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改革深化調研報告
調查原因: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全世界所矚目。三十年里,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普遍得到了提高,綜合國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幾年里,成功舉辦了奧運會,神七完成了載人太空之旅,“嫦娥”實現了奔月之夢。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越來越關注“三農”問題,隨著一系列興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出臺,我國農村也迅猛發展。有道言,實踐出真知,為了深入了解農村改革發展現狀,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我對自己所居住的農村進行了一次關于農村改革發展現狀的社會調查。 調查方式:走訪交流記錄;
調查對象: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制式背景的人(主要集中在30-50歲的大叔大嬸,因為他們是完整經歷過改革開放的人,對于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有著切身的體驗,他們是最有資格談論改革開放優劣的人)
調查地點: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落兒嶺鎮落兒嶺村;
調查時間:2017年8月3日至2017年8月10日。
調查結果;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對村里的人們走訪交流,聽他們講述三十年來他們生活的改變,并記錄下他們生活變化的歷程。經過調查分析后,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改革開放是中國最偉大的政策,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在“衣”這方面,村民再也不用過“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苦日子了。如今,一家家服裝店林立在街道兩旁,村民們身著色彩繽紛,舒適大方的衣服,腳踩樣式新穎的各類皮鞋、旅游鞋、休閑鞋,還會佩戴時髦的絲巾,花帽。連穿金戴銀也不是很稀罕了。著裝上的花費可以反映一個家庭的消費水平,由整個村子的狀況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消費水平呈一條穩步上升的曲線。
在“食”這方面,從最初的簡簡單單填飽肚子到現在的食不厭精。村民對食品的最求向健康,綠色,營養,均衡方面發展。超市,百貨商店里的食品應有盡有,水果、蔬菜、海鮮已經擺脫季節的限制,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糕點、牛奶、面包、咖啡也已不是小資家庭的權限了,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了普通人家的桌上。此外,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的花費也越來越高,特別是逢年過節是各個飯店人滿為患。
在“住”的方面,原來大-片大-片的土房被高大的瓦房和樓房所取代,不想以前的房子只有五六十平米,現在住上二三百平米的房子的村民也為數不少。而且,還有很多村民也有能力在縣城里購置了房子。此外,室內的裝修、家具、生活用品也豐富多彩了,不似往日的單調。而且隨著村民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多的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村里建了一個大大的健身場地,里面有健全的健身器材,還可以在夜晚看到很多婦女在這里載歌載舞,好不熱鬧。
在“行”的方面,已經徹底擺脫了“自行車王國”的窘況。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電動車、摩托車、小轎車的數目激增。車輛多了,道路的狹窄也就變成了日益嚴峻的問題。后來,隨著“村村通”項目的執行,村委會領導村民在短短幾年內,就講原來坑坑洼洼、狹窄不堪的泥巴路全部換成了筆直寬闊的水泥大道,架起了村里通往外界的橋梁。這一切,使得村民們出行更加便捷,對外交往更加頻繁,由此引進了大批外資,在落兒嶺建了一個碩大的工業園區,帶動著落兒嶺的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用”的方面,人們現實生活中的“三大件”發生了幾次變化,從最初的“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到“彩電、冰箱、洗衣機”再到“汽車、住房、裝修”,消費從百元到千元到萬元。以前那個有一臺黑白電視機也值得炫耀的年代已經悄然遠逝。
改革開放對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好處,然而,事情總有另一面。在看到改革開放巨大成果的同時,其弊端也不容忽視。尤其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落兒嶺工業園區的建設,使得落兒嶺村的環境狀況答復下降。河水變成了詭異的綠色,籠罩著層層的臭氣;空氣變得渾濁,天空也失去了往日的清澈。
2,村里很多人去了外地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了家里。缺乏父母的愛,孩子們臉上的笑容也少了很多。少了子女的關愛,老人們也變得孤獨。
3,錢包鼓了,總有些人整天無所事事,邀這個邀那個打撲克,搓麻將。雖然賭資都只是幾塊錢,但這種賭博的氣息還是必須加以遏制,防止其擴散彌漫。
調查心得: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我獲益匪淺。一方面,通過前期準備我對調查的農村的政治、文化、經濟的特點有了一定的認識;另一方面在考察的實驗過程中,我通過觀察與交流,掌握了社會調查的基本方法。最后后期形成報告過程中,通過對實踐過程的回顧思考,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得到了深化
《農村改革深化調研報告》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落兒嶺人,我衷心希望落兒嶺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飛的更高更遠。
農村改革深化調研報告 [篇2]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生活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跨越;但是農民收入形式單一,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落后,耕地大量減少,氣候變化影響加劇,自然災害頻發等等原因使得農村改革遇到瓶頸,為了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成果,解決實際問題,我們設計調查問卷,我院選取了40余名學生代表利用暑期時間走進了全國30多個鄉鎮村莊開展了了解農村改革工作情況的社會調研活動,共發放調研表525份,回收520份,回收率高達96%。
一、調研主要問題分析:
1、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由于種種原因,村企關系復雜,導致企業目前對村企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積極性不高。由于受資金投入不足瓶頸制約,直接導致村建設工作進度慢和停頓,有許多民心工程由于資金嚴重缺乏而無法開展。
2、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比較薄弱。一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十分緩慢,村級組織基本沒有村集體經濟收入,造成農村基層運轉困難,公益事業長期投入不足,生產和生活條件難以得到改善;二是多年來形成的沉重鄉村債務壓在頭上,有很多村負有高低不等的外債,鄉村債務不能妥善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將長期受到制約。三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土地灌溉面積不多,大多地塊都要靠天落雨,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依然脆弱。
3、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當前,部分農民的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4、農村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農民增收缺乏保障。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民所享受的社會保障遠遠低于城市居民。目前,農民致貧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長期在外從業,市場經濟的發展及他們價值觀念的變化,使家庭養老功能受到了沖擊。這些農民所面臨的生活、醫療、養老問題主要依靠家庭,缺乏相應的社會保障,必然影響農民增收的穩定性。
二、農村改革發展建議:
1.加強農民自身學習。農民創造財富的能力,最關鍵的內因是農民的自身素質,同樣也離不開外因即良好環境的營造。一方面,要完善農村教育體系,培育新型農民,加速農村人力資本積累。不僅要繼續落實農村義務教育政策,還要加大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使農民掌握實用技術。另一方面,營造良好的農民創業環境,鼓勵農民創業。要重視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基礎上,根據農民的意愿,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2.加大投入,爭取資金支持。要通過招商引資、項目帶動、吸納社會資金等方式加大對農村經濟投入,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一是重點支持發展特色農業。引導農民根據當地自然資源條件和技術條件,促進生產集約化、專業化,形成規模效益和區域性的主導產業優勢,從而帶動村的經濟效益。二是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充分發揮企業資金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落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金。三是積極向上爭取專項資金,用于村主導產業培育、示范項目和整治項目的補助。
3、建立完善的農村保障機制。健全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創造群眾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人文環境,為農民整體增收提供制度保障。同時,這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渠道。
4.擴大農村就業機會。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是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當前必須把保增長與促就業結合起來,實現經濟與就業的共同增長。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服務業對城鎮就業的吸納作用;要以自主創業促就業,大力扶持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要注重投資的導向作用,引導投資向民生領域重點傾斜。要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縮小行業收入差距,保證經濟與就業的和諧發展。
此外,大部分的農民對于黨性文件及國家下達的改革措施不能做到特別的了解,在一知半解中不能掌握自身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應該加強對農民該方面知識的普及教育,幫助他們了解國家的政策并積極參與。顯而易見,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來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農村經濟不斷增長,農業也有了意想不到的進步;而在社會公共事業建設方面更是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幼有所養,老又所靠,全國呈現一片新氣象。但是不可忽視,潛在的問題也越來越可怕:城鄉差距逐漸擴大,貧富懸殊,黨內廉政問題堪憂,中國改革還將繼續。
【農村改革深化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改革調研報告11-24
深化改革加快國有林場發展的調研報告01-10
深化改革自查報告10-03
調研的報告02-07
調研報告02-15
文案調研報告03-22
學校調研報告11-24
保安調研報告11-25
實踐調研報告03-01
離職調研報告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