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未來教育展望怎么寫
21世紀是世界各國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較量的世紀。經濟的競爭主要體現在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來源于教育。因此,推行教育改革、推行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挑戰。而“未來教育”這一詞也愈來愈為人們所知曉,其發展的趨勢也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問題。
一、傳統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緩
。ㄒ唬┲袊逃F狀使人擔憂
1.傳統的教育文化根深蒂固、頑固不化。中國教育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傳統的極權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教育價值導向。家長,被認為是最可能真心愛自己的孩子的人。然而,當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時,我們有多少家長能從平等的人格角度去面對,從內心深處去安撫孩子,寬慰孩子的差異?很多情況下是感覺自己沒面子,很生氣,接下來就是報怨孩子學習不夠努力,甚至責打孩子。每年新聞報道,父母因學習成績把孩子摧殘之死,以及孩子不堪忍受父母不仁道的層層高壓而弒母現象屢見不鮮。這種看起來是為孩子好,很多情況下其實是在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權威性。
2.學生思想一元化。從小單一的“成績好,一切都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麻痹學生的精神,限制思想自由。使學生僅僅成為知識傳承的載體。
3.人才評價的標準化帶來人才培養機械化。人才選拔和培養上的格式化、僵硬化使得標準化的答案一卷定終身。清華美院著名書畫家陳丹青面對僵化的選才制度,沒辦法選培自己理想的人才,嘆息和等待后,憤而出走。而無視人才的多樣性,個性化的追求,只重結果不管過程,只管形式不重視內容;只管標準不重獨特性的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大行其道。所謂的“素質教育”喊了十幾年,“應試教育”卻愈演愈烈。也因此,社會上“高分低能”的現象屢見不鮮。 這種傳統教育體制使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灌輸被填鴨的從屬地位。其主動性、內動性和積極性難以發揮。不利于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形成。與教育部倡導的素質教育背
道而馳。
。ǘ┳兏飩鹘y教育勢不可擋
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深刻地改變著未來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知識更新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在發達國家迅速發展的知識經濟將成為21世紀主導型的新經濟形態;經濟的全球性發展,加之信息網絡化的發展,更推進了全球化的進程,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正在迅速變化和調整;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對人類的文化傳遞方式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在深刻地影響未來世界。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科學技術高度發展,觸發了對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力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引發了對中國教育改革的深層次探索。教育已成為了最熱門的社會問題。在今后的一個時期內,教育的變革大潮將會席卷傳統教育的各個方面。
二、現代教育
追求和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將是21世紀各國教育改革的主流。20世紀后半葉,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在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歷程上做了種種嘗試和努力,從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制度到教育的硬件設施、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管理乃至教師素質的提高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一番現代化的改造。
(一)教育面向社會、面向未來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發展需求不斷高漲,人口知識水準迅速抬升,我們的教育功能必須隨之必須擴大和加強。教育發展必須樹立大教育觀,建立起相應的大教育體系,主動適應國家宏觀教育政策指導下的市場運作機制和方式,合理調整其社會需求與流向。特別是需要突破傳統,改變灌輸式教學,重視教育與實踐結合和與社會的密切聯系,以適應國際基礎教育發展的新的態勢,揚長避短,講求實效,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技術與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做到主動適應,在與國際基礎教育接軌方面盡快達到發達國家人才培養的素質標準與要求。
(二)全面提高國民創造能力
科技革命和知識經濟把創新提到了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教育在提高民族創新精神、培養創造性人才、創建國家創新體系方面,要發揮獨特的作用。為此,要改變因循守舊的教育觀念,改革單向灌輸知識的教育方式和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體系。要把培養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始終,鼓勵學生追求真理,敢于創新,營造獨立思考、敢于爭辯、求新務實的氛圍,并為學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創造內部和外部條件。
。ㄈ┤嫣嵘逃|量
教育質量的是學校的生命。質量不單單是指書本知識和升學率,更重要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和道德水平以及高尚的情操與思想境界。所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應該充實到一切的生活和活動中去。教育不僅僅由學校承擔,而是由社會、家庭共同承擔,只有使社會家庭學校聯成一體,才有利于“五育”的真正落實,促進教育質量的跨越式發展。
《未來教育展望怎么寫》。
。ㄋ模┮ㄔO一支強大的優秀教師大軍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興教育的關鍵則是教師。教師自身要為人師表,努力加強自己的師德,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專業課和業務水平,做到一專多能。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為培養社會主義革命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的偉大事業當中去。
。ㄎ澹┘訌妼逃耐度,堅持勤儉辦學
全體人民要樹立“科教興國”觀念,要明確一個硬道理:只有強化教育投資,才能從根本上發展科技,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中國跨越式的發展,加強自身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才能在21世紀的科技大潮中擁有主動權。
由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現在除義務教育外,其他各類學校都收費。而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不高,因此要注意實施助學貸款、獎學金、勤工儉學等措施,并加大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加大教育的普及力度。
三、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
。ㄒ唬⿵膰H角度看
1、終身教育觀念化
隨之知識的迅速更新,任何人都必須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充實自己,積累并創造更多的知識。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已經深入到千家萬戶,以遠程教育為依托,社會各類人員都能享受到多層次、多類型的教育服務。因此,終身教育觀念化是信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
2、教育內容立體化
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不再單一,呆板。而是更加系統化、立體化。有利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的積極性。積極發揮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
3、教育手段多樣化
未來的教育手段不再簡單粗糙,隨著經濟的發展,教學手段也將變的日益多樣化?梢酝ㄟ^組織課外活動、觀看視頻、組織游戲等學習各類知識。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受,提高其獲得學科知識的能力。
4、未來教育網絡化
在信息迅猛傳播的今天,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模式,實現了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習者處理和應用數字信息的創新能力。
(二)從中國角度看
1.教育要革故鼎新,博采眾長
和平與發展的世界主題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國家間的教育開放和交流成為時代潮流,由此形成一個大教育時代。21世紀的中國教育要走在世界教育發展的前列,一方面要繼承和保持中華民族教育中的優勢和精華,立足現實依托傳統,實行古今融合,實現民族個性,另一方面,也必須敞開胸懷,吸取不同國家教育的優良之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實行中外互補。
2、進行以加強基礎教育為主導的教育結構優化
決定綜合國力的根本因素是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國民素質的高低又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水平。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成功地建設現代化的重要經驗之一,就是大抓普及教育,重視基礎教育,提高了國民素質。勞動者的素質的提高,為日本在引進、吸收和消化國外先進技術,以及生產、服務過程中的高水平素質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因為基礎教育在構建綜合國力中特有的功能,各國都把它作為調整教育結構的改革的關鍵。
3、根據國情,合理布局,提高效益
我國今后幾十年將經歷經濟起飛階段,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種社會進步的目標要求提高教育普及程度,要保證國家急需的高級專門人才的供給。因此我國要確保義務教育,搞好職業教育,辦好高等教育,使全體人民素質普遍提高,優秀人才不斷成長。但由于我國地域廣大,求學人數眾多,因此不能搞一些麻雀式布局,而應從質量和效益的角度出發,搞區域布局。要把有限的教育投資集中投入到重點發展的院校上,實行財力集中、師資集中、學生集中的模式,最終實現優勢集中。
4、以學會關心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改革
關心自己,包括關心自己的健康。
關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陌生人。
關心社會和國家的社會、經濟和生態利益。
關心人權。
關心其他物種。
關心地球的生活條件。
關心真理、知識和學習。
5、以終身教育為主要形式的社會化、開放式的教育體系
在未來社會中,隨著人們工作時間的減少和閑暇時間的增多,把人們的一生
分為上學、工作、退休的觀念將被淘汰。學校不再是一個為學生的一生準備一切的場所,教育將貫穿于人的一生。
參與全球性科技和經濟的競爭必須發展教育。真正把發展教育落實到科教興國戰略中,把經濟增長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才是我國緊跟世界水平的發展戰略。我國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迫切需要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增加投入,保證教育的普及和發展。逐漸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一整套繼續教育制度和體系。使我國國民的素質不斷提高到適應全球經濟和科技競爭的需要,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
《未來教育展望怎么寫》。
【參考文獻】
鐘啟泉,趙中建《教育學原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年
金一鳴《教育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日本教育的現代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譚建唐,任曉鐸《現代學習方法》 湖南人民出版社
畢家駒 《世紀工程教育展望》
未來教育展望怎么寫 [篇2]
在未來的教育中,學生個體越來越從群體的教育接受者變成教學過程的中心,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學生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授課教師面向全班同學統一進度的灌輸。
在過去幾年中,互聯網技術對歐美發達國家的教育產業開始了全面、深入的浸透,進而對全球教育信息化產生了整體的推動,國內的教育、培訓行業也紛紛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特別是在2017、2017這兩年,無論是國家教育管理機構還是產業投資機構對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和培訓產業的信息化發展都給予了很大關注,并對2017年及未來幾年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策略和布局。為了更好制訂教育信息化和在線教育的具體對策,我們有必要對全球教育在未來五年的發展趨勢做些展望。
全球化教育將覆蓋各個角落
一項國際研究報告預測,到2020年全球將有40%的大學畢業生來自全球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和印度。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學生是在中國、印度或其他某個國家或地區校園的教室中上課,這些學生完全可能是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借助互聯網學習著距離他們萬水千山之外的學校課程,接受那些未曾謀面的老師的指導,與天南海北的同學進行交流,并參加課程考核,獲得相關學科專業的學位。這就意味著任何一個學校的課程都有可能是面向全球學生進行教學,這將是真正的全球化教育。相信無論是任何一個學校還是商業培訓機構都不會無視這個趨勢。未來的教育可能是跨越校園、地區、國家而覆蓋到世界各個有網絡接入的角落,課程學習將是面向全球范圍內的注冊學生提供教學資源與教學過程相融合、有師生和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全面教學服務。
向學習者提供多樣化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學生在校園的教室中聆聽教師的課堂講授,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互動,教室中參加考試。根據網絡輔助教學和在線教育的發展趨勢,五到十年以后,全球可能只有15%的學生還在以這種傳統的方式進行學習,而有85%的學生將是非傳統意義上的學習者,他們可能是具有較大年齡跨度、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全日制和在職學習分段交叉進行、僅為某個興趣或技能學習、期望與不同文化或專業背景的同學進行專題交流研討、接受或不接受教師對課程教學成果的考核和評估等多樣化的學習者。
針對這些多樣化的學習者,教育機構要能夠提供與之相對應的多樣化的學習模式。在未來幾年,一定會有教育機構和教育技術廠商設計出基于從混合式學習到完全在線學習的滿足學生多種學習方法、過程和體驗的學習模式。而當前熱議的翻轉式課堂、可汗學院的微課程以至于MOOC(慕課)等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值得關注的一個方向是協作式學習,協作式學習在美國傳統的K-12(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就有廣泛的應用,主要是激發學生們之間對設定知識點或專題的交流、研討,以加深理解并可能碰撞出新的理解和認識,互聯網技術的
引入,不僅促進了PBL(基于問題的學習)、CBL(基于案例的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教學模式的高效實施,還將協作式學習延伸到了社區學習、社會化學習。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
在未來的教育中,學生個體越來越從群體的教育接受者變成教學過程的中心,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按照學生自己的節奏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課程教師面向全班同學統一進度的灌輸,教學資源、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越來越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作用也由教學主導變動了學生學習的輔助者、服務者而進行因才施教。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學生的學習體驗遠比教師的教學體驗要重要得多,這必將在未來的網絡教學平臺和教學服務運營中體現出來。同時,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將從課程教學過程本身,延伸到課程結業后的就業服務和終身學習需求的滿足。
教育的大數據應用
隨著網絡輔助教學的應用普及,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行為、教學過程和學習成果的大量數據被網絡教學系統記錄下來,通過對教育大數據的綜合分析,有助于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和提高教學質量。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對個體學生的教學督導和管理提供支持,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行為和過程數據分析表明其在學習中出現主觀(如網絡學習頻度下降,學習的及時性和參與度降低等)或客觀(作業出錯率上升等)的問題,教師就可以及時采取必要的教學督導或輔導行動,以避免在學生最后考核不及格時才被發現。例如Blackboard網絡學習的平臺中的“retention center(預警中心)”可以根據教師提前設置的數據分析閾值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向課程教師報警,以便于教師及時采取行動。二是通過對學生個體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資源推送和學習進度推進,甚至為學生提供定制化的學習安排,以便于更有效地進行因才施教。三是對參與課程所有學生的學習行為、過程和學習成果進行數據分析,可以識別出課程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就能根據大數據的分析結果改善教學設計。四是隨著大數據挖掘、數據庫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在未來幾年,教育大數據應用將會給課程教學和教學管理創造更多的價值。
移動學習攜帶社交網絡
移動學習在未來有兩個方面值得引起注意。一方面,移動學習并不是將在線教育的PC應用程序簡單地以瀏覽器的方式在移動設備上展現,而是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習對象,面向智能終端的中小屏幕和學生的碎片時間學習特性進行教學設計,提供傳統互聯網所不具備的移動互聯網創新教學功能。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產業中推動的BYOD(攜帶自己的設備)不僅是學習者攜帶移動終端,也攜帶了個人的學習環境和社交網絡,這也是移動學習的重要構成因素。
【未來教育展望怎么寫】相關文章:
幼師未來展望怎么寫05-30
個人未來展望怎么寫12-31
企業展望未來怎么寫04-13
對未來教育的展望06-03
展望企業未來的祝福語怎么寫12-31
對教育的未來展望論文12-31
寫未來展望怎樣寫12-31
對下學期的展望怎么寫12-31
展望新學期怎么寫08-30
如何寫公司的未來展望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