 ,表明已經(jīng)上岸;尾聯(lián) 把酒 ,則是住下之后發(fā)現(xiàn) 交舊散 ,才對 酒 興 嘆 的。全詩按照時間先后依次描述,層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寫 有感 ,又是續(xù)寫 過吳江 。同樣,前半首的 落日 , 月痕生 ,暗示了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寫 過吳江 ,又是預寫 有感 。可見,在本詩中,敘事與抒情, 過吳江 與 有感 ,已經(jīng)達到了相互滲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
作者簡介
吳偉業(yè)(1609~1671)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官至少詹事,明亡里居,清順治十年(1653)被迫出仕,任秘書院侍講,遷國于監(jiān)祭酒,三年后丁嗣母憂南還,居家而歿。在他以會元、榜眼、宮詹學士、復社領袖,主持湖廣鄉(xiāng)試,輔貳南雍, 為海內(nèi)賢士大夫領袖 ,名垂一時,但生不逢時,命途多舛,仕明而明亡,不愿仕清而違心仕清,成了 兩截人 ,喪失士大夫的立身之本,遭世譏貶,深感愧疚,詩歌成了他的寄托,感慨興亡和悲嘆失節(jié)是其吟詠的主要內(nèi)容。
【過吳江有感閱讀答案及賞析】相關文章:
過吳江有感原文及賞析08-22
《過華清宮》對比賞析及閱讀答案08-15
過陳琳墓閱讀答案附賞析09-12
《金陵三千有感》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8-10
一剪梅·舟過吳江原文及賞析08-20
《一剪梅·舟過吳江》原文及賞析10-17
《中秋對月》《江樓有感》閱讀答案及賞析08-10
周莘《野泊對月有感》的閱讀答案及賞析08-10
《塞上》閱讀答案及賞析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