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暮江吟》賞析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白居易《暮江吟》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譯文
一道殘陽倒影在江面上,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現(xiàn)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現(xiàn)出紅色。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彎新月仿佛是一張精巧的弓。
表達了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祖國江河的感情。
【賞析】
《暮江吟》主要是寫“暮色江景”!赌航鳌啡姽菜木。前兩句寫夕陽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這是最真實可信的暮色江景。后兩句寫詩人流連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場景。詩中“九月初三”與“月似弓”上下緊扣,寫的是黃昏時的自然景色。這里的“九月初三”,點明時間,“月似弓”則是詩人看到的景象。當(dāng)然,這種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這兩句主要還是寫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書上說的那樣是寫“美麗的夜景”。
說后兩句仍主要寫暮色江景,有其科學(xué)上的依據(jù)。根據(jù)天文學(xué)常識,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陽以東約45°,形狀像個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現(xiàn)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見時間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時。從詩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時,月亮的地平高度不會很低。太低了,由于樹木、建筑、霧氣等影響就不會看到。據(jù)此,讀者可以推測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時,當(dāng)在九月初三黃昏,即日落后不久。從民用時間看,仍屬于傍晚,即“暮”的范疇。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寫的。當(dāng)時朝廷政治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品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離開朝廷后心情輕松暢快,因作此詩。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陜西渭南人。早年熱心濟世,強調(diào)詩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guī)”,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瑟瑟行》則代表他藝術(shù)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云: “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后世詞人如歐陽修、張先、楊慎,都極為贊賞。
表達情感
表達了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祖國江河的情趣。
句解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詩人抓住了傍晚夕陽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現(xiàn)出的兩種不同的顏色,表現(xiàn)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絢爛景象。
這句詩的意思是:傍晚時分,快要落山的夕陽,柔和地鋪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鮮紅色的,而綠波卻又在紅色上面滾動。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詩人在這里把天上地上的兩種景象壓縮在詩里,通過對“露”和“月”的視覺形象的描寫,創(chuàng)造出秋夜一派和諧寧靜的意境。
這句詩的意思是:九月初三這個夜晚多么可愛啊,岸邊草莖樹葉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樣,而升起的一彎新月像一張精巧的彎弓。
【白居易《暮江吟》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暮江吟》賞析09-02
暮江吟-精選賞析06-13
《暮江吟》古詩賞析07-25
暮江吟原文賞析02-22
《暮江吟》原文賞析02-16
暮江吟原文及賞析08-18
《暮江吟》原文及譯文賞析03-14
暮江吟原文 翻譯 賞析02-27
暮江吟原文、翻譯及賞析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