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小知識的匯編
一、時間概念。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釋天》記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說明“年”的稱謂從周朝開始。唐玄宗曾將其改為“戴”,唐肅宗又改“戴”為“年”。辛亥革命以后,我國實行公歷,稱一月一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也分別稱為陽歷“年”和陰歷“年”。
二、古時傳說中的野獸。“年”以百獸為食,嚴冬晚上下山搔擾,獵食人、畜。有一次,“年”來到一家門口,恰好這戶人家有人穿著紅衣,點著竹子取暖,正巧發出“啪啪”的聲音,“年”嚇得掉頭就跑,人們從此知道它怕“光”怕“聲”,一見“年”到,就用此法驅趕,第二天人們相互祝賀。由桃符發展的紅紙春聯、放鞭炮、初一拜年等習俗,均由此而來。
三、豐收的意思。《谷梁傳》:“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大有年”就是大豐收。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是谷穗成熟的樣子。《說文解字》也稱:“年,谷熟也。”這樣“年”就成為慶賀豐收喜悅的意思。
【國學小知識的】相關文章:
有關國學的小知識介紹01-31
國學小知識常識整理02-08
國學小知識之古人的書02-03
國學小知識:九卿會審01-29
什么是國學-國學知識02-06
國學知識07-12
國學小知識:中歷、西歷如何換算?01-28
國學小知識:中歷西歷如何換算02-01
國學的相關知識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