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節的揚州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卻是豐富多彩,在揚州的清明節有怎樣的習俗文化呢?下面由百分網小編為你整理的揚州清明節的習俗與文化,希望大家喜歡!
揚州清明節的習俗與文化
做份茵陳膏
民俗專家黃繼林先生表示,除了上述民俗之外,清明揚州人還要做一種茵陳膏的食物。茵陳是一種中藥,茵陳膏用茵陳粉拌糯米制成的,最近幾年已經在市區看不見了。在去年作非遺調查的時候,在杭集的船村看見過,一位姓陳的居民做得很好吃,茵陳膏可以做成皮,里面包上韭菜或者菜肉等餡,十分美味。
以前還流傳過,清明要吃薺菜,但是由于現在薺菜已經很老了,現在來說吃薺菜只是一種說法而已,不過從中可以看出,也許以前清明的氣溫不像現在這么熱,薺菜在那時很美味,當然這只是種猜測。
家家都會祭祖
不管是老揚州還是新揚州,清明祭祖是少不掉的,如果問到老揚州們,清明的習俗,他們第一句話就是“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意思就是清明祭祖。
要在早晨,清早的天氣是晴朗的,大冬則是晚上祭祖,七月半中午祭祖。雖然,大家對祭祖的時間不統一,但是每到清明,都是每家每戶紀念先祖亡靈的日子。
“新墳要去墳前祭拜,三年后的老墳就可以在家祭拜了。”在家里祭拜將先祖的牌位或者照片放在桌上,用蠟燭香火供起來,擺上飯菜,菜一定會有涼粉和青菜豆腐,寓意先祖亡靈抱有子孫后代。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祭祖的過程已經簡化了,不少家庭手捧鮮花來祭祖。“獻花換香燭,這個舉措很好,保護環境。”一位退休教師如此說。
一天不洗曬
清明,老揚州有個習俗——一天不洗曬,然而一些講究的人家,在清明前一天就不洗曬了。“清明的前一天叫做清萌,基本上就不洗曬了,”住在老城區丁家灣的黃老太原先是大戶人家出身,她告訴記者在過去的年代揚州人的舊習俗。“你去問問老揚州,大家都知道,清明這天不要洗曬,連晾在外面的鞋子什么的,也要收回來,”據老一輩的揚州人介紹,清明這一天是要專門留給亡人的魂魄曬衣服的,活人不要和他們搶太陽。
清明節為什么吃青團
每到清明,最先想到和清明有關的食物就是清明團子(有的地方也叫青團)。從古到今,大家習慣用清明團子來祭祖。除用作祭祀之外,清明之季,江南坊間還流行吃“清明團”,其實就是青團子。
因為“清明”與“聰明”諧音,于是又有此日生子最聰明的說法。許多人家抱著嬰兒向鄰里乞討“清明團(青團)”,謂之為“討聰明”。青團在這兒又起著討口彩的作用。
青團的做法比較簡單,就是把青汁和米粉和好,揉成團,然后放入豆沙、棗泥、咸菜等餡料,再用蘆葉墊底,將它們入籠蒸熟就可以了。
湖北清明節吃什么食物
1、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采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后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后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后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后即可出爐。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曲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時節,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鮮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揚州清明節的習俗文化6:插柳踏青
“清明是亡人節,小年輕要去野外踏青,常常能踏出感情結成眷屬,”家住XX區青蓮巷的高大爺也是個老揚州,他告訴記者以前有句老話,“清明不插柳,死后變黃牛。”意為清明踏青不插一枝柳條在身上避邪,死了以后會變成黃牛,因為“柳”和“牛”同音,陰魂會留下不插柳的魂魄。
揚州清明節的習俗文化7:放風箏接祖宗
老揚州還有清明放風箏接祖宗的說法,據新倉巷80歲的何大爺回憶,他們小時候,每到清明節,和尚廟里就會放很多風箏,那些風箏都是帶著鈴鐺的,據說是接祖宗回家,“現在已經沒有這個說法了,大家放風箏都是好玩。”
揚州清明節的習俗文化5:吃“五新”
“甜菜頭(即枸杞頭)、黃黃子(即秧草)、蘆蒿、馬郎頭(即馬蘭頭)、香椿是揚州人在清明的時候,必須要吃的‘五新’,也叫‘五青’。”吳德祥告訴記者,“說起來這是講究,其實是一種食俗,也是上市貨、養生菜。”
吳德祥說,以上所列的“五新”都是清火、敗毒的時令野菜,都有一些苦味。“我們小時候,缺油少糖的,一吃到這些東西,就覺得苦,一苦就要想起亡故的親人了。”如今,這些菜都是價格很高的“滋補菜”。“涼拌枸杞頭,香椿炒雞蛋,味道不要太好哦。”
除了新鮮可口的“清明五新”,老揚州還有不少特定的“清明菜”。“雪里蕻燒大粉”就是其中一道。陳金龍回憶說,除了上墳,清明節這天肯定要在家里給祖供菜供飯。“煮魚、燒肉、青菜、豆腐自然不得少,還有一道菜就是‘雪里蕻燒大粉’,把大粉切成塊塊放油鍋里慢慢煎,再放上生姜、蔥、雪里蕻丁子,再用大火燒一下,起鍋,才香呢。”
揚州清明節的習俗文化3:吃清明螺,賽肥鵝。
揚州人喜歡吃螺螄,清明提前幾天,不少老揚州人也會買上斤把活螺螄,滴幾滴香油,放在水里養上一兩天,讓螺螄把泥吐干凈,再剪尾下鍋炒著吃。或者清明當天,買些螺螄和韭菜,把螺螄放清水里,上鍋“響”一下,然后把肉用針挑出來,螺螄頭炒韭菜,是一道特別受歡迎的家常菜。“過了清明我們就不怎么吃螺螄了,怕里面有螞蟥籽。”
【清明節的揚州習俗】相關文章:
2017年清明節習俗英語作文11-09
幼兒園清明節習俗優秀教案03-29
揚州個園導游詞11-13
2014年揚州大學排名08-23
2016年揚州中考方案公布04-21
2016揚州中考體育方案公布04-25
2014年揚州中考志愿填報指導08-15
揚州市小升初語文試題及答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