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復工發言稿
返回利比亞的中國企業大多處于“損失核定”階段。但利比亞過渡政府急迫期望中國公司復工,一來可以安置居民,二來可以為大選做準備,以此作為政績項目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才揚發自的黎波里3月9日,當兩萬名班加西民眾涌上街頭抗-議利比亞東部“自治”時,這一天對常偉才來講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工作日。這位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利比亞分公司的負責人之一,在班加西的公司廠房里和同事們忙碌著繼續檢測去年戰亂時遺留在當地的機械設備。
這七八百臺設備如今堆放在院落里,抬眼環看周圍廠房,有時能看到屋角處還有清晰的彈孔。“相對于其他中資企業,我們的損失并不大。”常偉才表示,由于廠房距離班加西的公路有一定距離,因此并未受到戰火的太大影響。“只是去年3月戰亂之初,有很多當地人跑到工地里搶劫。”
整體上看,根據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日前接受采訪時給出的數字,中資企業在利比亞約有一百幾十億美元的工程項目。這些項目在利比亞內戰中損失嚴重。中方正與利比亞政府交涉,希望利政府按照國際慣例和法律,正確處理和賠償中方項目。
中資企業索賠面臨三種結果
去年12月就返回到利比亞的常偉才坦言,損失核定會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包括對每臺設備分別進行檢測評估”,而從現在算起,核定工作還需進行數月。
今年2月初,中國商務部的工作組曾抵達利比亞進行工作訪問,當時,工作組就中國企業參與利比亞重建和妥善解決項目遺留問題與利方交換了意見和看法。利過渡政府住房和公共設施部副部長阿里強調,將尊重戰前與各國企業簽訂的合同,成立專門委員會,處理解決原有項目的遺留問題。
目前,利比亞的國家索賠委員會負責所有外國公司和本國公民在利比亞戰爭中損失的賠償。現有的中資企業把最終賠償磋商的結果好壞分為三種:一是等待我國政府從大局上統一協調,以政治姿態與利方改善關系、最后成功解決賠償和欠款、保函等問題,中國公司自主選擇復工與否;二是對利比亞市場進行判斷后謹慎復工,而利方在簽證、海關、賠償等方面給予全力幫助,雖最終可能會因為賠償問題牽扯時間長,但中國公司仍可以獲取部分利潤;三是中國公司堅持不返回利比亞,由政府協調失敗,利比亞變現保函款,中國公司蒙受損失。
其中,中利雙方關于戰爭索賠爭議一直主要集中在銀行保函上。銀行保函相當于一個銀行擔保,當合同雙方簽署協議時候,甲方(業主)支付給乙方(工程方)款項,乙方同時交給甲方同等數額的銀行保函,以保證雙方可以互相制約,并互相信任地開展項目。銀行保函額度隨著乙方完成工程的增多而遞減,包括在施工中標后交一個履約保函(2%總額項目資金),在收到預付款后交出一個大約為20%項目金額的付款保函。一般在一年有效期后,保函應該順應延期,但如果利方業主要求中方公司復工時,中方不復工就有可能保函被對方變現。
隨著利比亞局勢的不斷演變,保函保全所面臨的形勢日趨嚴峻。對中方企業來講,這可能是個困難的選擇:不延期保函可能遭遇利方索兌,而延期則使得風險更加難以控制,同時也將產生巨額的保函手續費,使企業的損失繼續擴大。而一旦銀行保函被索兌,企業在利比亞也將失去與利方業主談判的重要籌碼。
“不過現在來看,利方業主的態度都比較好。只要在約見談判時不多次無故爽約,基本不會面臨被索兌保函的情況。”一位中資企業負責人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但北京建工集團負責人稱,情況并不樂觀。因承建利比亞一萬套住房項目,該集團自中國進出口銀行北京分行開立了三份預付款保函和一份履約保函,總金額折合人民幣約11.75億元人民幣。進出口銀行已多次收到利比亞撒哈拉銀行發來的.不延期即索賠的電文,鑒于當前利比亞的局勢,經與進出口銀行商議,北京建工從未對撒哈拉銀行發來的電文進行過任何回復,一旦利比亞保函被索,企業資金鏈將斷裂,后果將不堪設想。
利過渡政府偏重選擇“政績工程”
與漫長的賠償磋商時間相比,利比亞民眾更希望中國企業能早日復工。
據了解,在利比亞基建市場上,主要是中國企業和土耳其的企業在建項目。而從聲譽和口碑來看,中國企業普遍受到利比亞民眾的歡迎。
戰亂后,利比亞城市蘇爾特、米蘇拉塔、艾季達比耶等城市被嚴重損壞,很多居民曾一度逃往國外避難,還有大量居民遷徙到班加西、的黎波里等大城市居祝目前,利比亞大城市人口激增,住房需求大幅增加,堵車現象嚴重;利比亞過渡政府為解決大城市內居民住房問題,也急迫期望中國公司復工,一來可以安置居民,二來可以為大選做準備,以此作為政績項目。
但是由于中國各公司項目狀況不同,對重返利比亞的目的和意愿表現出了不同的傾向。有些公司的項目恢復起來自感無望,就想通過索賠爭取些利益;有些公司的項目前期經營上出現了一些問題,希望借機退出;有些公司考慮的不僅僅是索賠戰爭造成的損失,還更關注今后在利比亞的發展。有知情人士表示,如何協調好所有在利中資公司的立場,統一對外,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各公司意愿不一致也與過渡政府在復工項目上的選擇與偏重有關。利比亞現缺少外匯資金,過渡政府在對大選有利于政績的項目、某些他們期望盡快復工的項目上,提供中國公司優惠條件;在某些并不希望復工的項目上,利方反應冷淡,這便挫傷了中資企業的積極性。
如今中資企業中,華為、中興公司早已恢復了在利工作。中興公司2月6日與利比亞最大電信運營商Libyana簽署價值約合人民幣上千萬元的合同;兩天后,華為公司也與Libyana簽署了約合人民幣數千萬元的合同。華為公司現在利比亞有10名中國員工,本地員工有約50名。這兩家公司都爭取在6月底前逐步把利比亞城市的2G與3G網絡恢復到戰前水平。
“我們不像基建行業,現在由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失索賠不成功。”華為公司在利比亞的一位代表表示,公司估算損失大約一千萬至兩千萬美元。
中企邊干邊談期望政治介入
據中建公司利比亞分公司總經理張作合介紹,在基礎建設公司中,中建公司是第一個準備復工的公司,經過雙方的4次談判,中建與利方業主雙方達成初步協議完成2120套房屋項目工程,用已完工未結算的款項作為新項目啟動資金。
中建公司的策略是,通過“有條件的復工”、“邊干邊談”,在施工過程中同時開展復雜而細致的索賠工作,保全在利資產,繼續保持市場份額。目前,中建公司在利比亞共有已完工未付款項1億美元左右,利方希望中建公司可以在2015年4月簽約,并于6月份正式復工。
相關數據顯示,由于當中國公司開給利方保函時,已經收到同等額度的工程款,因此中方損失金額的計算應該同時比對各個公司已收到的合同付款金額,同時核查保函金額,最后再加上已完工未支付的工程款最后確定中國公司的損失額。如是計算,中方公司在利比亞的整體損失額應該不到200億美元。
有分析人士建議,中國公司復工早,便有產值,復工晚,設備折舊與人員投入等都會加大損失,所以應從長遠發展計算得失。也有中企負責人建議,在今后與利方的交涉和談判中,應以中國政府高層作為政治先導,并攜帶援助工程,從根本上改變以往利比亞政府和利比亞民眾對中國的態度。
“現在,我們復工談判的最大難點在于,我們希望合同價格能有相應上漲,至少提高10%。利方業主也沒有拒絕這一要求,但要求提供申請提價的證據。”常偉才介紹說。
安全仍是中企面對的主要問題
即便利方同意修改合同,中資企業在利比亞復工也有諸多問題需要注意。首當其沖的便是安全問題。
戰爭期間,大量槍支流落民間,幾乎每個利比亞家庭都有槍支,這對未來的利社會問題和員工人身安全造成潛在威脅。在利比亞大城市內,安全形勢尚可,但不時爆發小規模個人沖突,一些邊遠部落地區還時常發生戰斗。因此,不少中國企業負責人認為,如果項目復工,建議中國有關部門以及本集團公司都加強對赴利工作人員的安全教育,對項目營地、辦公室都要準備切實可行的防護措施,防止人員重大傷亡事件發生。這些措施包括:重新細化安全預案,利用當地政府的力量提供保護中國公司,并且招收大量的第三國勞工等(根據部分公司的調研,利方現傾向使用埃及勞工)。
其次,銀行資金困難,目前利比亞銀行一天只能最高取現2000第納爾(1第納爾約合0.8美元),如此中國公司復工便缺少現金流。利比亞撒哈拉銀行已同意,如果利比亞住房和公共設施部和中央銀行批準,可以將工程款換匯;或可在今年6月前進行小規模初步復工。但這是否能最終成行?還要看利比亞過渡政府的最終態度與2015年利比亞大選前的政治走向,以及地方安全形勢。
由于當前利比亞新政府還未成立,過渡委領導的政權磨合和國家管理的正常化尚待時日;利政府對華態度以及制定的相應政策還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雖然大多中國公司所處的基建行業與西方公司關注的能源等重要行業有較大獨立性,卻會因政治方面原因使中國公司整體上在今后的項目實施和在利損失索賠工作中面臨極大的風險。
“只能說,如果各方面局勢繼續好轉,中建公司有望在今年七八月份正式復工。”常偉才表示。
【工程復工發言稿】相關文章:
工程復工方案12-17
工程復工匯報材料11-27
工程項目節后復工方案(精選11篇)12-17
工程復工通知書一般模板06-19
工程項目復工應急方案范文(精選25篇)12-16
工程施工復工方案范文(通用7篇)12-16
工程復工復產施工方案范文(通用6篇)12-16
復工匯報材料11-27
公司復工方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