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賞析

描寫兒童的詩詞賞析

時間:2022-04-11 14:52:17 賞析 我要投稿

描寫兒童的詩詞賞析

  賞析其實就是指欣賞并分析,這是一個通過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等地方去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認知的過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描寫兒童的詩詞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描寫兒童的詩詞賞析

  《池上》(二絕)

  (唐) 白居易

  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

  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賞析:第一首詩寫山僧對弈,也是自己心態的一種反映。深山里的和尚本來就是與世無爭,他們又在竹陰下下棋,那種不染一絲塵埃般的清凈,令作者神往。“山僧對棋坐”,起碼有兩個和尚;“時聞下子聲”,有人在旁邊聽,那么至少是三個人了。這首詩人物全都隱藏不露,所以雖有三人活動,也覺得清幽無比。尤其最后的那句“時聞下子聲”更如天籟音樂,烘托了真正的寧靜。

  第二首詩寫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致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采蓮圖。蓮花盛開的夏日里,天真活潑的兒童,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采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著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劃著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蕩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觀游魚》

  唐 白居易

  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賞析: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寫詩人池畔觀魚,有兒童在垂鉤釣魚,有感而發。這兩句是說,愛魚之心人各有異,我愛魚給魚施食,盼他長大;你卻垂鉤釣魚,為圖己樂。

  兩種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寫情,對比強烈,極易發人深思,從中引出各種“心各異”的情狀和道理來。說明詩人很傷感。于平淡中見新奇,韻味悠長。

  《小兒垂釣》

  唐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賞析:《小兒垂釣》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詩寫一“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兒招手,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怕驚了魚而不置一詞),真是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形神兼備,意趣盎然。

  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一、二句重在寫垂釣(形),第三、四句重在問路(傳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頭”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學”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坐,而非穩坐,正與小兒初學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于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于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小兒打問,就因為看得見小兒。

  后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小兒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小兒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小兒對路人的問話并非漠不關心。小兒在“招手”以后,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后,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此詩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與小女》

  唐 韋莊

  見人初解語嘔啞, 不肯歸眠戀小車。

  一夜嬌啼緣底事, 為嫌衣少縷金華。

  賞析:這是詩人寫給自己小女兒的詩。她剛能聽懂大人的講話,就咿咿呀呀的學著說話了。因為愛玩小車就不肯去睡覺,因為衣服上少繡了朵金線花,就整個晚上哭鬧著不肯停歇。詩抓住小女孩學話、貪玩、愛漂亮、喜歡哭鬧的特點,通過這些生活瑣事的描寫,使小女孩的天真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詩人愛女之情也流于筆端。

  《牧童》

  唐 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賞析:首句“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第二句“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后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具有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第三句“歸來飽飯黃昏后”,詩人筆鋒一轉,開始直接描寫牧童,牧童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之后了。

  末句“不脫蓑衣臥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詩人沒有描寫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賞月色。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全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里的;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牧童》一詩,不僅讓讀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松。該詩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向往。詩中盡道牧童生活的閑逸與舒適。此詩委婉勸說鐘傅趁早離開那爾虞我詐、角名競利的官場,回歸田園,過牧童那樣無欲無求的生活。在此詩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現為迷失在宦途中的鐘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詩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

  《清平樂·村居》

  宋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賞析:這首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 ,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閑自得的畫面。

  下闋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占鋪助勞動,所以在家里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無賴”,謂頑皮,是愛稱,并無貶意 。“臥”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比“坐”“躺”“趴”等用得更妙。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就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里的“臥”字正是如此。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 枝頭花落末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賞析:這是一首描寫暮春農村景色的詩歌,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頭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點出兒童捕蝶時候快樂、天真的背景。畫面上有一道稀疏的籬笆和一條幽深的小路,籬笆旁還有幾棵樹,花瓣從枝頭紛紛飄落,嫩葉還未長出,春意盎然。籬笆和小路,點明這是農村;“花落未成陰”和結句中的“菜花”都說明這是暮春季節。后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將彩筆轉入畫面的中心,描繪兒童捕蝶的歡樂場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這兩個動詞十分形象貼切,將兒童的天真活潑、好奇好勝的神態和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而“飛入菜花無處尋”則將活動的鏡頭突然轉為靜止。“無處尋”三字給讀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現出一個面對一片金黃菜花搔首踟躕、不知所措的兒童。前兩句寫農村景色,是靜態描寫;后兩句寫兒童和蝴蝶,是動態描寫。這首詩除了運用動靜結合的寫法外,還運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鮮明。楊萬里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罷官后長期村居,對農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寫自然真切感人,別有風趣。

  《稚子弄冰》

  宋 楊萬里

  稚子金盆脫曉冰,采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瓈碎地聲。

  賞析:全詩攝取瞬間快景避開直接描寫,用生動形象的“穿林”響聲和貼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開掘稚子的情趣。

  詩中孩子弄冰的場景,充滿了樂趣:心態上,寒天“弄冰”,童心熾熱;色澤上,“金”盤“彩”絲串“銀”冰;形態上,是用“金盤”脫出的‘‘銀錚”,圓形;聲音上,有 “玉罄穿林響”的高亢,忽又轉 作“玻璃碎地聲”的清脆。全詩形色兼具以感目,聲意俱美以悅耳賞心,繪聲繪色地表現出兒童以冰為鉦、自得其樂的盎然意趣。

  全詩突出一個“稚”字。稚氣和樂趣能使兒童忘卻嚴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樂。孩童與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諸多的相通之處,唯其如此,孩童的“脫冰作戲”的`場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這種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為審美基點,楊萬里通過“以稚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為詩趣,一方面從稚子的心理出發,描寫“脫冰”的動作細節;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賞其行為細節,這樣孩童的稚氣與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為形之于筆端的盎然詩意。詩人發自內心地尊重兒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繪得如此真切酣暢。

  《舟過安仁》

  宋 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賞析:“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這是詩人看到的情景。兩個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詩人的注意,是因為他們雖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撐船用的竹竿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里,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見,此時詩人的心情是閑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里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詩人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疑竇的解開,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是恍然大悟:兩個小孩沒下雨也張開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舞動傘柄使風吹動小船使船前進。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詩人一定是啞然失笑,為孩童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

  在這首詩中,詩人看到在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竹篙,停下船槳,張開了傘。而詩人悟到了兩個小孩之所以沒下雨也張開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風讓船前進。

  詩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詩人非常善于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詩人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表達了詩人對孩童的喜愛和贊賞。

  宋 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賞析:這首詩自始至終著眼于一個“變”字,寫影的變化中表現出光的變化,寫光的變化中表現出影的變化。第一句中“上瑤臺”,這是寫影的動,隱含著光的動。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為紅日逐漸西沉了。第二句“掃不開”寫影的不動,間接地表現了光的不動。光不動影亦不動,所以憑你橫掃豎掃總是“掃不開”的。三四兩句,一“收”一“送”是寫光的變化,由此引出一“去”一“來”影的變化。花影本是靜態的,詩人抓住了光與影的相互關系,著力表現了花影動與靜,去與來的變化,從而使詩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動態美。

  寫光的變化,寫花影的變化,歸根到底是為了傳達詩人內心的感情變化。“上瑤臺”寫花影移動,已含有鄙視花影之意;“掃不開”寫花影難除,更明現憎惡花影之情;“收拾去”寫花影消失,大有慶幸之感;“送將來”寫花影再現,又發無奈之嘆。詩人巧妙地將自己內心的感情變化寓于花影的倏忽變化之中,使詩作具有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賞析: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托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描寫神態。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第四句,急轉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詞,把這個牧童發現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忽然”發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樸無華,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村居》

  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賞析:《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詩人高鼎。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后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致勃勃地方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

  首聯寫時間和自然景物。生動地描寫了春天時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樹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里醉得直搖晃。“草長鶯飛”四個字,把春在的景物寫活,使讀者仿佛感受到那種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氣氛,讀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動著春的脈搏。

  頷聯寫村中的原野上的楊柳,“拂”,“醉”,把靜止的楊柳人格化了。枝條柔軟而細長,輕輕地拂掃著堤岸。春日的大地艷陽高照,煙霧迷蒙,微風中楊柳左右搖擺。詩人用了一個“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寫活了楊柳的柔態;寫活了楊柳的神韻。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

  頸聯和尾聯寫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風箏的生動情景。孩子們放學早,趁著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兒童的歡聲笑語,興致勃勃地放風箏,使春天更加生機勃勃,富有朝氣。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結尾兩句由前兩句的物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盡致。

  《村居》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居住農村親眼看到的景象,詩人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色彩繽紛的“樂春圖”。全詩充滿了生活情趣,詩情畫意。詩人采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將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機展露無遺。本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字里行間透出了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賞析

  這是一首樂府詩。“朗月行”,是樂府古題,屬《雜曲歌辭》。鮑照有《朗月行》,寫佳人對月弦歌。李白采用這個題目,故稱《古朗月行》,但沒有因襲舊的內容。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象,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

  詩中四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先寫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以“白玉盤”、“瑤臺鏡”作比喻,生動地表現出月亮的形狀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使人感到非常新穎有趣。“呼”、“疑”這兩個動詞,傳達出兒童的天真爛漫之態。這四句詩,看似信手寫來,卻是情采俱佳。

  這首詩,大概是李白針對當時朝政黑暗而發的。唐玄宗晚年沉湎聲色,寵幸楊貴妃,權奸、宦官、邊將擅權,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詩中一個又一個新穎奇妙的想象,展現出詩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辭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發人深思,體現出李白詩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風格。

  《山家》

  宋·劉因

  馬蹄踏水亂明霞,醉袖迎風受落花。

  怪見溪童出門望,雀聲先我到山家。

  詩詞賞析:

  詩歌前兩句寫景情景相生,動靜相宜,有聲有色,畫面感強。

  詩中馬蹄踏水,水波激蕩,明霞散亂,天光水色,閃爍迷離,天上地下的空間距離遙遠的兩種景物被聚攏于馬蹄之下,有了化靜為動的意趣。

  醉袖乘馬迎風飄舉,林花因風而落,落而沾袖,動靜結合,寫出了花樹蔥蘢,人醉美景的意蘊。

  溪水的潺湲、馬的蹄踏和天上的明霞、山中的林花交相輝映,有聲有色。透露出詩人恬適的心境。

  《村晚》

  南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后),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便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村晚景圖。

  1、寫景的藝術特色:《村晚》的寫景文字集中在一、二兩句,寫的是山村晚景。詩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描繪了一幅非常幽雅美麗的圖畫,為后兩句寫牧童出場布置了背景。瞧,"草滿池塘水滿陂",兩個"滿"字,寫出仲夏時令的景物特點,寫出了景色的生機一片;"山銜落日浸寒漪",一個"銜",寫日落西山,擬人味很濃,一個"浸",寫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動形象。"橫"字表明牧童不是規矩地騎,而是隨意橫坐在牛背上,表現了牧童的調皮可愛,天真活潑,淳樸無邪。這些景物,色彩和諧,基調清新,有了這樣的環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樂融融的了。同時,也表現出了牧童無憂無慮,悠閑自在的情致……

  2、詩歌的意境的創造:詩人是帶著一種欣賞的目光去看牧童、寫村晚的,他十分滿足于這樣一種自然風光優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環境,所以他寫牧童,讓其"橫牛背",吹笛呢,則是"無腔信口",是詩人厭倦了塵世的喧囂,看破了"紅塵滾滾"呢,還是他天性好靜、好無拘無束呢?總之,這首詩描繪的確實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畫面,無論是色彩的搭配,還是背景與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協調,而畫中之景、畫外之聲,又給人一種恬靜悠遠的美好感覺。

【描寫兒童的詩詞賞析】相關文章:

描寫兒童的經典詩詞及譯文02-25

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詞06-01

描寫梅花的詩詞09-26

描寫柳樹的詩詞08-01

描寫夏天的詩詞06-28

描寫霜降的詩詞10-19

描寫燕子的詩詞06-20

描寫春天的詩詞06-19

描寫長江的詩詞12-08

描寫菊花的詩詞02-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丰县| 临泉县| 灵台县| 通许县| 安多县| 房产| 怀宁县| 孝感市| 铜陵市| 高青县| 宜兰县| 灵石县| 绥芬河市| 大化| 津市市| 峡江县| 盖州市| 咸阳市| 宝兴县| 石屏县| 泗水县| 黄陵县| 明星| 河间市| 林州市| 民权县| 康保县| 山阳县| 深泽县| 绍兴县| 桃源县| 东兴市| 定西市| 台南县| 绥棱县| 桦川县| 孙吴县| 略阳县| 奈曼旗| 和静县| 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