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宮廷的茶文化介紹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唐代宮廷的茶文化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代宮廷的茶文化介紹 篇1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這一歷史長河中,激蕩著許多璀璨奪目的文明浪花,有自然物質的延續、有精神文化的沉淀,也有以自然物質來反映人文情懷的文明祖先現象。中華先祖在很早以前就能將某一種自然現象、特殊物質作為其表達自身思想與情感的載體,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文明的延續。如圖騰崇拜以及對自然現象的神化解讀,此文化標記已經融合到中華民族的文化體系之中,從而得以繼續弘揚。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茶”這種自然物,從被人們認識、了解再到后來的改造,經歷了一次文化上的洗禮,并逐漸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并成為人們精神的依托。早傳說在遠古時代,神農氏就發現了茶這種自然物,但那時茶被稱為“荼”,到后來的史書中也都有關于茶的記載,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茶更是被賦予了特殊含義,以茶示儉、以茶示廉成為那個時期的飲茶習氣。到了唐代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陸羽也因為其不朽著作而名垂史冊,這部著作共分十章,分別對茶葉的產地、特性、茶具以及飲茶作了全面而系統的概括和總結,尤其是將茶葉的.物質屬性提升到了精神享受的高度,當然陸羽的這部巨著的誕生并非偶然,有其特殊的歷史和時代背景,因為陸羽所處的時代正值唐代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飲茶之風彌漫全國,于是也就有了“茶興于唐而盛于宋”的說法。在飲茶之風盛行之際,在唐代社會的不同階層和群體中都有了飲茶的現象,而且飲茶主要集中在文人雅士、宮廷人員、寺院僧侶、人民大眾此幾大社會群體中,并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圈,這幾大茶文化圈共同構成了中華茶文化的基本格局,這其中的宮廷茶文化比較具有代表性,因為其他的茶文化圈都與宮廷茶文化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此外,宮廷茶文化的形成,具備了上好的茶葉、上等的水質、精美的茶器、高超的茶藝等重要的條件和優勢,這都為宮廷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陸羽在其著作《茶經》中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所以南方的許多重要的產茶區就成為宮廷貢茶的來源地。劍南蒙頂茶、洪州西山白露、壽州霍山黃芽、金州茶芽等皆是貢品茶,而且唐中央政府還在義興和顧渚專門設置了貢茶院作為朝廷的貢茶基地,這也充分反映了貢茶對于宮廷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宮廷所用茶具非常的精美考究,在對法門寺地宮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的宮廷御用茶器,其中有貯茶器、炙茶器、碾羅器、茶末容器、點茶器等,這些茶器對于茶葉的泡制以及茶藝工序的操作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些茶器的發現也反映了唐代宮廷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宮廷茶文化的講究。宮廷茶器不僅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且為茶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增色不少。在煮茶環節中,茶藝就顯得尤為重要。《茶經》中記載關于煮茶的技巧:“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邊緣如泉涌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這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烹茶過程,這個過程的重要特點就是精微,需要煮茶者仔細觀察水的變化,及時準確地掌握水的火候,將每個步驟和環節發揮到恰到好處,茶藝人在此環節中必須技術高超,并且全神貫注。所以說這個煮茶環節已經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而是一種集技術與欣賞于一身的審美享受,正所謂 “沖淡簡潔,韻高致靜”。在飲茶這個環節中,飲茶者需本著一種平和的心態,細細品味茶葉本身所帶來的恬淡悠長,感受其韻味高雅,體味茶葉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
在唐代宮廷的茶文化中,需要品味煮茶過程中“精”的特點,在茶藝上要注重“美”的內涵,在品茶過程中要體味“靜”的廣博。宮廷茶文化的根源還應回歸到“和”這一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宮廷茶文化是在一片祥和的氛圍中,通過茶文化的浸染和傳播,體現了君臣之間的融洽,緩和了階級對立,更能體現中國文化的雄渾和博大。
唐代宮廷的茶文化介紹 篇2
宮廷用茶由來已久。唐代之前的宮廷茶俗大體情況是:東漢之前宮廷以茶為祭,尚無真正意義上的飲茶習俗;漢代、三國、魏晉南北朝、隋代飲茶之風傳入宮廷。唐代中期以后,茶飲別開生面,推向極至,不僅前無古人,亦后無來者,在皇宮茶史中獨步一時。受寺院僧人和文人飲茶的影響,宮廷對飲茶之道也十分重視,皇帝和官員將茶作為國家禮儀。
宮廷飲茶主要在以下場合:娛樂、王子公主婚嫁、殿試、內廷賞賜、清明宴、帝王清飲、供養三寶、賜茶、接待外國來使、祭天祭祖等。大歷元年(766年)與大歷五年(770年),朝廷先后在宜興和顧渚設置了“貢茶院”,專門進奉宮廷御用茶葉。新茶出來后,要趕快到山里采摘,必須在十日之內,快馬加鞭,晝夜兼程,于清明節前貢到。因為“清明茶宴”是宮廷清明節舉行的最大的宴請活動,參加人員不僅有王公大臣,皇親貴戚,還有外邦使者等。每年宮廷舉辦規模盛大的清明茶宴,主要是顯示朝廷附近懷遠、和諧萬邦的政治氣度。
當然,說到唐代茶文化,自不免要涉及作為茶文化重要物質載體的茶具。陸羽《茶經》將茶具定為二十四事,即二十四種,并對各種茶具的制作和用途作了詳細說明。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宮廷的銀質鎏金茶具,1987年5月,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一套唐代宮廷茶具,系唐僖宗李儇御用珍品。據地宮出土的《物帳碑》記載,這批茶具有“籠子一枚重十六兩半,龜一枚重廿兩,鹽臺一副重十一兩,結條籠子一枚重八兩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羅、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兩”等。
它展示了從烘焙、研磨、過篩、貯藏到烹煮、飲用等制茶工序及飲茶的全過程,且配套完整,自成體系,反映了茶文化在唐代帝王心目中是何等的神奇而偉大,對茶事是何等的投入;也確鑿地證實了唐代宮廷茶道和茶文化的存在,充分再現了中國古代茶文化最高雅、最完備、最盛大的茶道儀式,代表了唐代茶文化所達到的最高境界。中外茶學界、茶文化界、茶禪界的專家一致認為:法門寺寶塔地宮系列唐代宮廷茶具的出土,是繼唐代中期陸羽《茶經》問世以來,中國古代及世界茶文化史上又一個劃時代的輝煌篇章,是迄今為止世界文化史上發現時代最早、器形品類最完整、制作最為精美的茶具,堪稱國寶。
它以設計精巧的造型、寓意深刻的圖紋、古樸典雅的風韻,不僅充分體現了中國唐代燦爛的文化成就和制造精美金銀器具的高超工藝水平,在世界是無與論比的,而且愈加印證了中國不僅是世界茶葉的發現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搖籃和發祥地。
【唐代宮廷的茶文化介紹】相關文章:
唐代宮廷茶文化介紹01-27
淺談唐代宮廷的茶文化05-02
唐代的茶文化賞析04-24
中國唐代的茶文化賞析04-14
唐代茶文化詳細賞析04-13
淺談中國唐代的茶文化04-22
細說中國唐代的茶文化04-19
淺談《茶經》對唐代茶文化的貢獻04-04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興衰發展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