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倫《蘇溪亭》閱讀答案及賞析
原文:
蘇溪亭
戴叔倫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1).這首詩描繪的是何時景色?詩人抒發的是什么情感?為什么?(請簡要說明分析)(4分)
。2).宋代詞人賀鑄 的《青玉案 》中“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與本詩“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的寫法非常接近,你以為哪一句好,為什么?(5分)
答案:
。1).描繪的是暮春時的景色,抒發的`是怨別的情感。第一句“蘇溪亭上草漫漫”描繪出野草瘋長,遍地青青的景色,它與第三句的“春事晚”共同表明了此時已是暮春。第二句“誰倚東風十二闌”以設問的形式托出的倚闌人給人以凝眸深思的印象,它想什么呢?第三句詩人借感嘆“燕子不歸春事晚”,道出了心中的真情:紅顏將老,游子何以還不歸。第四句“一汀煙雨杏花寒”所描繪的景色具體而婉曲地傳出了倚闌人無端的悵惘,不盡的哀愁。
。2).“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好。因為詩人寫的雖是眼中景,卻暗寓著心中情,使無形之情因之而可見,無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分析:你看: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將盡,迷蒙的煙雨籠罩著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艷麗的容光,顯得凄楚可憐。一切景語(即)皆為情語,情景融渾無跡。作者化虛為實,把情緒、心境和感觸等物化,變無形為有形。)(參考:“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好。因為詩人借當前季節的風物--滿地的青草、滿城的柳絮、滿天的梅雨一口氣連用三個比喻不僅巧妙地回答了“閑愁都幾許”的問題,而且同時又是在說:我這愁恨,已經夠多了,偏又趕上這春末夏初草長絮飛、愁雨不止的時節,越增我無限的愁懷恨緒。意緒巧疊,令人回味無窮。)
賞析: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與《蘭溪棹歌》相近。戴叔倫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舊歷五月至次年春曾任東陽令,蘇溪在今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與浙江省東陽市不遠,這首詩大約是他在這段期間所作的。
詩中所寫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別之情!疤K溪亭上草漫漫”,寫出地點和節候。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這時的溪邊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淥波”,最容易喚起人們的離愁別緒,正為下句中的倚闌人渲染了環境氣氛。“
【戴叔倫《蘇溪亭》閱讀答案及賞析】相關文章:
戴叔倫《蘇溪亭》賞析04-05
蘇溪亭原文及賞析07-25
《蘇溪亭》原文及賞析11-25
《蘇溪亭》原文及翻譯賞析03-03
戴叔倫《題稚川山水》賞析04-05
《蘇溪亭》的原文及全詩賞析07-13
戴叔倫題稚川山水徐璣新涼閱讀答案對比賞析08-15
戴叔倫《蘭溪棹歌》原文和賞析07-16
戴叔倫《三閭廟》古詩原文及賞析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