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教書是教師工作的形式教書是教師活動的外部表現,答民主平等愛生尊師心理相容教學相長,處理課堂上發生沖突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冷處理,唬為形成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奠定基。
中小學教師競聘教育理論復習材料
一、教育學知識復習題l、什么是教育?答: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2、教育活動有哪些特點?答:(l)教育活動的目的性;(2)教育活動的實踐性;(3)教育活動的雙邊性;(4)教育活動的三要素;(5)教育活動的多功能。
3、什么是教育學?答: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4.教師為什么要學習教育學?答:因為:(1)學習教育學是為了擔負起新時期賦予我們的重大歷史使命,這是產生學習必要性認識的前提。(2)為了探索學生的奧秘,掌握教育的科學和藝術。(3)學習教育學具有特殊功能(理解熱愛教師職業、認識教育規律,提高教育效果,進行教育改革,都有重要作用)
5、教育的兩條基本規律是什么?答:一是教育與社會發展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一是教育與教育對象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6.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概而言者,是著眼于開發人的潛能,以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
7.怎樣理解義務教育的含義?答:義務教育是指國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規定,要求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保證的國民基礎教育。
8.怎樣理解教育與學生身心發展的關系?答:教育與學生身心發展的關系是辨證的關系。一方面教育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依賴于教育。另一方教育的作用又受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的制約。
9.怎樣理解教書和育人的關系?
答:(1)教書是教師工作的形式(2)教書是教師活動的外部表現。(3)育人才是教師活動的本質。(4)通過教書,既傳授知識技能,又進行思想教育,還發展學生的各種心理品質。
10.怎樣理解教師勞動的性質?答:教師勞動的性質是復雜而又繁重的培養人的腦力勞動。
11、教師的素質結構和修養包括哪些方面?答:(l)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質及其修養;
(2)文化素質及其修養;(3)教育能力及其修養;(4)小學教師的教學藝術——教育機智。
12.我國社會主義學校師生關系的內容是什么?
答:(l)民主平等;(2)愛生尊師;(3)心理相容;(4)教學相長。
13、我國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是什么?
答:我國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4.什么是課程?答: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及其進程安排,它包括教學科目(簡稱學科)和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組織的課外活動。
15、為什么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起主導作用?.
答:教師能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這是因為第一:教師受黨和國家的委托教育學生,對黨和國家規定的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有比較深刻的理解,能夠把握教學的正確方面;第二:教師在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方面,總是比學生知之在先,知之較深,能夠引導學生認識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第三:教師受過專門的教育訓練,懂得教育科學和教育藝術,能夠采用較好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
16、教學過程一般可分為哪些階段?
答:教學過程一般可分為感知、理解、鞏固、應用四個基本發展階段。
17、教學中怎樣運用啟發性原則?
答:(l)首先,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即承認學生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2)老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3)貫徹啟發性原則,要在弓!導學生理解教材,掌握規律的關鍵環節,讓每個學生都有解疑的機會,都有解疑的思考過程;(4)貫徹啟發性原則,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學會思考,讓學生有解疑的能力。
18、教師上課前為什么要備課?答:備課對于教師具三點重要意義:(l)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2)備課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提高自身文化科學知識水平的過程;(3)備課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積累,總結教學經驗和提高教學能力的過程。
19、上好一堂課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怎樣上好一堂課)
答:(l)教學目標全面、適度、明確、具體可測;(2)教學效果好;(3)教師對教材的講解正確,保證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4)教師對教材的組織,層次清楚,重點突出;(5)教學過程設計得好;
(6)教學方法多樣,有實效;(7)時間分配合理,課堂效率高。
20.教師怎樣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
答。處理課堂上發生沖突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冷處理”。盡量緩和矛盾,把問題暫時放在一邊,推遲到課下再去解決。盡量安定全班學生的情緒,把大家的注意力巧妙地轉移到教學認識活動上來。
21、什么是思想品德教育?
答:思想品德教育又稱德育。它的內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觀點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幾個方面。
22.怎樣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
答:根據國家有關學校德育任務規定的精神,依照德育的內涵來劃分,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總任務,可以劃分以下四個方面:(l)為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政治方面奠定基礎;(2)為形成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奠定基礎;(3)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4)培養學生初步的道德評價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23、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怎樣促使學生知,情、意、行統一發展?答:1、從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來看,各因素之間是有機聯系和活動順序的,一般是從提高認識開始,沿著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的順序發展,但在實際形成過程電也不盡然。2.根據不同的客觀條件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德育過程有時從提高道德認識開始.有時也從培養道德情感開始,有時也從鍛煉意志開始,更有的先從訓練行為開始。
24、課外活動的意義是什么?答:(1)課外活動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目標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2)課外活動對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有特殊重要作用。
25.班主任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答:(l)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教育管理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2)班主任是學校進行教導工作的助手和骨干力量;(3)班主任是班級的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組織者。
26、班主任怎樣組織培養良好班集體?
答:(l)提出集體奮斗目標;(2)選拔和培養班干部;(3)創造班內良好的人際交往的環境;
(4)形成班集體的正確輿論和良好的班風;(5)開展經常性的班級教育活動;(6)組織主題班會。
27.班主任如何協調各方面的教育影響?答:(l)加強與任課教師的團結合作;2)充分發揮班委會組織的作用;3)做好家長工作,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28、學校與家庭聯系的形式?答:(l)學校通過班主任,教師進行家訪;(2)接待家長來校,定期舉行家長會、報告會、座談會;(3)舉辦家長學校,建立家長委員會。
29.學校管理的基本環節有哪些?答:學校管理的基本環節有計劃、實施、檢查、總結。
30、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答:(l)教育觀察法;(2)教育調查法;(3)教育實驗法;(4)教育經驗總結法;(5)個案法。
二、心理學知識復習題1、科學心理學誕生的標志是什么?答: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設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2.什么是心理現象,它可以分為哪兩類?
答:心理現象是一種精神現象,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
心理學通常把心理現象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大類。
3、人腦最基本的活動方式是什么,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又是什么?
答:人腦最基本的活動方式是反射,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是條件反射。
4、請談談你對心理的基本認識。
答: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對此可作如下認識:
(l)心理具有物質基椽—人腦腦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它的活動產生并制約著人的心理活動。(2)心理具有客觀源泉心理是人腦的機能,但人腦并不會自發地產生心理。只有當客觀現實作用于人腦時,人腦才能形成對外界的映象,產生心理。
(3)心理具有主觀能動性這是指人腦對現實的反映受個人態度和經驗的影響從而使反映帶有個人主體的特點。
(4)心理具有發展過程在人的一生中,心理是在不斷發展的,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他們心理發展的趨勢是上升的。
5.研究學生心理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答:主要有觀察法、調查法和實驗法。
6.什么是注意,我們應當怎樣判斷學生是否集中注意?
答: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判斷學生是否集中注意,教師可以從觀察學生的外部表現來考察。因為人在集中注意于某個對象時,常常伴隨有特定的生理變化和外部表現,最顯著的有適應性運動,無關運動的停止和呼吸運動的變化。但要真正了解學生注意的實情,還需審慎,全面地根據學生的一貫表現進行綜合分析。
7.我們應當怎樣運用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
參考答案:(1)正確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①凡需要學生注意的對象和操作的活動,盡量賦予它們無意注意的特性。②盡量減少與教學無關的對象或活動的刺激作用。(2)正確利用有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①提高學生活動的目的性。②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③訓練學生良好的注意習慣。(3)運用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轉換的規律,讓學生在有目的學習活動中,快樂地學習。
8.有些教師在教形近字的時候,相同的部分用白色粉筆寫,而對于不同部分用紅色粉筆寫,這樣做有什么好處,符合什么規律?答:這樣做的好處是加大形近字的區別,使學生易于掌握形近字。這樣做符合兩個規律:①符合知覺選擇性規律:知覺對象與知覺背景差別越大,對象越容易被人知覺。②符合感覺的對比規律:紅白形成鮮明對比,使學生容易區別形近率。
9.錯覺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不正確的歪曲的知覺,因此在我們的生活和教學實踐中一定要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這種說法對嗎?答:這種說法不對。
錯覺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不正確的歪曲的知覺,但在我們的生活和教學實踐中有時有著消極意義,而有時也有著積極意義。當錯覺存在消極意義的時候,我們需要加以避免,當錯覺存在積極意義的時候,又可以被我們加以利用。同時,有些錯覺是很難避免的。因此說,一定要避免錯覺現象的發生,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10.什么是觀察,發展觀察力有何意義?
答、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過程,是人從以現實中獲得感性認識的主動積極的活動形式。
發展觀察力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觀察力是科學研究,創造發明的基礎;2)觀察力是教師必備的心理品質;3)觀察力是學生智力發展的重要條件。
11、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答題要點:(l)要使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2)要使學生具有相應的知識準備;(3)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培養觀察的技能:①加強觀察方向的引導;②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③觀察時要細致耐心,學會運用比較;④要重視觀察結果的處理和運用。
12.什么是記憶,它是一瞬間的活動嗎?答:記憶是人腦對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
記憶不是一瞬間的活動,它是一個從記到憶的過程,包括三個基本環節:識記、保持、回憶。
13、記憶可以分為哪些種類?答:有兩種分類標準:
(l)根據記憶的內容不同可把記憶分為四種:形象記憶,情緒記憶,運動記憶,語詞一邏輯記憶。
(2)根據記憶保持的時間長短不同可把記憶分為三種:瞬時記憶,短時間記憶,長時記憶。
14.什么是遺忘;它有什么規律,此規律給我們以什么啟示?
答:遺忘是指對識記過的東西不能回憶或者是錯誤的回憶。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后慢”。
遺忘規律給我們的啟示是學過的東西要及時復習鞏固。
15、有人說:“學生年齡越小,越善于機械識記”,這句話對嗎?答:此話不對。
年齡較小的學生在進行識記時主要依靠的是機械識記,其原因是他們年齡小,知識經驗比較貧乏,對很多東西不能真正理解。實際上不管是機械識記,還是意義識記,都是隨著兒童年齡增長其效果越好。
16、教學生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師告訴學生如何區別‘買賣”兩個字時說:“多了就賣,少了就買”。學生很快記住了這兩個字。還有的學生把干燥寫成干躁,把急躁寫成急燥,老師就教學生記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從此以后,學生對這兩個字再也不混淆了。這些教法有何心理學依據?
答:這些教法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發和借鑒作用。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凡有意義的材料,必須讓兒童學會積極開動腦筋,找出材料之間的聯系;對于無意義的材料,應盡量賦予其人為的意義,以保證記憶效果。簡言之,老師應教學生進行意義識記。
17、應如何合理地組織復習?
答題要點:(1)復習要及時;(2)復習的方式要多樣化;(3)復習份量要適當,既要避免過度疲勞,又要適度提倡“過度學習”(4)復習時要對學過的知識進一步加工,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形成知識網絡。
18.什么是想象,想象有什么作用?
答;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想象的作用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1)想象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2)教師的教學活動離不開想象;(3)學生的學習活動離不開想象。
19.什么是思維,從個體發展來看思維可分為哪幾種?答;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進行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以個體發展來看思維可分為三種: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
20、學生解題的過程,主要包括哪些環節?
答:主要包括四個環節:(1)審題;(2)題日歸類;(3)重現有關知識:(4)找出問題的答案。
21、什么叫情感,它是以什么為中介的?
答: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觀點而產生的體驗。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作中介的。
22.什么是意志,它有哪些特征?
答:意志是人在行動中自覺地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人的意志有三個特征:(1)明確的目的性;(2)以隨意動作為基礎;(3)與克服困難相聯系。
23、請談談意志與認識,情感的關系。答:(l)意志與認識的關系人的意志行動總是建立在對客觀現實的認識基礎之上的。同時認識過程也離不開意志的作用,積極的意志品質會促進一個人認識能力的發展,而消極的意志品質則會阻礙一個人認識能力的發展。
(2)意志與情感的關系一方面,情感既可以成為意志行動的動力,也可以成為意志行動的阻力。另一方面意志也使人的情感服從于人的理智的認識。
24、如何培養學生的意志?
答題要點:(1)開展理想教育,提高學生行動的自覺性;(2)加強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自制能力;
(3)教育學生正確地對待挫折;(4)在困難環境中鍛煉學生的意志。
25、品德,主要由哪些心理成分構成?
答:品德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心理成分構成,簡稱知、情、意、行。
26、如何理解和運用懲罰?
答題要點:(l)應堅決反對體罰和變相體罰;(2)懲罰應少用慎用;(3)在一定條件下可適當運用懲罰,但應注意以下問題:①懲罰要顧及兒童的自尊心,尊重他們的人格;②懲罰要公正治理;
③懲罰要結合說理教育。
27、什么是人際關系,影響人際關系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人際關系就是人們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關系。
影響人際關系的心理因素有:空間距離、交往頻率、儀表風度、心理品質、特點相似、特點互補等。
28.班級人際關系有哪些特點?
答:(1)教師的主導性:在班級人際關系中,教師具有主導調節的作用;
(2)學生的全員性:每個學生都在班級中占有一定地位和起著一定的作用;(3)班級人際關系的發展性:對于每一個具體的學生來說,班級人際關系的側重面,會隨著他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程度而有所變化。
29.學生在班集體中的地位有哪幾種情況?
答:有三種情況:受歡迎學生。不受歡迎學生,中間型學生,而以中間型學生為主。
30.什么是個性,它有哪些特性?
答:個性是指個體在物質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系統。
個性是個性的普遍性與個別性的統一,其中普遍性包括穩定性,整體性和社會性。
31、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需要分為哪幾個層次;
答;分為五層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種需要是逐級實現的。
32、什么是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
答;直接興趣是由事物或活動本身引起的興趣。間接興趣是由活動的目的和結果的意義引起的興趣。
33、什么叫興趣遷移,引導學生產生興趣遷移需哪些條件?
答:興趣遷移指將已有的興趣延伸到相關的事物上,對它也發生興趣。興趣遷移的條件有:一、要善于發現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或活動是什么。二、要善于尋找新的事物或活動與原有的興趣之間的相通點。三、要在實際活動中循循善誘,促使學生產生新的認識需要,并指導他們克服困難。
34.你認為是自我評價過高的學生,還是自我評價過低的學生對其今后的發展成長更為不利,為什么?答:學生長期地自我評價過低對其今后的發展和成長更為不利。因為這會降低學生的自尊生和自信心,阻礙其個性的形成。
35、請談談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系。
答題要點:(1)能力是掌握知識、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2)能力的高低影響著掌握知識技能的難度、速度和程度,并影響對知識、技能的運用。(3)知識技能的掌握也會對能力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36、學生能力發展水平的分布情況怎樣?理解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分布的情況,對我們有何意義?
答:學生能力發展水平的分布情況符合統計學上所謂的正態分布,即中等水平的人數居多,處在極高或極低兩個極端水平上的人數較少。理解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分布的情況對我們主要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提醒我們要注意
把教育的著眼點放在屬于中間能力水平的大多數人上,適應于他們的特點并施加教育影響。二是要有效地分辨出能力的高。中、低分布,因材施教。
37.學生能力的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答:表現在三個方面:能力類型的差異,能力發展水平的差異,能力發展早晚的差異。
38.怎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
答題要點:()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參照群體。(2)注意學生中非正式群體的影響。(3)創設良好的群體氣氛。
(4)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教育。
39、如何根據學生氣質類型進行教育?
答:(1)要巧妙地利用不同氣質類型學生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2)要善于理解不同氣質類型學生的不足之處。(3)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極端氣質類型學生的病態傾向發展。
40、簡述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
答:(1)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兒童心理的發展是連續的不間斷的,當心理的發展由量受到質變時便表現出階段性。
(2)發展的定向性兒童心理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其發展的階段不可跳躍,不可逆轉。
(3)發展的不平衡性兒童心理的發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心理過程其發展速度也不同。
(4)發展的個體差異性每一個兒童心理發展的速度,發展的優勢領域和發展的最終水平上,都表現出自身的特點,成為個體間的差異。
1.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C)A發展B全面協調可持續C以人為本D統籌兼顧
2.個體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是(B)A遺傳B學校教育C環境D家庭教育
3.心里斷乳期是指(C)A幼兒期B兒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
4.“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是指(B)A定勢B遷移C應用D技能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教師考核的機構主體是(B)
A教師所在地的政府機關B教師所工作和服務的學校C教師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門D教師所在地的教育督導機構
6.教師在教學中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來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成為(A)A變式B反例C正例D比較
7.持久性心境低落為(B)A焦慮癥B抑郁癥C強迫癥D恐怖癥
8.教師的根本任務(A)A教書育人B教學C班級管理D道德教育
9.“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明教育具有(C)A創造性B廣延性C長期性D示范性
10.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跟草去”強調教師的(C)A合作精神B友愛精神C奉獻精神D自律精神
11.孔子代表作(A)A《論語》B《學記》C《理想國》D《大學》
12.個人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某種欠缺而為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是(B)
A學習動機B學習需要C學習興趣D學習期待
13.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是(C)A談話法B演示法C講授法D討論法
14.在學業成功與失敗歸因中,內在的、可控的、不穩定的因素是(A)
A努力程度B能力高低C運氣好壞D任務難易
15.個體成功地完成某一項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是(D)A氣質B性格C興趣D能力
16.新課改提出初中課程的設置是(C)
A綜合課程為主B分科課程為主C綜合和分科課程相結合D綜合實踐活動為主
17.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是(D)A個別教育B建立學生檔案C了解和研究學生D組織培養班集體
18.中學階段影響學生人格的主要因素是(A)A教師B家長C自我D同伴
19.一個人遇事舉棋不定,猶豫不決是意志缺乏(C)A自覺性B自制性C果斷性D堅持性
20.學校人際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是(A)A師生關系B上下級C同事關系D同學關系
二、判斷題1.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升學率是衡量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唯一標準。(×)
3.男女智力總體水平大致相等,但智力結構有差異。(√)
4.負強化和懲罰在本質上是相同的。(×)5上課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
6.依法執教是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必然要求。(√)7.“勤能補拙”充分說明力因素對非智力因素的影響。(×)
8.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第一個教育法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9.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總是一致的。(×)
10.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11.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來影響受教育者的德育方法是榜樣示范法。(√)
12.新課程倡導研究性學習,所以應拋棄傳統的接受性學習。(×)
13.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專業人員。(√)14.練習是形成各種操作技能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
15.學習室由反復經驗引起的,它所引起的行為及行為潛能的變化是暫時的。(×)
16.高創造者必須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有爭議17.建立學生成長檔案是一種發展性評價方法。(√)
18.某中學開設了線條畫、垂釣技術等課程供學生自愿選擇,這是地方課程。(×)
19.農村留守兒童出現問題應歸咎于家庭,與學校無關。(×)
20.判斷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應兼顧內部協調與對外良好適應兩方面。(√)
中小學教師競聘教育理論教育法規復習材料
中小學教師競聘教育理論教育法規復習材料
目錄
一、《教育學知識》復習題(l)
二、《心理學知識》復習題(4)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復習題(10)
四、《義務教育法》復習題(14)
五、《教師法》復習題(17)
一、教育學知識復習題
l、什么是教育?答: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2、教育活動有哪些特點?答:(l)教育活動的目的性;(2)教育活動的實踐性;(3)教育活動的雙邊性;(4)教育活動的三要素;(5)教育活動的多功能。
3、什么是教育學?答: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4.教師為什么要學習教育學?答:因為:(1)學習教育學是為了擔負起新時期賦予我們的重大歷史使命,這是產生學習必要性認識的前提。(2)為了探索學生的奧秘,掌握教育的科學和藝術。(3)學習教育學具有特殊功能(理解熱愛教師職業、認識教育規律,提高教育效果,進行教育改革,都有重要作用)
5、教育的兩條基本規律是什么?答:一是教育與社會發展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一是教育與教育對象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6.素質教育:概而言者,是著眼于開發人的潛能,以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
7.怎樣理解義務教育的含義?答:義務教育是指國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規定,要求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保證的國民基礎教育。
8.怎樣理解教育與學生身心發展的關系?答:教育與學生身心發展的關系是辨證的關系。一方面教育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依賴于教育。另一方教育的作用又受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的制約。
9.怎樣理解教書和育人的關系?答:(1)教書是教師工作的形式(2)教書是教師活動的外部表現。(3)育人才是教師活動的本質。(4)通過教書,既傳授知識技能,又進行思想教育,還發展學生的各種心理品質。
10.怎樣理解教師勞動的性質?答:教師勞動的性質是復雜而又繁重的培養人的腦力勞動。
11、教師的素質結構和修養包括哪些方面?答:(l)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質及其修養;(2)文化素質及其修養;(3)教育能力及其修養;(4)小學教師的教學藝術——教育機智。
12.我國社會主義學校師生關系的內容是什么?答:(l)民主平等;(2)愛生尊師;(3)心理相容;(4)教學相長。
13、我國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是什么?答:我國社會主義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4.什么是課程?答: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的總和及其進程安排,它包括教學科目(簡稱學科)和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組織的課外活動。
15、為什么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起主導作用?.答:教師能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這是因為第一:教師受黨和國家的委托教育學生,對黨和國家規定的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有比較深刻的理解,能夠把握教學的正確方面;第二:教師在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方面,總是比學生知之在先,知之較深,能夠引導學生認識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第三:教師受過專門的教育訓練,懂得教育科學和教育藝術,能夠采用較好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
16、教學過程一般可分為哪些階段?答:教學過程一般可分為感知、理解、鞏固、應用四個基本發展階段。
17、教學中怎樣運用啟發性原則?答:(l)首先,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即承認學生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2)老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3)貫徹啟發性原則,要在弓!導學生理解教材,掌握規律的關鍵環節,讓每個學生都有解疑的機會,都有解疑的思考過程;(4)貫徹啟發性原則,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學會思考,讓學生有解疑的能力。
18、教師上課前為什么要備課?答:備課對于教師具三點重要意義:(l)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2)備課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提高自身文化科學知識水平的過程;(3)備課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積累,總結教學經驗和提高教學能力的過程。
19、上好一堂課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怎樣上好一堂課)答:(l)教學目標全面、適度、明確、具體可測;(2)教學效果好;(3)教師對教材的講解正確,保證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4)教師對教材的組織,層次清楚,重點突出;(5)教學過程設計得好;(6)教學方法多樣,有實效;(7)時間分配合理,課堂效率高。
20.教師怎樣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答。處理課堂上發生沖突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冷處理”。盡量緩和矛盾,把問題暫時放在一邊,推遲到課下再去解決。盡量安定全班學生的情緒,把大家的注意力巧妙地轉移到教學認識活
動上來。
21、什么是思想品德教育?答:思想品德教育又稱德育。它的內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觀點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幾個方面。
22.怎樣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答:根據國家有關學校德育任務規定的精神,依照德育的內涵來劃分,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總任務,可以劃分以下四個方面:(l)為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政治方面奠定基礎;(2)為形成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奠定基礎;(3)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4)培養學生初步的道德評價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23、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怎樣促使學生知,情、意、行統一發展?答:1、從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來看,各因素之間是有機聯系和活動順序的,一般是從提高認識開始,沿著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的順序發展,但在實際形成過程電也不盡然。2.根據不同的客觀條件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德育過程有時從提高道德認識開始.有時也從培養道德情感開始,有時也從鍛煉意志開始,更有的先從訓練行為開始。
24、課外活動的意義是什么?答:(1)課外活動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目標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2)課外活動對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有特殊重要作用。
25.班主任工作的意義是什么?答:(l)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教育管理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2)班主任是學校進行教導工作的助手和骨干力量;(3)班主任是班級的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組織者。
26、班主任怎樣組織培養良好班集體?答:(l)提出集體奮斗目標;(2)選拔和培養班干部;(3)創造班內良好的人際交往的環境;(4)形成班集體的正確輿論和良好的班風;(5)開展經常性的班級教育活動;(6)組織主題班會。
27.班主任如何協調各方面的教育影響?答:(l)加強與任課教師的團結合作;(2)充分發揮班委會組織的作用;
(3)做好家長工作,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28、學校與家庭聯系的形式?答:(l)學校通過班主任,教師進行家訪;(2)接待家長來校,定期舉行家長會、報告會、座談會;(3)舉辦家長學校,建立家長委員會。
29.學校管理的基本環節有哪些?答:學校管理的基本環節有計劃、實施、檢查、總結。
30、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答:(l)教育觀察法;(2)教育調查法;(3)教育實驗法;(4)教育經驗總結法;
(5)個案法。
二、心理學知識復習題
1、科學心理學誕生的標志是什么?答: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設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2.什么是心理現象,它可以分為哪兩類?答:心理現象是一種精神現象,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心理學通常把心理現象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大類。
3、人腦最基本的活動方式是什么,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又是什么?答:人腦最基本的活動方式是反射,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是條件反射。
4、請談談你對心理的基本認識。答: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對此可作如下認識:(l)心理具有物質基椽—人腦。腦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它的活動產生并制約著人的心理活動。(2)心理具有客觀源泉
心理是人腦的機能,但人腦并不會自發地產生心理。只有當客觀現實作用于人腦時,人腦才能形成對外界的映象,產生心理。(3)心理具有主觀能動性這是指人腦對現實的反映受個人態度和經驗的影響從而使反映帶有個人主體的特點(4)心理具有發展過程在人的一生中,心理是在不斷發展的,對于中小學生來說他們心理發展的趨勢是上升的。
5.研究學生心理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答:主要有觀察法、調查法和實驗法。
6.什么是注意,我們應當怎樣判斷學生是否集中注意?答: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判斷學生是否集中注意,教師可以從觀察學生的外部表現來考察。因為人在集中注意于某個對象時,常常伴隨有特定的生理變化和外部表現,最顯著的有適應性運動,無關運動的停止和呼吸運動的變化。但要真正了解學生注意的實情,還需審慎,全面地根據學生的一貫表現進行綜合分析。
7.我們應當怎樣運用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參考答案:(1)正確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①凡需要學生注意的對象和操作的活動,盡量賦予它們無意注意的特性。②盡量減少與教學無關的對象或活動的刺激作用。(2)正確利用有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①提高學生活動的目的性。②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③訓練學生良好的注意習慣。
(3)運用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轉換的規律,讓學生在有目的學習活動中,快樂地學習。
8.有些教師在教形近字的時候,相同的部分用白色粉筆寫,而對于不同部分用紅色粉筆寫,這樣做有什么好處,符合什么規律?
答:這樣做的好處是加大形近字的區別,使學生易于掌握形近字。這樣做符合兩個規律:①符合知覺選擇性規律:
知覺對象與知覺背景差別越大,對象越容易被人知覺。②符合感覺的對比規律:紅白形成鮮明對比,使學生容易區別形近率。9.錯覺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不正確的歪曲的知覺,因此在我們的生活和教學實踐中一定要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這種說法對嗎?答:這種說法不對。錯覺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不正確的歪曲的知覺,但在我們的生活和教學實踐中有時有著消極意義,而有時也有著積極意義。當錯覺存在消極意義的時候,我們需要加以避免,當錯覺存在積極意義的時候,又可以被我們加以利用。同時,有些錯覺是很難避免的。因此說,一定要避免錯覺現象的發生,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10.什么是觀察,發展觀察力有何意義?答、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過程,是人從以現實中獲得感性認識的主動積極的活動形式。發展觀察力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觀察力是科學研究,創造發明的基礎(2)觀察力是教師必備的心理品質;(3)觀察力是學生智力發展的重要條件。
11、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答題要點:(l)要使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2)要使學生具有相應的知識準備;
(3)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培養觀察的技能:
①加強觀察方向的引導;②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③觀察時要細致耐心,學會運用比較;④要重視觀察結果的處理和運用。
12.什么是記憶,它是一瞬間的活動嗎?答:記憶是人腦對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記憶不是一瞬間的活動,它是一個從記到憶的過程,包括三個基本環節:識記、保持、回憶。
13、記憶可以分為哪些種類?答:有兩種分類標準:(l)根據記憶的內容不同可把記憶分為四種:形象記憶,情緒記憶,運動記憶,語詞一邏輯記憶。(2)根據記憶保持的時間長短不同可把記憶分為三種:瞬時記憶,短時間記憶,長時記憶。
14.什么是遺忘;它有什么規律,此規律給我們以什么啟示?答:遺忘是指對識記過的東西不能回憶或者是錯誤的回憶。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后慢”。遺忘規律給我們的啟示是學過的東西要及時復習鞏固。
15、有人說:“學生年齡越小,越善于機械識記”,這句話對嗎?答:此話不對。年齡較小的學生在進行識記時主要依靠的是機械識記,其原因是他們年齡小,知識經驗比較貧乏,對很多東西不能真正理解。實際上不管是機械識記,還是意義識記,都是隨著兒童年齡增長其效果越好。
16、教學生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師告訴學生如何區別‘買賣”兩個字時說:“多了就賣,少了就買”。學生很快記住了這兩個字。還有的學生把干燥寫成干躁,把急躁寫成急燥,老師就教學生記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從此以后,學生對這兩個字再也不混淆了。這些教法有何心理學依據?
答:這些教法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發和借鑒作用。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凡有意義的材料,必須讓兒童學會積極開動腦筋,找出材料之間的聯系;對于無意義的材料,應盡量賦予其人為的意義,以保證記憶效果。簡言之,老師應教學生進行意義識記。
17、應如何合理地組織復習?答題要點:(1)復習要及時;(2)復習的方式要多樣化(3)復習份量要適當,既要避免過度疲勞,又要適度提倡“過度學習”(4)復習時要對學過的知識進一步加工,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形成知識網絡。
18.什么是想象,想象有什么作用?
答;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想象的作用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1)想象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2)教師的教學活動離不開想象;(3)學生的學習活動離不開想象。
19.什么是思維,從個體發展來看思維可分為哪幾種?答;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進行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以個體發展來看思維可分為三種: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
20、學生解題的過程,主要包括哪些環節?
答:主要包括四個環節:(1)審題;(2)題日歸類;(3)重現有關知識:(4)找出問題的答案。
21、什么叫情感,它是以什么為中介的?答: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觀點而產生的體驗。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作中介的。
22.什么是意志,它有哪些特征?
答:意志是人在行動中自覺地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人的意志有三個特征:(1)明確的目的性;(2)以隨意動作為基礎;(3)與克服困難相聯系。
23、請談談意志與認識,情感的關系。
答:(l)意志與認識的關系。人的意志行動總是建立在對客觀現實的認識基礎之上的。同時認識過程也離不開意志的作用,積極的意志品質會促進一個人認識能力的發展,而消極的意志品質則會阻礙一個人認識能力的發展。(2)意志與情感的關系。一方面,情感既可以成為意志行動的動力,也可以成為意志行動的阻力。另一方面意志也使人的情感服從于人的理智的認識。
24、如何培養學生的意志?
答題要點:(1)開展理想教育,提高學生行動的自覺性;(2)加強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自制能力;(3)教育學生正確地對待挫折;(4)在困難環境中鍛煉學生的意志。
25、品德,主要由哪些心理成分構成?
答:品德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心理成分構成,簡稱知、情、意、行。
26、如何理解和運用懲罰?
答題要點:(l)應堅決反對體罰和變相體罰;(2)懲罰應少用慎用;(3)在一定條件下可適當運用懲罰,但應注意以下問題:①懲罰要顧及兒童的自尊心,尊重他們的人格;②懲罰要公正治理;③懲罰要結合說理教育。
27、什么是人際關系,影響人際關系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人際關系就是人們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關系。
影響人際關系的心理因素有:空間距離、交往頻率、儀表風度、心理品質、特點相似、特點互補等。
28.班級人際關系有哪些特點?
答:(1)教師的主導性:在班級人際關系中,教師具有主導調節的作用;
(2)學生的全員性:每個學生都在班級中占有一定地位和起著一定的作用;
(3)班級人際關系的發展性:對于每一個具體的學生來說,班級人際關系的側重面,會隨著他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程度而有所變化。
29.學生在班集體中的地位有哪幾種情況?
答:有三種情況:受歡迎學生。不受歡迎學生,中間型學生,而以中間型學生為主。
30.什么是個性,它有哪些特性?
答:個性是指個體在物質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系
統。
個性是個性的普遍性與個別性的統一,其中普遍性包括穩定性,整體性和社會性。
31、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需要分為哪幾個層次;
答;分為五層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種需要是逐級實現的。
32、什么是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
答;直接興趣是由事物或活動本身引起的興趣。間接興趣是由活動的目的和結果的意義引起的興趣。
33、什么叫興趣遷移,引導學生產生興趣遷移需哪些條件?
答:興趣遷移指將已有的興趣延伸到相關的事物上,對它也發生興趣。興趣遷移的條件有:一、要善于發現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或活動是什么。二、要善于尋找新的事物或活動與原有的興趣之間的相通點。三、要在實際活動中循循善誘,促使學生產生新的認識需要,并指導他們克服困難。
34.你認為是自我評價過高的學生,還是自我評價過低的學生對其今后的發展成長更為不利,為什么?
答:學生長期地自我評價過低對其今后的發展和成長更為不利。因為這會降低學生的自尊生和自信心,阻礙其個性的形成。
35、請談談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系。
答題要點:(1)能力是掌握知識、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
(2)能力的高低影響著掌握知識技能的難度、速度和程度,并影響對知識、技能的運用。
(3)知識技能的掌握也會對能力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36、學生能力發展水平的分布情況怎樣?理解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分布的情況,對我們有何意義?
答:學生能力發展水平的分布情況符合統計學上所謂的正態分布,即中等水平的人數居多,處在極高或極低兩個極端水平上的人數較少。
理解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分布的情況對我們主要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提醒我們要注意
把教育的著眼點放在屬于中間能力水平的大多數人上,適應于他們的特點并施加教育影
響。二是要有效地分辨出能力的高。中、低分布,因材施教。
37.學生能力的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表現在三個方面:能力類型的差異,能力發展水平的差異,能力發展早晚的差異。
38.怎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
答題要點:()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參照群體。(2)注意學生中非正式群體的影響。(3)創設良好的群體氣氛。(4)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教育。
39、如何根據學生氣質類型進行教育?
答:(1)要巧妙地利用不同氣質類型學生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2)要善于理解不同氣質類型學生的不足之處。(3)
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極端氣質類型學生的病態傾向發展。
40、簡述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
答:(1)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兒童心理的發展是連續的不間斷的,當心理的發展由量受到質變時便表現出階段性。(2)發展的定向性。兒童心理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其發展的階段不可跳躍,不可逆轉。(3)發展的不平衡性
兒童心理的發展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心理過程其發展速度也不同。
(4)發展的個體差異性
每一個兒童心理發展的速度,發展的優勢領域和發展的最終水平上,都表現出自身的特點,成為個體間的差異。
【應屆畢業生面試自我介紹匯編15篇】相關文章:
應屆畢業生面試自我介紹范文匯編6篇01-04
應屆畢業生面試自我介紹集錦15篇01-06
本科應屆畢業生面試自我介紹6篇02-14
應屆畢業生面試自我介紹范文九篇12-11
應屆畢業生面試自我介紹范文合集7篇12-12
應屆畢業生面試時的自我介紹范文09-03
關于應屆畢業生面試自我介紹模板合集6篇01-09
應屆畢業生面試自我介紹范文匯總八篇01-15
應屆畢業生面試自我介紹范文集合六篇01-11
關于應屆畢業生面試自我介紹范文合集6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