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有什么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擺手舞、酉陽民歌、酉陽古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么,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土家族的禮儀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干凈,往里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再給客人。
土家族的飲食習慣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谷飯最為常見,包谷飯是以包谷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馓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
土家族的祭祀食俗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馓、粑粑、雞鴨和五谷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只大公雞。
土家族的婚姻禮儀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風俗。為了準備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學習哭嫁。觀摩、學習如何哭,很小時就陪哭。在哭嫁時,口中念念有詞,叫做“送嫁飯”。哭嫁時,同村親友的女孩都來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傷心,越動聽,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會哭嫁,就會受到歧視和譏笑。男方必須送粑粑到女方家,參加哭嫁的人多、范圍廣,而且有專門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時間短則五、六天,長則一二個月。要與家人、親戚、朋友之間哭。哭的內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滿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漸淡化,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還有遺風遺俗。
土家族的喪葬禮儀
喪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司祭祀亡人時,將天窗口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庭。然后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后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繞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國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并認為,人死后,會到另一個世界去享福。是好事,所以興跳喪。
土家族的節日
土家族節日民俗較多。從節日內容看,有祭祀節日、紀念節日、慶賀節日、社交娛樂及生產性節日五類。其宗教信仰有對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巖石、山、河、水等皆為崇拜對象。動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圖騰崇拜,如鷹、白虎圖騰,特別是以白虎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廟,立有白虎神位,經常祭祀。還有對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節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為中毛王節。這天一定要殺豬,做大坨肉祭祖,擺筵席招待親友及出嫁姑娘,當地流行講"牛毛大王的故事",傳說古時農民刀耕火種,所獲無幾,餓尸遍地,牛王據實稟告玉皇大帝,據傳牛王下凡時間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則過四月八或十八,作為牛毛大王的生日。每到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飼料喂養。
趕年節是土家族傳統節日,以“趕年”最為隆重。土家人過大年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小月為臘月二十八,大月為二十九。為什么要提前,有幾種傳說: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間,其先民隨胡宗憲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將士,除夕倭寇不備,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風。關于抗倭立功符合歷史事實,《明史》有載。還有關于為了打仗而提前。過趕年節要作糯米粑,殺豬祭祖、煮酒。除夕之夜還要“守年”、“搶年”,即吃過團圓飯后,手執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轉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獵槍上山走一趟曰“模營”,以紀念先人。雖提前一天“趕年”,大年三十晚上還照樣過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鄰”。還有各種文娛活動,“玩龍燈”、“蕩秋千”、“踩高蹺”、“唱難戲”等等。
土家族的迎賓禮
土家人熱情好客,“過客不裹糧投宿,無不應者”。昔日,貴客到來,要放鐵炮以迎。鐵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豎立于鐵匣上,放起來震天動地。如果一時沒有鐵炮,也可鳴放獵槍表示歡迎。聽見炮聲,寨上的老人、青年、兒童,一齊出來,迎接貴賓。主人立即煨茶、裝煙,做油茶湯。席上,要喝大碗酒,吃大塊肉。同時,還請寨上的老人或頭面人物,陪客把盞。
土家族的飲料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樸,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梁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割麥栽秧,打谷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谷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土家族的民族風情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富。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游人。土家族自稱“畢茲卡”,一般認為是“土生土長的人”之意。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賽龍舟之習,據記載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春秋時期的古文物青銅?X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圖像,看來賽龍舟之習是在屈原時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戰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而死,于是“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見南北朝吳均《續齊諧記》),便使以后的賽龍舟活動成了紀念屈原的一種民俗活動。尤其是唐代之后,朝廷下令紀念屈原,賽龍舟活動在民間更為普遍地發展起來,而且千年以來常盛不衷。
農歷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民間的風俗是做粽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 祭祀鬼神;公眾性的活動則是一年一度的龍船競渡。五月節實際就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亦稱“龍舟節”、“端陽節”。端午之“端”字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來稱“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稱為“端午”;既然是兩個“午”,故又被稱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時稱作“陽辰”,所以又稱“端陽”。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樸,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親朋鄰里,遇結婚、喪葬、建房、天災人禍,互相關照,互相幫助。遇上結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開伙,一齊去賀喜,幫著迎親、過禮、布置新房、做飯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聽見報喪,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梁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割麥栽秧,打谷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谷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有什么】相關文章:
土家族的有哪些風俗習慣07-12
土家族的風俗有什么07-28
土家族風俗習慣10-20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06-20
土家族的禮儀習俗有什么07-28
土家族的禁忌習俗有什么07-28
土家族的結婚婚俗有什么07-21
少數名族土家族有哪些風俗習慣06-20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介紹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