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生清明節廣播稿
一、 開場白:
袁同雨:有一朵花開的時間需要去等待,于等待中細聽花開的聲音。 王晨:有一盞茶濃的間隙需要去品嘗,在品嘗里靜觀茶葉的沉浮。 合:大家好,這里是紅領巾廣播站,我是五(2)班的袁同雨,我是五(2)班的王晨。
二、播放朗誦《清明》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袁同雨: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詩一樣,每年的清明都是伴著蒙蒙細雨而至,它給人的感覺總是憂愁的,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悄悄的踏著青草的氣息來臨了。
王晨:是呀,4月5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清明節。
三、清明節來歷:
王:袁同雨,你知道清明節是怎么來的嗎?
袁:知道。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 1
敬”
四、清明節習俗:
王:去年的清明節我們還到雨花臺掃墓呢。
袁:恩,掃墓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你知道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嗎? 王:我呀,知道的還真不多,要不我們去采訪一下吧,
播放采訪
王:同學,你知道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嗎?
A:我知道清明節要掃墓
王:你們家清明的時候會一家人一起掃墓嗎?
A:會呀,每年清明節的時候我們一家人都要從南京趕回安徽老家給爺爺掃墓,我們那叫上墳。小時候爺爺特別疼我,簡直把我看作掌上明珠。每天下班,爺爺的衣袋里都少不了我愛吃的小食品。我特別喜歡爺爺,總盼著爺爺早點下班。現在他去天堂了,很想念他。 A:恩,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我們要好好的珍惜身邊的親人。 王:你知道清明節有什么習俗嗎?
劉:我知道清明節時要踏青。清明小長假的時候,我們幾個小伙伴會到公園放風箏踏青,清明的時候桃花都開了特別漂亮,小草也發芽了,特別漂亮
董:哈哈,大自然真美麗,那今年清明假期打算去哪踏青嗎?
B:我媽媽帶我去桃花島,那里的桃花開的很旺盛,我們打算自己帶東西去野餐,我要拍很多照片貼在班級黑板報上。
董:袁同雨,要不清明長假的時候我們也去踏青吧。
詹婷:好啊。。那現在我們到別的班采訪采訪吧。
董:這位同學你叫什么名字
詹婷:我叫詹婷
董:你能給我們講講清明節的習俗嗎?
詹婷:可以啊,清明節是我國。。。。。
2
我還知道清明節的時候有個很好玩的游戲呢,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五、元宵節詩詞選:
袁:清明節的習俗真多呀!王晨,你知道嗎?有關清明節的詩詞也有很多。
王:是嘛!那你朗誦幾首讓我們聽聽唄!
袁:好的。
《清明即事》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賞析:開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長安,應考進士。適逢清明,詩人即事抒懷,寫下了這首五言詩,藝術地反映了作者的感慨和深深的愁緒。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個“重”字,一個“愁”字,開篇明義。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卻貯著一片愁楚。“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就惟妙惟肖地點染出了這種境界。 我還知道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也是描寫清明節的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賞析:寒食清明尤為崇尚的風俗是掃墓。寒食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描寫了掃墓情形。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
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從這首詩中,不僅可以看出掃墓的凄涼悲慘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的確,每當此時,一些漂泊異鄉的詩人墨客,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中學生清明節廣播稿》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王:我也來朗誦一首描寫清明節的詩詞
宋代 黃庭堅:《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篤天地龍蛇蟄,兩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封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邱。
這首詩的意思是:清明時節,桃李含笑盛開,但野田荒墳卻是一片凄涼,另人哀愁的景象。唇雷驚天動地,驚醒了蟄伏的龍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長得很柔嫩。過去有個齊國人在墳墓前乞求祭品充饑,回家卻向妻妾炫耀,說富人請他喝酒與此相反,晉國志士介子推不貪公侯富貴,寧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載,賢愚混雜,誰是誰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長滿野草的荒墳中。
六、關于清明節的故事
袁:王晨,關于清明節的傳說也有很多。 王:是的,我最喜歡民間流傳的一個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
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七、結束曲鋼琴曲《眼淚》
涌碎瀾波,千尋何度?夢回流轉時不見;
歲月長流,囈語何處?陰陽相隔兩不見;
寒霜悠悠,何人共度?漫漫時光傾瀉在指尖
又一年清明雨紛紛。
時間,從不會因特定的場合而停止,它總是無情地流瀉,一點一點斑白了你的發。風輕拂而過,一抹笑顏醉朱閣,怎知明朝何人泣傷何度?巧笑倩兮的眉,滄桑傷感的眼,你的容顏夢中浮現,伴我思緒飛。淚落塵埃定,窗寒幾時,夢里尋你千百度,亦回眸兮,注昨日,盼今宵,會否依在燈火闌珊處,驀然回首時?時隔今夕,你的容顏,為何褪去了顏色,落在凄涼的墳頭,滄悲的雨幕
又一年清明淚拆兩行流。
灰白的沙漏,只是記錄曾經的足跡,卻從未話過回度昨昔,它是蒼涼的笙簫,竊取了彼此的美好,一點一點撥開了沉重的弦。回憶倒帶,你的味道依然滲透在空氣,而我,憩在你曾站過的土地,感受你潛在的呼吸,卻不知兩行清淚早已干涸,苦澀的眼,錐心的痛,不知何時淚已矣,而你永遠定格了的,那灰白的淺笑,深深地刺紅了我的瞳孔,卻只是,化作漫天灰白一片,無聲無息,沒有了生命的流動,最后,連灰白的灰燼都被風吹散,余下的是那比空白還要空白的空白
又一年清明指尖輕觸你的好。
漫天的霧靄,湮滅了絢麗的煙火,破碎了憧憬的泡沫,一抹素顏,點破艷陽天。逝昨兮,又今夕,今夕何夕,益淚雙流,卻化作了漫天飛舞的雨水,灑落了一地,不知不覺帶走了你的呼吸,和我無盡的淚。搖曳的柳絮,終須落滿一地,松軟的土,浸沒了我的悲傷,你是否聽過它的訴說?宛若枯敗的葉,在歲月的季節中飄飛,而我,在人間茫茫的彷徨,卻仍是尋不到你的天堂,恨不能遺忘。淚飛濺,語凋零 來不及揮手告別的承諾,終是湮滅在塵埃深處,我的記憶,你的畫面,又一次在月后的蒼穹,淪陷
下一個清明,又在幾度之外?
記憶中凝眸的你,又否依舊?還是,再度消失人海?
你的容顏,會否永遠刻在左心房,充斥我的每個細胞,或是,融入我的血液,讓我無法遺忘;如此簡單,又如此困難
你在天堂,是否安然?是否注目過,遺落人間的我
八、結束語
袁同雨:時間過的真快,清明節特別欄目要和大家說再見了。
王晨:是啊,衷心祝愿各位同學在清明節假期玩的愉快。
合:再見!
中學生清明節廣播稿 [篇2]
甲:同一片藍天,有著不同的心情,
乙:同一個校園,有著不同的心語。
甲:紅領巾廣播,傾聽你的聲音,訴說我的心聲。
乙:在這里讓快樂倍增,讓憂愁無影無蹤。
甲: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紅領巾廣播站開始播音了。我是播音員戚潤,
乙:我是播音員姜一鳴。本次紅領巾廣播的主題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就要到了,今年的清明節是4月4日。你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嗎?
《中學生清明節廣播稿》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甲:你算問對人了,通過查閱資料,我知道了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乙: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甲: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踏青、植樹,清明節還有蕩秋千、插柳、放風箏等一系列活動。
乙: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形式。
甲:同學們,每當五星紅旗迎著朝陽隨風飄揚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五星紅旗為什么這樣鮮紅,旗幟上的五顆星星為什么這樣閃亮?
乙:我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國旗鮮紅,因為染上了先烈的熱血;五星閃亮,因為凝結著英雄的精神。我們知道先烈們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國旗,用寶貴的生命為共和國大廈奠基。
甲:到清明節我們更不能忘記那些為國捐軀的烈士,他們為了保衛我們的祖國,捍衛祖國的尊嚴,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的生命!沒有烈士們的英勇犧牲,怎么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時光?
乙: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我們不會忘記先烈,忘記歷史!我們在和平年代要做什么!我們要做的就是: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我們要發奮學習,振興中華!同學們,利用節假日,跟爸爸媽媽一起上網登錄中國文明網參與"網上祭先烈"活動吧。
甲:春天是一個美好的季節,但同時也是一些疾病高發季節。下面的〈健康你我他〉欄目,就將為大家介紹一些健康小常識。
乙:春季是流行性感冒多發的季節,預防措施非常重要。主要預防措施包括:
(一)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二)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動水洗手,不用污濁的毛巾擦手。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噴嚏后)應立即洗手。
甲:(三)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手帕或紙巾掩住口鼻,避免飛沫污染他人。2017清明節校園廣播稿2017清明節校園廣播稿。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時佩戴口罩,以免傳染他人。
(四)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休息,避免過度疲勞。
乙:(五)每天開窗通風數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六)在流感高發期,盡量不到人多擁擠、空氣污濁的場所;不得已必須去時,最好戴口罩。
甲:(七)通過接種流感疫苗,也可達到預防保護作用。流感疫苗通常(大學生運動會新聞稿)在流感季節到來之前接種,即使在流感期間接種也有效。
乙: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到說再見的時候了。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本次播音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期再見!
中學生清明節廣播稿 [篇3]
廣播稿主持人甲:敬愛的老師們!
廣播稿主持人乙:親愛的同學們!
合:大家中午好!
廣播稿主持人甲:紅領巾廣播又和大家見面了!我是今天的主持人&&
廣播稿主持人乙:我是今天的主持人&&
廣播稿主持人甲:很高興,我們又一次相聚在這美好的時刻。
廣播稿主持人乙:同學們,我們今天的主題是《清明緬懷》
廣播稿主持人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廣播稿主持人乙: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廣播稿主持人甲:是啊,本周五就是清明節了。同學們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嗎?
廣播稿主持人乙: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表征物候的節氣,它在春分后半個月,此時春色已濃,陽光明媚,楊柳垂絲,綠草如茵。由于氣溫漸漸升高,正好是農耕農忙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斷雪,谷雨斷霜的農諺。清明節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
廣播稿主持人甲: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 廣播稿主持人乙: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接下來由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下關于寒食的故事。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廣播稿主持人甲: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 廣播稿主持人乙: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廣播稿主持人甲: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廣播稿主持人乙: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廣播稿主持人甲: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廣播稿主持人乙: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廣播稿主持人甲: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廣播稿主持人乙: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廣播稿主持人甲: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廣播稿主持人乙:如今,每到清明,我們就會想起那些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的無數先烈,我們將永遠記住他們。
廣播稿主持人甲:有誰不愛自己的生命?有誰不愛自己的父母?但是又有什么愛和祖國之愛相提并論?烈士們之所以不惜犧牲生命,正是因為他們深深地懂得生命的價值和祖國之愛是至高無上的。
【中學生清明節廣播稿】相關文章:
清明節廣播稿08-29
中學生廣播稿11-13
中學生廣播稿10-10
關于清明節的廣播稿09-21
中學生安全廣播稿01-04
中學生國慶廣播稿03-25
中學生勵志廣播稿09-29
中學生校園廣播稿09-30
中學生校運會廣播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