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和》課文片斷賞析
《將相和》課文片斷賞析1
人教版第十二冊《將相和》。
師:學了這篇課文,你們能以不同的身份來評價一下將相二人嗎?
生1:假如我是趙王,我肯定會這樣說:我趙王真的是三生有幸,遇著這樣兩位百里挑一的賢才,更可貴的是他們能處處為趙國的社稷安危著想,趙國有望了!
生2:趙國的百姓聽說了將相和的故事后,紛紛夸獎道:我們趙國有一文一武兩位深明大義的父母官,我們老百姓今后能過太平日子嘍!
(全班大笑)
生3:我猜想此時秦王一定很羨慕趙王,他一定在暗暗地思索:要是我手下也能有這樣兩位以大局為重的左膀右臂,那我秦王不是如虎添翼了嗎?
生4:其他5國的老百姓聽說了此事,都覺得很振奮人心:我們得向趙國的藺相如和廉頗學習,齊心協力保家衛國,不能向秦國示弱!
生5:最后,我想以讀者的身份用一幅對聯來總結一下課文,上聯是:藺丞相機智勇敢巧斗強秦,下聯是:廉將軍知錯就改負荊請罪,橫披是:齊心護國佳話永傳!
評析:
在課文講授的結尾,教師啟發,引導學生通過多角度延伸,進行創造性的想象說話訓練,使學生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通過評價人物這一環節加深了對人物及課文的理解,把握了課文的深層內涵。這種充滿個性解讀的做法,源于課本又超越了課本,使學生獲得了思想的飛翔和個性舒張!
《將相和》課文片斷賞析2
[教學內容]
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十八課。
[導入設計]
師:上課前,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璞玉(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去世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璞玉奉獻給武王。武王也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后,就派人問他:“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么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答道:“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君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對這塊璞玉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于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于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今天我們講的這個故事就因這價值連城的“和氏璧”而起。(板書課題)
(課件播放戰國群雄激戰的場景)戰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當時,比較強的國家有七個,即秦、楚、齊、趙、燕、魏、韓,稱為“戰國七雄”,秦國是最強的一個。秦國地處函谷關以西,其余六國在函谷關以東。趙國的東面是富強的齊國,西面是強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因此在軍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關系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圍繞著“和氏璧”在這兩個國家發生了一些什么樣的事情呢?
[導入分析]
《將相和》課文故事情節波瀾起伏,曲折動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之間因果關系環環相扣。這個設計是以講述故事來導入的。設計以動人的傳說引入,再加入驚心動魄的歷史畫面,既渲染了歷史,又創設了情境,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恰當的軌道。讓學生一下子似乎回到了那遙遠的戰國時期,在最短的時間進入角色,同時又向學生介紹了當時的歷史背景,為接下來學生更好地認識藺相如在秦王面前的臨危不懼、智勇雙全埋下伙筆,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將相和》課文片斷賞析】相關文章:
課文片斷賞析:將相和07-21
將相和片斷賞析08-09
《將相和》片斷教學賞析07-21
小學《將相和》片斷賞析04-30
《燕子》片斷課文賞析07-16
課文片斷賞析:瀑布07-21
課文片斷賞析:畫風07-21
課文貓的片斷賞析08-01
《雷雨》課文的片斷賞析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