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理想國讀書報告

時間:2022-08-03 20:53:02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理想國讀書報告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經典著作,千百年來,有無數的學者對它進行閱讀與研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理想國讀書報告,希望對您有用。

理想國讀書報告

  理想國讀書報告1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347年)以蘇格拉底為主角用對話體寫成的重要著作。全書共分10卷,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由探討正義的本質出發,描述了其心中理想國度的情形。其中包括國家的組成,成員的分工,管理者的職責,組織形式,青少年教育,男女平等,哲學家做王的主張及哲學王的標準和培養等等方面。同時還穿插論述了柏拉圖的一些哲學思想,諸如洞穴喻和理念論等。一、分章內容概要

  第一卷,蘇格拉底到比雷埃夫斯港參加祭奠,遇見幾位友人,開始了關于正義的討論。從行將遲暮的老年人的人生感悟中引出“正義”的概念,圍繞著“正義”的定義,有人引出 “欠債還錢就是正義”,“正義就是助友害敵”,均被蘇格拉底一一駁斥。在接下來與色拉敘馬霍斯的論辯中,他通過討論利益和德性的問題,反駁了對方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的觀點。同時在論辯過程中涉及到了城邦的管理者。

  第二卷,格勞孔和他的弟弟阿得曼托斯進一步向蘇格拉底發難,要提出深入討論正義本質和起源。為了應答二人的質問,蘇格拉底提出要由大見小,從城邦的正義論證到個人的正義。先從城邦需要些什么人開始,談到健康城邦的成長需要土地,需要戰爭和守衛者。這些守衛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品質(愛好智慧和剛強、有力、敏捷),并接受相應的訓練和教育。從而開始了教育問題的討論。對于如何教育,蘇格拉底提出,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先音樂,后體操。在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中,要對故事的內容有所選擇,為了培養美德應該教給學生最優美高尚的故事。并對這些故事提出了一些標準,先是論述了關于神的故事的兩個標準:一是,神是善的原因,不是一切事物之因;二是,神在言行方面都是單一的、真實的,不會玩弄把戲來欺騙世人,講故事、寫詩歌談到神的時候不要把他們描寫成為隨時變化的魔術師,在言行方面不是那種用謊言引導我們走向歧途的角色。蘇格拉底在此提出了詩歌和音樂不可褻神的觀點,并引用荷馬史詩中的人性化描寫神的片斷來說明其不是。

  第三卷,繼續音樂教育的話題。討論了將不同的故事講授給兒童的時機問題,并進一步表達了文藝作品中不應展示假惡丑的主張,應對以前存在的故事進行刪減。通過討論“模仿”的問題,他還毫不掩飾的顯露了對戲劇的厭惡。接著討論了故事的形式問題。有兩種文體:模仿和純粹的敘述。為了城邦的利益,“要任用較為嚴肅較為正派的詩人或講故事的人,模仿好人的語言,按照我們立法時所定的規范來說唱故事以教育戰士們”(P102)。完成了關于語言或故事的“音樂”部分的討論,又開始了詩歌和曲調的形式的討論。詩歌由三個部分組成——詞,和聲,節奏。在歌詞里不需要有哀婉和悲傷地字句;不應該有挽歌式的調子,和軟綿綿的靡靡之音;不應該追求復雜的節奏與多種多樣的韻律。“我們必須尋找一些藝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開辟一條道路,使我們的年輕人由此而進,如入健康之鄉;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藝術作品,隨處可見;使他們如坐春風如沾化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之間受到熏陶,從童年期,就和優美、理智融合為一。”(107)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達到對美的`愛。(P110)“音樂教育之后,年輕人應該接受體育鍛煉。”而不是將時間浪費在訴訟或就醫之類的事情上。最好的體育是“一種簡單而靈活的體育,尤其是指為了備戰而進行的那種體育訓練”(P112)“質樸的體育鍛煉產生身體的健康”(P113),體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增加體力,主要在于鍛煉身體的激情部分。音樂和體育服務于人的愛智部分和激情部分,不是僅僅為了心靈和身體,而是為了使愛智和激情這兩部分張弛得宜配合適當,達到和諧。(P123)教育之后自然是考察。腓尼基人關于人是不同金屬的傳說在此引入,帶出了“護衛者”的選拔問題。為了培養“為國家利益服務”的合格護衛者,必須從幼年起就對他們進行考察,通過多次考察篩選掉不合格的,找出真正優秀的銀質護衛者。為了使他們安心做優秀的保護者,必須給他們以公有的住處及其他一切絕對的必需品,但不能使他們有任何私產。

  第四卷,護衛者是本卷的核心。護衛者的責任,護衛者的標準及其教育培養方法都由蘇格拉底在此作了詳細地闡述。其中提到了“不讓體育和音樂翻新”的看法。緊接著,他提出了國家的四種品質;節制、勇敢、智慧、正義;而且也就是說,城邦的品質與其居民的品質是一致的。從而“有五種政體,也有五種靈魂”。

  圍繞著對護衛者的待遇是否幸福展開討論,蘇格拉底從城邦整體利益出發,認為為了“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福”,各個階層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那一份幸福。接著從國家統一角度出發,談到法律和制度建設,認為當政者應該注意一件大事:教育和培養(讓兒童通過參加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當游戲,借助于應約養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不是花費力氣制定瑣碎的規則和制度,但是如祭神的廟宇和儀式,對神和英雄崇拜,對死者的殯葬等最重大最崇高最主要的法律仍要規定。

  通過這種方式,蘇格拉底建立起了一個善的國家,并認為這個國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勇敢和智慧分別處于國家的不同部分中而使國家成為勇敢的和智慧的,節制貫穿于全體公民,把最強的、最弱的和中間的都結合起來,造成和諧。(P152)正義就是,“每個人在國家中做他自己分內的事”。(P155)由國家及個人,進而進一步論證“在國家里存在的東西在每一個個人的靈魂里也存在著,且數目相等”。正如國家由三等人――生意人、輔助者和謀劃者――組成一樣,靈魂也有三部分:欲望、激情和理智。如果他們在自身內各起各的作用,那他就是正義的。真實的正義不是關于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關于內在的,即關于真正本身,真正本身的事情。在找到了正義的人、正義的國家以及正義人里的正義和正義國家里的正義各是什么之后,(P173)蘇格拉底又開始研究不正義。不正義就是三部分之間的爭斗不合、相互間管閑事和相互干涉。(P173)接著又探討了正義和不正義何者有利的問題。接著開始引出導致正義和不正義的靈魂的五種政體。導致美德的靈魂的政體是貴族或王政政制。

  第五卷,在論述不同政體之前,蘇格拉底應眾人要求講述貴族政制中婦女兒童的問題。其主要觀點為婦女公有,兒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在工作方面男女平等;優生優育和幼兒教育也在其討論范圍之列。在此之后,有人提出這種國家可否實現以及如何實現的問題。面對這一問題,蘇格拉底提出讓哲學家來統治國家。真正的哲學家是那種眼睛盯著真理、愛智慧的全部的人。在關于哲人的標準的討論中,理念論得以引入,并將理念(知識)與所謂“意見”作了對比。知識與“有”相關,知識的目的在于認識“有”的狀況,意見就是知識和無知之間的東西。

  第六卷,緊接上一卷的話題,開始論述哲學家應該具有的素質。哲學家應該“天賦具有良好的記性,敏于理解,豁達大度,溫文爾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和節制”,接著用航海的譬喻,論證了“在哲學家統治城邦之前城邦不能擺脫邪惡”的論斷然后研究了哲學家天賦的敗壞問題;并用畫家來比喻治理國家的哲學家。在“什么是善”的問題上再一次引入了理念論。“太陽喻”(“太陽跟視覺和可見事物的關系,正好象可理知世界里面善本身跟理智和可理知事物的關系一樣”)也是在這里提出的。可見世界和可知世界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相應于這四個部分有四種靈魂狀態:相當于最高一部分的是理性,相當于第二部分的是理智,相當于第三部分的是信念,相當于最后一部分的是想象(后兩者可通稱為意見)。(P271)

  第七卷,以“洞穴喻”開篇論述人獲得善的理念——知識的過程。知識是人的靈魂里固有的一種能力,人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靈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過程,即從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看見東西的上升過程。由此引出對哲學王的教育方法:論述了算術、幾何、天文、辯證法四門學科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體的教育步驟。

  第八卷,呼應第四卷末尾的問題,既不同的政體的各自特點。除最完美的王政或貴族政體外,尚有四種較差的政體,依次為:斯巴達和克里特政制,寡頭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分別考察了這四種政制的產生、特征與本質、道德品質,以及前三個國家中個人的道德品質。寡頭政制和民主政制的弊端是本章的重點。在末尾討論了由民主制是如何產生出僭主政制的,以及僭主政制的本質:“僭主是殺父之徒,是老人的兇惡的照料者”。在論述過程中著重與前文的理想國度作了鮮明對比。

  第九卷,“僭主個人的問題”是本卷的開始, 包括僭主的成長,其性格及其生活。由此引出了對欲望和幸福的討論。關于幸福,討論的結論是“最善者和最正義者是最幸福的人。他最有王者氣質,最能自制。最惡者和最不正義者是最不幸的人。他又最有暴君氣質,不僅對自己實行暴政而且對他的國家實行暴政;不論他們的品性是否為神人所知,善與惡、幸與不幸的結論不變。” 并對前面出現的五種人(王者型、貪圖名譽型、寡頭型、民主型、僭主型)的幸福進行了排序,在此,靈魂的的三個部分(學習、發怒、欲望)重新被提起(上次是在第四章),用以說明人的基本類型有三:哲學家或愛智者、愛勝者和愛利者;快樂也相應有三個等級,而且只有哲人王才能體驗最上等的快樂,從而才有資格建立理想之國。

  第十卷,再一次提出理念論,論述了三種技術:使用者的技術、制造者的技術和模仿者的技術;氐角懊婺7碌膯栴}上,重新對詩人提出了批評,認為他們只是在模仿事物的影象,他們完全不知道真實。接下來,進而討論到靈魂,認為靈魂有許多不同,不像和矛盾,靈魂靈魂是不死和其真相只能靠理性知識來認識。而這都是為了“論述至善所能贏得的最大報酬和獎勵”――蘇格拉底馬上講了一個頗似啟示錄的厄洛斯游地府的故事,闡述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點。最后,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講出了他對正義和善的結論:“愿大家相信我如下的忠言:靈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惡和善。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才可以得到我們自己的和神的愛,無論是今世活在這里還是在我們死后(象競賽勝利者領取獎品那樣)得到報酬的時候。我們也才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里還是將來在我們剛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P426)

  二、評價

  作為柏拉圖的代表作,《理想國》一書“不僅是哲學家的宣言書,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譯者引言)一直被作為震古爍今的哲學書來被后人認識的。但我讀來,卻發現教育是理想國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其中涉及到了教育的機構、教育公平、教育選拔制度、和諧教育,并提出了理念論和認識論,解釋了知識獲取的過程。從這方面將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一種教育學。只有哲學的教育能使人眼睛一直盯著真理和至善,幫助人從無知的洞穴中解除禁錮,矯正迷誤,轉身看陰影,看倒影,最終看見太陽本身。雖然,《理想國》在現在看來,更似一個無法實現的“烏托邦”,他的理想國的構造也是精華和糟粕同在,但仍其中的一些教育思想仍然對現實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重視兒童早期的身體養護,在游戲中進行早期教育,強調教育不是強迫的,男女受教育平等,音樂和體育對于人的心靈的塑造,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理想國讀書報告2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經典著作,千百年來,有無數的學者對它進行閱讀與研究,而且,隨著每位閱讀者本身的知識結構不同,閱讀時的視角也不同。《理想國》除了被認為是哲學著作外,最多的就是被看作是關于政治與法律的著作了。筆者作為哲學系的學生,閱讀時運用的是哲學的視角。

  《理想國》被廣泛的閱讀與傳承,學者們對其內容早以熟悉不過了。然而,《理想國》中最為人所樂道的,莫過于柏拉圖的“洞穴比喻”。

  我們先來看看“洞穴比喻”的描述:

  蘇格拉底:……,讓我們想像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長長通道通向外面,可讓和洞穴一樣寬的光照進來。有一些人從小就住在這洞穴里,頭頸和腿腳都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向前看著洞穴后壁。讓我們再想像在他們背后遠處高些的地方有東西燃燒著發出火光。在火光和這些被囚禁者之間,在洞外上面有一條路。沿著路邊已筑有一帶矮墻。矮墻的作用像傀儡戲演員在自己和觀眾之間設的一道屏障,他們把木偶舉到屏障上頭去表演。

  柏拉圖這個場景的描述,就是對現實的描述。這基礎在于柏拉圖認為俗世中的人都是無知的,現實世界也是不真實的,我們看到的,觸到的,感覺到的,只不過是影子。我們看似自由,其實是像比喻中的人一樣,被綁住不能動。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被意見世界的種種所迷惑,不能達到理念世界,而理念世界又不輕易直接地顯現,因此,我們如同囚犯般被禁錮。

  我們再看:

  蘇格拉底:接下來讓我們想像有一些人拿著各種器物舉過墻頭,從墻后面走過,有的還舉著用木料、石料或其它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獸。而這些過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說話,有的不在說話。

  格勞孔:你說的是一個奇特的比喻和一些奇特的囚徒。

  蘇格拉底:不,他們是一些和我們一樣的人。你且說說看,你認為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們對面洞壁上的陰影而外,他們還能看到自己和同伴們的什么嗎?……

  這是一個看似有趣其實嚴峻與悲哀的`場面。為何嚴峻,因為“他們是一些和我們一樣的人”;為何悲哀,因為囚徒們所追尋的是事物的影子。我們生活的就是如此的一個世道,人人忙忙碌碌,所追求的只不過是幻影。就因為他們看不到真正的光亮,觸不到至善的太陽。于是,有一些自覺到這樣的人,掙脫掉束縛,開始走出洞外,追尋真正的光亮。然而,對于習慣了洞穴生活的人來說,至善理性的太陽無疑是刺眼的。他們還不能直接觀看它,需要靈魂的轉向。

  蘇格拉底:于是這方面或許有一種靈魂轉向的技巧,即一種使靈魂盡可能有效地轉向的技巧。它不是要在靈魂中創造視力,而是肯定靈魂本身有視力,但認為它不能正確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該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設法努力促使它轉向。”

  柏拉圖還是肯定人性的,人的靈魂可以通過轉向,認識真實的事物,不像其它一些哲學家那樣徹底否認人性。但是,靈魂得以轉向,并進入理性世界的人,是極少數的。柏拉圖認為這些人,就應該管理國家,作為“哲學王”統治那些囚徒般的民眾。他通過蘇格拉底之口,無比贊賞這些人,因為這些人能夠“…在看到某個靈魂發生迷盲不能看清事物時,不會不加思索就予以嘲笑,他會考察一下,靈魂的視覺是因為離開了較光明的生活被不習慣的黑暗迷誤了呢,還是由于離開了無知的黑暗進入了比較光明的世界,較大的亮光使它失去了視覺的呢?于是他會認為一種經驗與生活道路是幸福的,另一種經驗與生活道路是可憐的;如果他想笑一笑的話,那么從下面到上面去的那一種是不及從上面的亮處到下面來的這一種可笑的”一個哲學家做統治者的國度,是柏拉圖等哲學家夢寐以求的,因此,他才寫下《理想國》,并以“洞穴比喻”突出表現。但這并不意味著柏拉圖想做王。正是由于有如此的討論,《理想國》被看作是關于政治的著作,在我看來,這最多只是“政治哲學”的著作。按我的理解,這兩者的區別在于,政治著作關心具體的城邦事務,而政治哲學只關心如何處理民眾,城邦與哲學家的關系。柏拉圖在看到自己的老師蘇格拉底被城邦處以死刑后,深覺哲學家與民眾的矛盾,于是用《理想國》為哲學家辯護,并試圖早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洞穴比喻”除了是描述人從無知到有知的狀況外,更多的是描述無知的人與有知的人的關系。“洞穴比喻”就是《理想國》政治哲學的集中體現。

  對《理想國》在內容上進行了一番閱讀之后,既然我們提到了柏拉圖的政治哲學,就無可避免的涉及斯特勞斯的政治哲學視角,下面,我們對柏拉圖的“情節辯證法”作一些剖析與討論。

  對于柏拉圖的辯證法,傳統的觀點所注重的,是柏拉圖在作品里對蘇格拉底不同辯論場景刻劃中所表現出來的辯論技巧,然而我們將要探討的,卻不是這種柏拉圖的辯證法。

  柏拉圖的作品,首先是文學文獻,而不是哲學文獻。因此,我們重視他的文學手法,了解他是“如何寫”,亦即“情節辯證法”。我們先來看《理想國》的開頭。

  《理想國》發生的場所,是在城邦外,是在比雷埃夫斯港,是邊緣地帶。而整個《理想國》主要討論的,是正義問題。如果我們要從“情節辯證法”的角度考慮,就必須十分注意柏拉圖寫的每個對話所發生的地點。討論正義要在城外,可以說是因為沒有城邦是正義的,除非哲學家做王。所以《理想國》所討論的理想國家是一個烏托邦,是無法實現的,然而柏拉圖還是用如此多的篇幅進行討論,他是在反諷。反諷很多的用在蘇格拉底的身上,反諷是自身的冒險性,反諷的人知道自己滑稽可笑,但卻保有了人格與魅力。《理想國》里對靈魂進行了三分,欲望就代表政治,而柏拉圖另一篇著作《會飲》,就是以欲望的討論為基礎。《會飲》開頭的場景也很重要:阿波羅多洛斯說他是在“進城”的路上遇上格勞孔的(172a)。 “進城”意味著他們是在城外,但他們接下來的談話內容卻是談論城邦里的事的。我認為它的意思是說,談論城邦是危險的,會與城邦里的一些人產生沖突,所以,要在外進行。所以,柏拉圖的辯證法不僅體現在一篇作品中,同時體現在各作品之間。“城外”在這兩個作品中,就同為討論的內容進行了解釋。解釋為什么可以談論危險的城邦里的事。人出城還意味著對自身的反省,因為你不先跳出你要思索的那個環境,是不能得到什么新的見地的。我們的老祖宗不是也留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詩句嗎?所以說邊緣地帶一直以來都是思想爭斗與變革的起點,從這一點上來看當今中國的改革,也不失其意味。

  《理想國》的最后是要將詩人趕出城邦。這是一個困境,而更大的困境是,柏拉圖本身就可以說是一個詩人。詩歌是廣泛流傳的,是供一般人吟誦的,流傳本身就意味著可以教授,所以詩是可以用來教育廣大民眾的。那柏拉圖是否要利用詩歌進行哲學教育呢?這就涉及到第三個問題。

  柏拉圖最為關注的,是真理是否可教的問題。柏拉圖意義上的真理,是形而上學。一般的哲學,柏拉圖認為是顯白公開的,而形而上學則是隱秘的,是要秘傳的。為什么要這樣呢?因為并不是所有人,更確切地說是只有少數人接受形而上學,而大多數的民眾都是反對形而上學的。如果將形而上學公開,必將引起哲人與民眾的沖突,結果很有可能像蘇格拉底那樣。劉小楓老師在一篇關于諾斯替派的名為《真理為何要秘傳》的文章中,將哲學家(或者是接受了真理要秘傳的哲學家)分為三類:關心民眾生活的;關心與民眾關系的;激進,離世的。柏拉圖就是屬于關心與民眾關系的,他要將哲人與形而上學保存下來,就不能公開地與民眾沖突,這一點是柏拉圖的情節辯證法里最為意義深遠的。

  對柏拉圖情節辯證法作深入的理解與分析,需要大量的閱讀與良好的哲學功底,筆者在目前是遠沒有這種能力,所以上面的對《理想國》一小段的分析,是建立在柏拉圖課程學習與老師傳授的閱讀視角上的。在承認這種源于斯特勞斯的柏拉圖式的閱讀以后,在此想脫離大量閱讀作一小小的猜想。柏拉圖的一系列討論“什么什么本身”的作品,如討論勇敢的《拉凱斯》、討論知識的《美諾》以及討論友誼的《呂西斯》,都運用了繁復的辯論,到最后卻都是沒有得出答案。這可能讓以追尋答案為閱讀目的的人不得以滿足。我認為這也是柏拉圖一貫的“高貴的謊言”。這些關于“本身”的詢問,其實是形而上學。柏拉圖不給出答案,是要通過這種形式對人們進行篩選。哲學是種冒險,同時也需要有耐性。柏拉圖這樣做是讓那些心智不高的人自然地放棄形而上學,而讓形而上學繼續秘傳下去。當然,這樣的猜想是否“郢書燕讀”,還需要長時間的閱讀與研究。

  柏拉圖的著作就是有如此的魅力。很多關于哲學與哲人本身的問題,都不能從文本的內容上直接得到,而需要進行情節分析。學習柏拉圖的作品,必須考慮到這樣的一種閱讀方法,意識到秘傳的是什么。

  理想國讀書報告3

  我在備選的五本書中徘徊了好久,終于選定了《理想國》。當時聽老師介紹說這本書是教學論中最基礎的讀物,每個教育者都必須通讀這本書!独硐雵分袃热莸亩际且詫υ挼男问秸归_的,柏拉圖通過編錄蘇格拉底和克法洛斯、格勞孔等人的對話來建立一個理想的國家。

  在柏拉圖眼中,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求諸實踐。有哲學家頭腦的人,要有政權,有政權的人,要有哲學頭腦。

  柏拉圖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時期,他的思想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壯志雄心的幻滅時期”,這個期間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蘇格拉底之死,在這個階段他對民主政體產生了極大的厭惡。第二個階段是雅典學園階段,在這個階段,柏拉圖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并且寫出《理想國》這樣的巨著。第三個階段是晚年,“不得已舍正義而思刑賞,棄德化而談法治”,越是晚年,越求實際,寫出了《法律篇》。

  一、第一卷

  首先,蘇格拉底和克法洛斯談論了老年時是痛苦的還是怎么樣。在克法洛斯看來許多老年人自怨自艾,覺得過得很痛苦,但是他認為他們的苦痛,包括親人朋友的種種不滿,其原因只有一個,不在于人的年老,而在于認得性格。如果他們是大大方方的,心平氣和的人,年老對他們稱不上是太大的痛苦。要不然的話,年輕輕的照樣少不了煩惱。這里我對克法洛斯的觀點還是和很贊同的,一個人快樂與否完全取決于他的心態,所以當不幸來臨的時候,不要怨天尤人,當幸福到的時候也不要得意忘形,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知道這個道理,在真正碰到生活中的大起大落的時候,情緒還是會有很大的波動,我們都是平凡人,不可能完全做到這一點,能做的是盡量讓心沉穩一些。

  接著他們又討論了為什么不親手掙錢的人不太可能會是守財奴。對于親手掙錢的人來說,錢財對于他們就像詩人愛自己的詩篇,父母疼自己的兒女一樣,而賺錢者愛自己的錢財,不單是因為錢有用,而是因為錢是他們自己的產品。錢財對于一個通情達理的人來說,就是能讓他用不著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騙人。當他到另一個世界去的時候,他也就用不著為虧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債務而膽戰心驚了。于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來說,上面的好處才是錢財最大的好處。

  正義是什么?與蘇格拉底討論這一問題的幾個人對正義提出了多種解釋?朔逅拐J為正義就是欠債還錢;玻勒馬霍斯認為正義就是以善待友,以惡對敵;色拉敘馬霍斯認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蘇格拉底對上述正義觀點進行了反駁。

  (1)駁斥正義是欠債還錢。對于正義就是欠債還錢,蘇格拉底認為這并不是正義確切的定義。他指出:首先,當債主精神不正常時,還債是不妥的;其次,如果債主是敵人,那么,此時的還債也是不正義的,因為那會造成對敵人的資助。

  (2)駁斥正義就是以善待友、以惡對敵。玻勒馬霍斯認為正義就是以善待友,以惡對敵。蘇格拉底指出,我們有可能把好人當成敵人而把壞人當成朋友,在這種情況下正義就是傷害好人、幫助壞人了。柏拉圖還認為這些充其量只是正義的外延,而不是正義的內涵,柏拉圖想要的是關于正義的標準問題,即如何判斷正義的問題。

  (3)駁斥正義是強者的利益。智者色拉敘馬霍斯提出正義就是強者利益。蘇格拉底進行了辯證,首先,每一種技藝都有它特殊的功能,這些功能本身并不能對自身產生利益,所以需要使一個統治者放棄自己的利益去服務他人和社會,要么要給統治者名利,要么要給統治者懲罰,也就是說或者給糖、或者給鞭子,才會有人愿意辛苦操勞的去管理城邦。最大的懲罰莫過于如果賢人不出山的話,有可能會被暴君統治。 第二步,就是討論“極端的不正義是否比極端的正義有利”這個觀點了。色拉敘馬霍斯認為正義的人很單純,往往受到欺騙;不正義的人很精明,總是能夠得利。 可是天真的好好先生不會壓制正義,卻只會抵制不正義;相反,精明的不正義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就會既壓制正義者,也和不正義的人勾心斗角。 然后蘇格拉底偷換了一下概念,用類比的方法,先舉了音樂家和醫生的例子,認為技藝好的人總是揚善抑惡,技藝差的人卻總是嫉妒強者,欺負弱者。由此證明,正義也是如此,正義者總是又聰明又好,而不正義者卻是又笨又壞。蘇格拉底慣用的是類比的方式,并且用這個方式讓對手的觀點不攻自破。 第三步,蘇格拉底要論證“不正義比正義強有力”的觀點也是錯的。 這種事情似乎比比皆是了,野蠻國家往往能夠更加高效,更加不講信義,也更容易在征服戰爭中取得勝利。色拉敘馬霍斯的觀點也正在于此。 蘇格拉底的駁論是這樣的:即使是不正義的人群內部,也需要有正義,否則就不能實現他們不正義的目的。 所以即使是不正義的人,“也還有點正義”。因為“絕對不正義的真正壞人,也就絕對做不出任何事情來。”等到了第四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蘇格拉底要徹底推翻色拉敘馬霍斯的觀點:“不正義者比正義者生活得更好,更快樂。” 蘇格拉底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獨特的功能,獨特的德性;功能得到發揮,是因為它的德性,功能不能得到發揮,是因為它的缺陷。 耳朵和眼睛是這樣的,人的心靈就更是這樣的了。 人的生命的特殊之處在于能夠發揮心靈的功能。而正義

  恰恰是心靈的德性,邪惡是心靈的缺陷。所以正義的人快樂、幸福,而快樂、幸福又是人最大的利益,總結到最后,不正義絕對不會比正義更有利了。

  二、第二卷

  第二卷開始蘇格拉底的主要對話者是格老孔和阿得曼托斯,他們代表了雅典城邦年輕公民或年輕貴族的正義觀。

  格勞孔對善進行了分類,第一類是善在其本身之中,如:快樂。第二類是善既在其本身之中,又在其后果之中,如:身體健康。第三類是善在其后果之中,比如各種賺錢術,這些事都是有利可圖的,但其本身是辛苦的。格勞孔提出問題:那么正義是哪一種善?蘇格拉底認為正義屬于最好的一種,即第二種,人們喜歡它既因其本身又因其后果。

  在色拉敘馬霍斯與蘇格拉底論證正義與非正義中,格勞孔覺得不滿意,他認為色拉敘馬霍斯對蘇格拉底屈服得太快了。格勞孔從來沒有聽到有人有力地為正義辯護,令其滿意地信服正義比不正義好。因此格勞孔將取代色拉敘馬霍斯與蘇格拉底辯論,并期待蘇格拉底能有力地為正義辯護。格勞孔論證的思路是:

  (1)敘述一般人認為的正義的本質與起源

  既不要地不正義之惠,也不要吃不正義之虧。這便是正義的本質與起源,即法律、契約,把守法踐約的叫合法的、正義的。那些最有力量作惡的人是不愿意與他人訂立契約的。

  (2)論證實施正義行為的人并非心甘情愿,而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人性本惡,正義的人和不正義的人戴上魔戒,獲得沒有監督的力量后,兩個人會同樣行事,利用自己的超能力滿足自己的欲望并不 會遵守人群中現有的契約。戒指喻相當于是物理學中的理想實驗,在現實世界中是沒有能使人隱身的魔戒的,但假設存在這種實際上不存在的東西,反而能把人性中 隱藏的邏輯呈現出來。這就好像假設理想的沒有摩擦的運動,反而有助于揭示物體運動的規律。

  (3)論證不正義的人比正義的人日子過得好。

  格勞孔接著把正義者和非正義者的形象推至極端,刻畫出兩個典型的雕像。不正義者滿嘴仁義道德,背地里壞事做絕,但我們還偏偏給他最正義的好名 聲。相反正義者,未做壞事卻有大逆不道之名(上了十字架的上帝),終身堅持正義,卻無人知曉。難道不是不正義者比正義者更幸福嗎?

  到了第二個步驟,格勞孔的弟弟阿德曼托斯進行了進一步的補充。 他認為,人們贊頌正義,并不是因為正義本身好,而是因為正義帶來的名和利;人們譴責不正義者,卻用一些

  因果報應之類的虛妄的東西。正義的人過著艱苦的生活,不正義的人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如果他們想要擺脫神所給的報應,也只需要花點錢,賄賂一下諸神就可以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幾乎所有人都會倒向不正義的那一邊,除了少數無力為惡的人,他們反對惡,是因為他們只能承擔惡,不能施與惡。 所以阿德曼托斯請蘇格拉底要澄清正義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它到底有什么自身就存在的優點和德性。否則世人就會更加認可不正義這種更加實際的生活策略了。

  蘇格拉底將視野放大,他認為要想弄明白人的正義到底是什么,不妨先弄明白城邦的正義到底是什么,由大見小。 在他看來,正義就在于城邦中的每一部分都做那份適合其天性的工作,因此正義就像節制那樣貫穿于城邦的整體,并給它帶來和諧與統一。

  三、第三卷

  在第二卷中已經提及護衛者,那么應該怎樣來教育護衛者,讓他們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呢?在第三卷中將進行詳細的展開論述。

  首先要對護衛者進行體操和音樂的教育,他們接觸的詩也必須進過嚴格的刪選。在內容上,詩人不能講“壞的故事”。對神界、諸神的描寫只能是正面的、好的、美的、公正的、恒常不變的,因為神是善的并且是一切善的原因;對于英雄人物,不能寫他們性格上的缺陷以免對兒童造成負面的影響;冥界也不能用令人恐怖的辭藻來描繪,因其對幼年沒有辨別能力且容易輕信的年輕人的勇敢性格的形成不利,甚至連挽歌也應該刪去。當時的文學里有這樣的所謂“壞故事”大量存在,柏氏給詩人安上了“說謊”的罪名。但是,說謊并不是不被容納的原因,關鍵是“說謊”的目的和效果。詩人的“說謊”對年輕人的培養是不利的,因而要被禁止,作品和作者都要接受審查;而城邦的統治者“說謊”如果“目的是為著國家幸福”是被容許的。而且只有統治者(保衛者)是唯一有權利說謊的。試想詩人的“謊言”相比統治者的“謊言”來說是多么微不足道,但由于其從出發點和目的來說都對城邦的幸福有沒有好處,柏氏對二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

  在對內容作了規定之后,接下來的對話又對詩的形式作了限定。柏拉圖將文學作品的體裁分為三種,一是摹仿,主要是悲劇、喜劇;一是單純敘述,指合唱隊的頌歌(酒神贊美歌,包括道白以及道白之間的敘述);第三種是摹仿和單傳敘述相結合的,即史詩。柏拉圖認為,要摹仿只能摹仿“適合保衛者事業的一些性格”,而且他又堅持一個人不能同時摩仿許多事,一個演員不能既演悲劇又演喜劇,最后表明他的態度,只準用“摹仿好人的單純敘述”,認為這樣才會對城邦有好處。然而,事實卻是,那種混合體卻大受歡迎。

  在心靈和身體的教育方面,也還要注意愛智和激情這兩者的和諧和平衡。只重心靈的教育,會使人過度軟弱,只重身體的教育,又會使人過度粗暴。

  只有兩者的和諧平衡,才能夠更好地為城邦服務。 城邦的守衛者需要有首腦人物,也就是城邦的統治者。所謂城邦的統治者必須始終關心國家利益,任何時候都決不放棄為國盡力的信念。而且還要反復考驗,只有最終通過考察的人,才能夠成為城邦的統治者。當然統治者也需要有他的助手。這里蘇格拉底談到了一個古老的傳說,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家庭出身理論。統治者身上有黃金,輔助者(軍人)身上有白銀,農民和其他技工身上加的是鐵銅。而其有時不免金父生銀子,有時又不免銀父生金子。要把每一種人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 這就是標準的社會等級理論了,在現代看來,是極其荒謬的。

  四、第四卷

  柏拉圖認為,城邦公民在建立城邦時,關注的目標并非個人的幸福,而是整個城邦所可能得到的最大幸福。城邦內各個階層、各種職業都有其標準,公民不同的天性決定了他們在城邦中不同的職業和地位。“農夫成其為農夫,陶工成其為陶工”,確立了個人在城邦中的位置后,城邦將得到良好的發展和治理,每一類人都將得到天性賦予他們的幸福。在這樣構建的城邦中最有可能發現正義。

  柏拉圖提醒需要警惕兩個因素:貧富和疆域。對個人來說,富裕導致奢侈和懶散,貧窮導致粗野和低劣;對城邦來說,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讓城邦成長到能保持統一為止是最合適的。談到教育,他認為國家一旦運作得當,良好的教育便能培養優秀的公民,而優秀的公民亦能讓國家得到良好的發展和治理。在教育中特別提到音樂和游戲,柏拉圖認為音樂和游戲能夠滲透到人的心靈之中,悄悄地改變人的性格和習慣,再逐漸改變人們的處世方式。音樂和游戲在教育中如果運用不當,公共事務和私人事務的方方面面最終會被摧毀;如果運用得當,就能使公民品行端正,遵守法律和秩序。

  這里的柏拉圖不贊成在民事、商業、市場等方面立法,這些法律史繁瑣而多余的。真正的立法家不應當把力氣花在制定法律上。而必要的也是最公正且最重要的法規,應當涉及如何建造神廟,如何祭獻,如何崇拜諸神、精靈和英雄,還有如何安葬死者以及榮耀死者所必須舉行的儀式。

  柏拉圖認為立法意識應當始終圍繞著“整個城邦的最大幸福”。城邦內的公民擁有共同的祖先,而這位神氏作為全體公民團結一致的最終解釋,只有以他的名義為宗教、祭獻和崇拜活動制定法律,才能確保城邦的統一穩定。在民事、商業、市場等方面不宜立法的一個原

  因就是,這些法律及其管轄的案件都涉及私人利益,似乎會挑撥公民之間自私和仇恨,從而有害于城邦的穩定。

  對于智慧四要素,柏拉圖認為一個人可以具備這四種要素,一個城邦也能體現這四種要素。人的靈魂可以劃分為理智、激情和欲望三部分,一個城邦則由謀劃者、輔助者和生意人這三種人組成。

  國家的智慧只能通過城邦統治者來體現:對內,智慧是統治的知識;對外,它是保衛國家的知識。在人的靈魂中,理智處于統治者謀劃者的地位,領導著靈魂的其他部分。使國家得以智慧的那種品質也就是使個人得以智慧的那種品質,那么個人的智慧就可以體現為理智對靈魂強大的駕馭能力。

  國家的勇敢只能通過為城邦打仗的那部分人(輔助者)來體現。對于公民的勇敢,柏拉圖認為靈魂的,堅持關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這種合法而又正確的信仰的力量,就是所謂的勇敢。而靈魂中擁有這種保持不變的力量的部分就是激情。

  在國家或者個人的天性優秀部分和天性低劣部分中,應當由哪個部分來統治,在這一點上達成一致意見就是節制。國家中謀劃者、輔助者和生意人這三部分協調一致就是國家的節制;靈魂中理智、激情和欲望這三部分協調一致就是個人的節制。

  國家的正義就是公民做自己分內的事和擁有屬于自己的東西,三個等級的人各司其職,互不干涉或者取代他人的事務;個人的正義就是理智在靈魂中處于支配地位,靈魂內部秩序良好,各部分互不干涉,各司其職。

  在柏拉圖看來,正義是四個要素當中最基本的品質。因為如果一個城邦是正義的,也就是城邦各部分都各司其職,那么城邦當然也就是內部協調的、節制的;同時謀劃者不可能是愚昧的,輔助者也不可能是怯弱的.。這就好比我畫出了一只完整的鳥,這樣的鳥就不可能缺少翅膀或者爪子,也不可能在頭上長出翅膀。

  柏拉圖在行文中透露了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這四種品質的某一共性:以某種知識為前提。智慧當然指擁有某種知識,那么勇敢也是這樣嗎?柏拉圖認為勇敢是一種堅持,就是在各種情況下都堅持那些法律通過教育所建立起來的關于可怕事物的信念,所以勇敢首先是對“害怕什么”的一種認知。對于在國家或個人靈魂的各部分中應當由哪一部分來統治這一問題,若能達成一致意見并取得相互之間的協調,那就是節制。所以節制要求達成一致意見,也就是一種共同的認知。正義要求每個人做自己分內的事,不干涉別人分內的事,至于什么是分內的事,“正義”本身沒有回答,它依賴另外的知識。

  柏拉圖認為在城邦內公民從事的各種技藝和職業中,如果適合男性,那也同樣適合女性。婦女中也有和男子中同樣美德的人,雖然比例會低一些,但對于這些婦女也應該人盡其用,給予同樣的教育和待遇。這些女人應被所有男子共有,而不是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兒童也是,不能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最好的男人應與盡量多的女人結合,生下盡可能多的子女,而最壞的下一代的不予培養。男子和女子結合應在在適當的年齡,并且只有在適當的年齡才能結婚,得到大家的祝福和法律的允許,未經允許就結合所誕生的子女就是私生子,是褻瀆神明的。

  一個國家的至善是什么?至惡又是什么?至善就是國家團結一致,所有人只會異口同聲的說“我們的”,整個國家看起來就像一個人,一個人受了傷害,整個國家啊都會心痛,我們把它叫做一個有機體。因此我們把婦女兒童公有叫做善,而不是把婦女兒童看作私產。每個人都各司其職,那么也不會有爭斗和訴訟,巴結富人等瑣事,煩心事,那簡直比奧林匹斯的神還要幸福啊。之前格勞孔說我們的護衛著拼死拼活,卻什么也沒得到。其實,按照我們的說法,他們得到了最大的善,最大的幸福啊。相反,如果這些護衛著不安于適度的安穩的生活,而被那些愚蠢的快樂觀念所困擾和引誘,那真的印證了一句話“半多于全”兒童也應該從小就被帶上戰場,學習勇敢和搏斗的技藝。希臘人要團結,對其他城邦不應過于殘忍,只限于把當年的糧食運走即可,這樣顯示我們還有和解的心意,這屬于內訌;對敵人則是戰爭。格勞孔覺得這些在實際的生活中難以被實現,但是蘇格拉底認為理論上的至善就不一定要在現實中存在。我們的現實不過是對完美的理念世界的模仿,本來就是不可能是完美的,我們只要它盡可能接近那至善至美就可以滿意了。這個就如同物理中的理想模型,在現實中是永遠達不到的狀態。世上不存在蒙娜麗莎這樣的美人,難道能說蒙娜麗莎不給人美的享受嗎?這個畫家因此就不是個好畫家了?真理總是做到的比說到的要少。所以我們要讓我們現實中的城邦盡可能的像我們剛才所描述的理想中的城邦。那么它們現在的差別在哪里呢?如果要做一個最小的改動,那是什么呢?那就是“哲學王”,除非哲學家成為統治者,或者現在的統治者尋求智慧,總之使政治權力與聰明才智合二為一。蘇格拉底說:有兩種人,一種是哲學家,他們愛智慧;另一種只是愛湊熱鬧,對什么都好奇。絕不能把他們二者混為一談。正如有的人愛美本身,有的人只是愛美的東西,卻不能認識美本身。前一種人具有知識,后一種人只有意見。意見介于知識和無知之間,而知識對應于有即那個絕對存在,無知對應于無即那個絕對不存在,意見則是既有且無,即人們對于事物的平?捶。

  蘇格拉底說:現在我們終于弄清楚了什么樣的人是真正的哲學家,甚么樣的人不是真正的哲學家。那回到之前的那個問題上,即為甚么要讓哲學家作為統治者呢?哲學家擁有對輿永恒不變理念的知識,而其他人只會被千變萬化的事物搞暈了方向。正如看守一樣事物不能用盲者而應選用視力敏銳的人,統治者也應該選用那些哲學家,因為他們有對實在的永恒不變的看法,而且他們在經驗和別的美德也不差,況且懂得事物實在的知識或許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美德呢!我們知道哲學家有知識,那為什么說哲學家在別的美德方面也不差呢?為此我們先要了解哲學家的天性。我們會發現,一個人如果不是有良好的記憶,敏于理解,豁達大度,溫文爾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和節制,他是不會很好的從事哲學的。

  此時格勞孔提出人們常有的對于哲學家的看法:既然哲學家們如你所說的優秀,那么為甚么平常人對哲學家的看法要么是覺得他們是怪人,對社會毫無一絲用處,要么就是覺得他們做盡了壞事,比如蠱惑人心,敗壞青年。蘇格拉底先對哲學家無用的說法做出了回應。他舉了一個比喻:一艘船,船長沒甚么水平,下面又有很多無知的船員,都說自己有權掌舵,吵嚷著要做船長,其實他們根本不懂如何航海,他們自己不會,甚至還說這世界上航海是學不會的。他們互相爭斗,不同伙就殺死對方,同伙就互相封為更種職位。其實,真正的航海家必須對很多因素包括天氣,季節,星辰,潮汐都有所掌握,而事實上真正有人懂得這些技巧。只是在這樣被無知船員占領的船上,這樣真正懂得技巧的人是會必然被說成無用的,因為船員們太無知了。哲學家對世人的確無用,但是責任不在于哲學家,而在于世人不用哲學家。真正自然的應該是:病人卻請求醫生醫治,船員請求航海家掌舵,世人請求哲學家統治。

  為什么人們說哲學家是壞蛋呢?一方面,上面提到了哲學家的天性,可哲學家欲成為哲學家,必須在好的環境中培養這些天性,相反在壞環境中這些天性卻會更具有破壞性。如果有一個馴獸師,他了解動物的脾性,他把順應動物脾性的方法叫做智慧,動物喜歡的叫善,動物厭惡的叫惡。但對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動物怎么能夠告訴我們呢?現實生活中多的是這樣討好民眾的詭辯家和無知的民眾,他們當然要非難哲學家。在這種環境下,即使一個具有天賦的人,也斷難成為哲學家。另一方面,一些小人乘機而入,他們本不配學習哲學,沒有那些高尚的天性,結果就只能產生詭辯,敗壞哲學的名聲。結果只有極少數的有天賦的人成為了哲學家,但是面對著社會上的野獸,他們能做什么呢?只有盡量堅持自己的正義不被腐蝕,懷著良好的愿望辭世罷了。

  蘇說:接下來我們要討論我們的統治者和護衛者應該如何產生的了。他們要經過嚴酷的

  考驗。但最重要的是他們必須首先知道什么是善,這比知道正義和美更重要。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識問題,只有從善演繹出來的關于正義的知識才是有益的。如果不知道善,別的再多的知識也無益。但什么是善呢?大多數人對它并不知曉。對自己不懂的,就不應該夸夸其談。脫離知識的意見是丑的,即使這意見碰巧說對了,那也和瞎子走對路沒甚么區別。我們有視覺,有物體,但中間需要有媒介讓我們看得到,那就是光,光來自太陽。視覺最像太陽,但依然不是太陽。太陽不是視覺,但卻是視覺的原因。太陽于視覺和可見物的關系,正如善于理智和可知事物之間的關系。善的理念給與認識對象以真理,給與認識主體以認識能力。太陽不僅讓物體被看見,也讓物體生長。善不僅讓知識對象可知,也讓知識對象存在。存在兩個世界,可見世界和可知世界。可見世界分為影像和影像的實物;可知世界分為以實物為影像的概念,比如三角形和正方形,現實中有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各種物體,他們是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影像,和以概念為影像的真理,即真理經由概念推導而得。于此四部分對應有四種靈魂狀態:理性,理智,信念和想象。

  七、第七卷

  第七卷是整本書中最重要也是最難懂的一卷,在這里,蘇格拉底討論了他著名的關于洞穴和影子的比喻,來說明受過教育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的區別。

  在一個山洞里,所有人被綁住只能朝向巖壁,洞口有一堵墻,墻邊有人走動,陽光會在巖壁上投射出那些人和事物的影子。即使這些人被解除了桎梏,被強迫回頭看那火光。那么他一定覺得火光很刺眼,很不舒服。一有機會,他就會回頭看巖壁,還說“還是看影子舒服啊”,而且認為看到的影子比真實的事物還要實在,其實這只是由于他習慣了虛假的東西。要讓他在洞穴外能夠看到真實的東西,那么他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陰影最容易,然后是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是事物本身,然后是夜空和星星,最后他就可以看到太陽本身了。此時,他一定覺得之前在巖洞里的生活層次太低了,為自己的變化高興,為朋友而遺憾。如果在囚徒之間曾有選舉,并且有所獎勵的話,那么他也對那些獎勵也會是不屑一顧的,他會嫉妒囚徒領袖的權利嗎?我想他寧可作人世的奴隸,也不愿作囚徒的領袖。如果讓他再回巖洞中,他也會因為突然的黑暗而什么也看不見,囚徒們會笑話他到上面走了一圈回來眼睛就壞了,誣蔑上面的世界不值得去,把任何想到上面去的想法扼殺在搖籃里。

  囚室就是可見世界,上面就是可知世界。善的理念就是太陽,他是一切事物中正確者和美者的原因。眼睛迷茫有兩種原因:從亮處到暗處,和從暗處到亮處。教育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是把靈魂里原來沒有的東西灌輸到靈魂當中去。相反,教育是給人提供以轉變頭頸

  方向的能力。知識是每個人靈魂里都有的能力。心靈的優點是一種永遠不會消失的能力,因所取的方向不同而有益或有害。說他是小人,不是指他視力貧弱,而是指視力服務于惡。沒受過教育不知道真理的人和被允許終身完全從事知識研究的人,不能勝任統治國家。沒受過教育的人不能把自己的全部公私活動都集中于一個目標;知識分子則不能自愿地做任何實際的事情,而是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進入極樂世界了,統治者應該使自己的靈魂看到善,然后自愿地下到囚室,和囚徒同甘共苦。

  格勞孔問:難道我們要讓他們在能夠過上最幸福地生活的時候,卻要委屈他們過低級的生活?蘇說:我們的立法不為任何一個階級的幸福,而是為了造福這個整體。之前我們說讓哲學家統治國家,好像他們占了便宜似的;其實他們完全可以過高級的生活,而不必沾上世俗的罪惡。不過我們建立國家的初衷(即各司其職),這樣對哲學家也不算不公平。畢竟哲學家要報答城邦的養育之恩,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有更大的能力過上兩種生活,他們看過真正的善,再看這些影子時必定更清楚影子的含義,能帶領大家過上幸福的生活。而由于這是正義的,那些懂得正義的哲學家自然不會拒絕他們自己統治國家的責任和義務。只有當未來的生活比治理國家更好時,統治者才能管理的好,而不會被那些權力所腐蝕,統治完全出于道義,而不是利益。

  下面的問題是,這種人如何造得出來?如何將人從洞穴中提升到光明的世界呢?這需要人們在那些學科上的修養呢?首先是算術學,但不是為了做買賣,而是為了將靈魂從變化的世界轉向真理和實在。其次是幾何學,再次是天文學(算術相當于一維的,幾何是二維的平面的幾何,而天文學相當于立體幾何,而且是運動的幾何),但是天文學的學法與現在的不同。不應當把天體當作具體的星體,那樣它們只是可見事物中最好的那些,這樣研究只會讓靈魂向下;相反,應當把天文學當成是絕對完美構造的模擬,就像畫家用來表示某種真實所有的說明圖,用研究模型來達到對絕對構造的理解。如果說眼睛是為天文學而造,那耳朵就是為研究音樂而造。所有以上的學科都只不過是法律的序言,真正的法律正文是辯證法,即對自己的觀點做出邏輯的論證。只有辯證法可以確定每一事物的真實本質,而其他一切技術則只是為了人們的意見和欲望,或是為了事物的產生和制造,或是為了在這些事物產生出來之后照料它們,而我們提到的其他學科如幾何學,雖然對實在有某種認識,但是也只是夢似的看見實在。如果假設不確定,那么其結論也不會得到確定的。世界四部分:知識,理智,信念,想象。知識和理智合稱理性,信念和想象合稱意見。理性是關于實在的,意見是關于產生世界的。理性和意見的關系-知識和信念的關系-理智和想像的關系-實在和產生世界的關系。一個人如果不能論證善的概念并和其他一切事物區分開來,不能用實在而是用意見

  來考察事物,不能在正確的方向上論證到底而不出現失誤,那么他是沒有理性的,也不配作統治者的。

  八、第八卷

  在這卷中,主要介紹了四種政體,蘇格拉底認為是下列有通用名稱的四種。第一種那個叫做斯巴達和克里特政制;第二種叫做寡頭政制,少數人的統治,第三種叫做民主政制,第四種叫做僭主政制。有多少種不同類型的政制就有多少種不同類型的人們性格。政制是從城邦公民的習慣里產生出來的;習慣的傾向決定其他一切的方向。

  對話從“榮譽制度”開始,一步步推出四中制度是如何轉變的。在每一個制度向另一種制度轉變的過程中,蘇格拉底都形象而又具體的分析了其中轉變的真正原因,以及各種制度本身的突出特征所對應的人物性格,如榮譽制度對應的人都好勝貪才和愛榮譽、寡頭政制對應的人崇拜金錢和節省、民主政制對應的人要求絕對自由、僭主政制對應的人過分探求財富。在整個討論的過程中涉及到了多方面的知識,如優生學問題、婚姻自由問題、獨裁問題、民主問題等等。

  榮譽政制中,一些人愛好榮譽,在自制力越來越弱的城邦風氣中,很容易就會接著轉變為愛好財富,這樣,這個城邦的政治體制就由榮譽政制進一步轉向寡頭政治了。寡頭政制的特點或者說缺點就是城邦統治者的選舉,有著一個財產最低準入機制。換句話說,只有擁有一定的財產,才有可能成為統治者。在這樣的城邦中,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產生了城市無產者,于是出現了乞丐、小偷、盜賊等等。人們在這樣的城邦中有最顯著的兩個特征,一是崇拜金錢,二是節儉吝嗇。 貪得無厭地追求最大可能的財富,就會使寡頭政制進一步滑向民主政制。在貪欲的驅動下,統治者變得越來越無恥而怯懦,而貧民最終只有走向一條唯一的出路——暴力革命。 暴力革命后,在建立起來的民主政制中,每個公民被賦予充分的自由,從而導致每個人各行其是。這種體制表面看起來不錯,可是,“民主制度以輕薄浮躁的態度踐踏所有這些理想,完全不問一個人原來是干什么的,品行如何,只要他轉向從政時聲稱自己對人民一片好心,就能得到尊敬和榮譽。這樣,在民主政制中,某些人就打著為人民的旗號被封為了領導者,繼而慢慢發展成為僭主,走向獨裁。僭主通過挑起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并且不斷掃除異己,清除身邊的“老戰友”,就像當年斯大林對待他的老戰友那樣。 這時候的人民會發現當初他們本希望爭取更多的自由,結果“卻不意落入了最嚴酷最痛苦的奴役之中了。”

  九、第九卷

  在第九卷中主要講了欲望問題。非法的欲望和快樂,受到法律和以理性為友的較好欲望?膳碌膹娏业姆欠ㄓ诿恳粋人的心里,甚至在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心里都有,并且往往是在睡夢中顯現的。民主式人物的性格:從小節約省儉的父親教育培養,抑制了他不必要的欲望,但由于受到老于世故的人們影響,他被推向了各種的傲慢和無法無天,開始厭惡父親吝嗇而奢侈的生活方式,后來他確立了中間道路,既不奢侈吝嗇又不寒磣又不違法,于是他由一個寡頭派變成了民主派。后來他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教養自己的兒子成長,他兒子被拉向完全的非法(完全的自由),父親支持折衷的欲望,而教唆者則支持極端的欲望。后來這個青年的靈魂里被扶植起一個能起主宰作用的激情。這個人的心靈被一個主宰激情完全控制了之后,他的生活便是鋪張浪費,縱情酒色,放蕩不羈等許許多多可怕的欲望。僭主的一聲從來不真正和任何人交朋友,他的天性是永遠體會不到自由和真正友誼的滋味的,他們是最惡的人即他們醒著時能夠干出睡夢中的那種事的人。

  蘇格拉底接下來采用了另一種方式來證明“僭主最不幸福,哲人王最幸福”這一理論。 城邦分為三個等級,人的心靈也分為三個部分,“愛智”、“愛敬”以及“愛利”。相應的人分為三類:哲學家(愛智者)、愛勝者以及愛利者。這三種人中只有哲學家能夠獲得更多的快樂體驗,因為接觸事物本質的快樂是最高層次的快樂,而且哲學家的手中掌握著判斷、推理這些工具,這更有利于他們體驗到真是的快樂。 以這種方式,蘇格拉底再次證明了,哲學家最快樂,愛勝者次之,愛利者離真正的快樂最遠。

  除了有智慧的人而外,別的任何人的快樂都不是真實的純凈的,而只是快樂的一種影像。 人們在受到痛苦時會把免除和擺脫痛苦稱贊為最高的快樂。就不痛苦也不快樂是一種心靈的平靜,是兩者的中間狀態。和痛苦對比的快樂以及和快樂對比的痛苦都是平靜,不是真實的快樂和痛苦。通過身體傳到心靈的那些所謂最大的快樂時某種意義上的脫離痛苦。因此,當他們遭遇到痛苦時,他們就會認為自己處于痛苦之中,認為他們的痛苦時真實的。他們會深信,從痛苦轉變到中間狀態就能帶來滿足和快樂。

  此外,保證身體需要的那一類事物是不如保證心靈需要的那一類事物真實和實在的。因為真實意見,知識、理性和一切美德的東西是一種緊密連接著永遠不變不滅的真實的,自身具有這種本性并且是在具有這種本性的事物中產生的事物,而飯肉、飲料等食物是一種永遠變化著的可滅的自身具有這一種本性并且是在具有這一種本性的事物中產生的事物。

  蘇格拉底說,如果我們得到了適合于自然的東西的充實,我們就感到快樂的話,那么,受到充實的東西和用以充實的東西愈是實在,我們所感到的快樂也就愈是真實;反之,如果得到的東西比較低實在,我們也就比較低不能得到真實可靠的充實滿足,也就比較地不能感

  受到可靠的真實的快樂。

  關于激情部分,如果愛利和愛勝的欲望遵循著知識和推理的引導,只選擇和追求智慧所指向的快樂,那么他們所得到的快樂就會是它們自己固有的快樂,如果任何事物的最善都可以被說成最是自己的話。因此,如果作為整體的心靈遵循其愛智部分的引導,內部沒有紛爭,那么,每個部分就都會是正義的,在其他各方面起自己作用的同時,享受著它自己特有的快樂,享受著最善的和各自范圍內最真的快樂。

  個人的內心包括象征欲望的多角怪獸,象征激情的獅子,和象征理性的人。一個正義的人一定是獅子在人性的領導下馴服了怪獸。而如果獅子或者怪獸成了統治者,人性被奴役的話,那這個人怎么能是幸福的呢?放縱受到譴責,是因為多形怪獸有了太多的自由;固執和暴躁受到譴責,是因為獅子過于強壯;奢侈和柔弱受到譴責,是因為獅性減少削弱直至它變成懶散;諂媚卑鄙受到譴責,是因為獅性受制于多角怪獸的野性,而獅性從小就要受盡屈辱,以至于長大后變成了猴子;手工技藝受人賤視,是因為一個人最善的部分天生懦弱,不能管理其他兩部分的獸性,而只是服務和討好它們。因此既然奴隸和手工藝者自己無法控制內心的怪獸,就要受到真正的統治者的幫助,用統治者的人性來管理他們的獸性。這樣大家都可以得到善。

  十、第十卷

  在這一卷的開頭,蘇格拉底將話題轉向了對詩人的批判。詩人崇尚模仿,但是他們模仿的卻并非事物的本質(理念),他們模仿的是理念外化的具體事物,所以,他們距離真理隔了兩層?墒窃诂F實生活中,這些詩人卻因為他們的模仿似乎變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是這些詩人只是似乎懂得而不是真正懂得。他們不能象醫生那樣真正治愈病人,不能象立法者那樣治理好國家,不能象將軍那樣指導戰爭取得勝利,也不能象智者那樣給人關于真理的教育。

  由此,蘇格拉底得出結論說,模仿者對于自己模仿的東西沒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知識,模仿只是一種游戲,是不能當真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模仿術乃是低賤的父母所生的低賤的孩子”。而從事模仿的詩歌所打動的是心靈的低賤部分還是高貴部分呢

  心靈的最善部分是指愿意服從理性的指導;而心靈的低賤部分是受情感支配的,而從事模仿的詩人本質上是和暴躁的多變的聯系的,因為這容易模仿。所以詩人的創作是和心靈的低賤部分打交道的。因此,我們有理由拒絕讓詩人進入治理良好的城邦。因為他的作用在于激勵、培育和加強心靈的低賤部分毀壞理性部分,就像在一個城邦里把政治權力交給壞人,

  讓他們去危害好人一樣。我們抵制詩歌的這場斗爭決定一個人善惡的關鍵。因此,不能讓榮譽、財富、權力也不能讓詩歌誘使我們漫不經心地對待正義和一切美德。

  靈魂是不朽的。一樣事物被毀壞只能是因為這種事物特有的惡。肉體死亡是因為本身的疾病,而不是因為食物的惡,即使這疾病是由于食物引起的(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如果事物特有的惡毀壞不了它自身,那么也沒有什么其他的惡可以毀壞它。心靈有惡,那就是不正義,無節制,懦弱和無知等等。但是這些心靈的惡本身卻不能崩解心靈。不正義者不是死于不正義,而是死于因干壞事別人施加的懲罰。不正義是不能通過內在的方式破壞心靈,直至它死亡使它和肉體分離的。不正義如果對于不正義者是致命的,那它就不會是一個可怕的東西了,因為若此它就是一個除惡的東西了。相反,它是一個殺死別人而使不正義者活著的東西。因此,靈魂是永恒的。因此,我們也不能相信,靈魂的本質是內部有許多的不同和矛盾。因為如果有了這些矛盾,要靈魂不朽是很不容易的。但現實中,純凈的靈魂(指理智部分)卻和肉體和其他的惡混雜在一起,不容易看清楚。要看清靈魂,我們必須拋開其他俗物,而只看那愛智部分。我們不必祈求正義的報酬和美名,那只是對于肉體的報酬,正義本身就是最有益于靈魂自身的。行正義只是為了靈魂本身,不是為了報酬,但是在這一正義行為之后,現世的報酬和美名會對這一美德的獎賞,這樣才是理所當然的。

  最后蘇格拉底講了一個關于勇士厄洛斯死后復活告訴人們另一個世界的故事。主要內容是說,一個人如果生前對別人做過的壞事,死后每一件都要受十倍報應,如果一個人做過好事,為了公正、虔誠,他也會得到十倍的報酬。蘇格拉底最后的結論就是靈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惡和善。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

  十一、讀后

  大概花了三個禮拜的時間把《理想國》通讀了一遍,剛開始覺得太難懂了,什么正義、美德啊,好抽象,還有對蘇格拉底這種教學方式也是覺得不太合理,為什么一直讓別人說,自己在卻都不發表意見,后來才慢慢懂得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更能讓學生印象深刻,讓他們自己去思考。讀到妻子、孩子共有的時候,覺得很不可思議,這種主張我覺得是不可能被實現的吧,還有對于天賦比較低的那些孩子竟然要秘密的處理掉,雖然是為了后代的基因著想,但是未免也有點殘忍了。在看到僭主政制那里的時候,想到挺多的,很多歷史都是這樣,原來2000多年前就能預知事情的發展了。很少讀這樣經典的西方哲學名著,真是獲益匪淺。

 

【理想國讀書報告】相關文章:

理想國讀書隨筆范文01-10

理想國讀書筆記02-10

《理想國》讀書筆記02-03

關于理想國讀書筆記08-29

《理想國》讀書筆記(精選35篇)01-11

《理想國》讀書筆記13篇02-20

《理想國》讀書筆記(通用23篇)05-30

理想國讀書心得11-05

《理想國》讀書心得11-14

理想國讀書心得15篇11-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丰县| 枝江市| 兴义市| 四川省| 华蓥市| 怀安县| 太康县| 通州市| 疏附县| 兰西县| 靖边县| 区。| 财经| 垣曲县| 莒南县| 甘泉县| 北京市| 清水河县| 保德县| 大方县| 罗山县| 涟源市| 桐柏县| 沈丘县| 霞浦县| 肥西县| 白城市| 鞍山市| 曲周县| 沐川县| 鸡东县| 佛学| 广宗县| 滨海县| 南涧| 三原县| 观塘区| 德江县| 中山市| 阜城县| 古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