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家長讀書筆記
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是純真而美好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個孩子在出生時都是獨一無二和特別的。他們帶著自己獨特的命運來到這個世界上。從他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了自己與眾不同的人生旅途,當他走到入學這一新的人生起點的時候,他今后所要面對的是12年艱辛漫長而又多姿多彩的求學之路。此時,我們家長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自由地發展其天生具有的才能,逐步擁有在新的世界里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 ”,從而身心健康地、從容自信地邁好入學第一步,開始自己人生的新旅程。 告訴孩子:每個人都生逢其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以推遲到七周歲入學。根據這一規定,小學一年級只招收8月31日前出生的年滿6周歲的兒童。可是那些9月1日后出生的孩子,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小伙伴去上學,自己無法加入其中:“別的小朋友都上學了,我什么時候才能上學啊?”在他們渴望與不解的眼神背后,是同樣焦慮的家長們:自己的孩子只差一兩天或者一兩個月不能上小學,真有點生不逢時藹上兩年大班,會不會把孩子上“疲”了?如果不再重讀大班,是不是可以買來小學一年級課本在家按部就班地學習?受教育年限拉長,工作都比別人晚一年,那損失該有多大……
其實家長完全不必如此憂慮。如果孩子提前入園,到時候又無法提前入學的話,確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在同樣的情境下再學一年,把孩子的熱情和積極性都消磨掉了。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建議家長替“大班再讀”的孩子換個學習環境,比如就讀普通幼兒園的,轉到以藝術教育為特色的幼兒園去;相反,就讀寄宿制幼兒園的,可否轉到家門口的全日制普通幼兒園去再讀一年?在那里,老師教學內容另有側重,沒有人知道孩子是一個“再讀生”,這些,都會引發孩子再學習、再適應的興致。在這里,我們也特別建議前三年就讀寄宿制幼兒園的孩子,如果因年齡太小不能馬上上學的話,可以選擇上一所日托幼兒園,來適應上小學后每天要回家的作息規律。一方面可以彌補前三年親子交流的某種不足,另一方面,既然上小學后不可能再寄宿在學校,這一年的適應和鋪墊,對孩子順利度過幼小銜接期大有好處。
如果不想重讀一年大班,這一年當然不能讓孩子“荒”著。問題是,學法要多樣化,正如玩法要多樣化一樣,寓學于玩或寓玩于學,既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思維發展規律,又能激發孩子在學習方面的自主意識。父母可根據孩子的特長來選擇讓他從哪個方向突破。如果孩子對識字特別感興趣,可以自創一套科學識字的方式,跳過拼音教學,直接讓孩子從燈箱廣告、橫幅標語、歌詞字幕、報刊標題中“連蒙帶猜”地學習,而一旦孩子識字過千,很多兒童讀物可以讓他盡興閱讀,題材可涉及歷史故事、科幻故事、成語故事、科學小品等。先別問孩子讀了這些有什么用,盡量提供豐富的題材去讓他“探索”,最終,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想像力會得到一個飛躍。有興趣涉獵樂器和繪畫等的孩子也是如此,事實上,一旦孩子進入小學的正規學習,就再也不會有如此之多的時間來練習樂器和繪畫等,更重要的是,學業上的壓力一大,孩子的想像力也會被束縛。為何不利用這寶貴的一年,讓他多在這些領域盡情地享受藝術的熏染呢?多欣賞大師的唱片和繪畫原作,多帶他去音樂廳和展覽館實地感受,甚至,讓他不斷嘗試自由“作曲”和揮毫作畫的自由與酣暢?還有,盡量抓緊時間帶孩子出門旅行吧,快6歲的孩子有體力也有感受力,也有了與陌生人自主交往的能力,可以帶著他長途旅行。 每次出門歸來,你都會發現大自然的神奇給孩子的身心所銘刻的不可磨滅的印記。
女孩兒是不是因為早熟、因為職業生命要比男性短更應該早點上學讀書呢?其實,在一些提早入學的佼佼者中,會出現其他方面發展不到位的情況:因為6周歲入學,是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有充分科學依據的,6周歲兒童的腦發育程度接近成人,其腦重量為成人的90%,中樞神經系統結構日趨成熟。而不足6歲的孩子大腦總重還沒有達到成人的85%,大腦中掌管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之間聯絡的神經元還沒有發育好,表現為上數學課必須用很多實物來說明問題,一旦離開幾根鉛筆幾根火柴,變成抽象的數字,年齡小的孩子眼中便一片茫然。男孩子的發育的確比女孩更慢,以至于學了兩個月數學,有些男孩還在掰手指計算。又比如有些孩子上學后,書寫非常吃力,這不是學習態度認不認真的問題,而是掌握語言的神經元和書寫的手部小肌肉要到6周歲后,才能變得靈敏堅韌,能夠勝任長時間的流利書寫。還有許多與學習習慣相關的其他問題: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否適應小學學習的要求,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到位、能否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督促,以及他在同伴中會取得一個什么樣的位置,是否受到同伴的信賴與擁戴?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年齡越小差異越大。比如入學時有的孩子剛滿6歲,有的孩子已經快7歲了。坐在同一個教室里,孩子們的行為自控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表現較為顯著。所以,家長急于讓孩子成龍成鳳的心理能夠理解,但如果家長亂了陣腳,孩子必定跟著慌張,容易給他成長的道路投下陰影,使原本不是什么大問題的事情擴大化了。其實,遲入學幾個月,從孩子成長的漫長歷程來看,實在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波折。相反,面對這種不可逆轉的形勢,如果能中肯地認清利弊,用事實來告訴孩子:每個人都生逢其時,反而能使孩子學會如何面對問題,如何審時度勢、掌握時機的處世方法,就會使之變成一種前進的動力。
就近入學是對孩子的一種更為深切的關懷
到底應該給孩子選擇一所什么樣的小學?這是年輕家長們非常苦惱的事情。其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對入學原則有明確的規定:到了6周歲的法定入學年齡的兒童、少年必須就近免試入學。雖然根據規定大部分學生都能按就近入學的原則入學,但“擇校”現象仍然存在。站在家長的角度,他們追求更優質的教育,希望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這一點無可厚非。如果站在兒童的角度考慮,就近入學更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有利于學生的健康和安全。
就近入學,讓孩子更加輕松自由。上學期間,時間被分割成一個個40分鐘,這一個個40分鐘的時間幾乎都由老師來安排,孩子們自由支配和交往的時間非常有限。而上學放學的路上,小伙伴們不用大人接送,他們結伴而行,可以交流更多的、更自由的、更喜歡的話題,可以更加無憂無慮地說說笑笑,可以更多地交朋友。這份輕松、這份快樂、這份自由使他們的交往能力越來越強,小伙伴之間的友誼越來越深,同伴間的相互影響越來越多,小學生活也會因這一路歡歌笑語更加豐富有趣。因為不用大人接送,便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可以在操場上多玩一會兒游戲,哪怕只有半小時抑或十幾分鐘,也極其珍貴—那是完全屬于孩子們的時光—真正的自己做主,真正的無拘無束。沒有老師的教訓,沒有家長的嘮叨,只有小伙伴的活蹦亂跳、你追我鬧。即使打架了,鬧別扭了,哭鼻子了,也是一份成長的快樂!
況且,就近入學,每天可以省下一兩個小時的趕路時間,豈不是又多出來這么多的學習和寫作業的時間嗎?即使孩子不把這些時間都用到學習上,睡點懶覺、看點電視、讀點課外書對豐富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是大有益處的。
就近入學,讓孩子更加健康安全。有些父母為了給孩子選擇一個好學校,不顧路途遙遠,其實這對孩子并不好。剛上學的孩子,本來就已經面臨著入學后的諸多不適了,每天還要起早貪黑花很多時間奔波在上學的路上,連早餐都吃不踏實,很多時候只能在路上吃。而一年級第一學期正值秋冬季節,天氣越來越涼,吃得不舒服不僅影響上課,更影響身體健康。放學的時候更緊張—鈴聲一響,孩子就要匆匆忙忙地去趕校車,有時甚至來不及記好作業,來不及做值日,來不及跟老師和小伙伴打個招呼。一旦趕不上校車就更麻煩,一個六七歲的孩子被孤零零地丟到車站是多么危險!如果家長開車接送,雙方的自由度都受限制:家長工作單位與學校方向一致還好,如果方向不一致,家長上班的時間就容易受到影響。再說孩子一天當中坐在車上的時間過長,車內空氣流通不好;打開車窗,呼吸的又是污染更為嚴重的空氣。久而久之,身體狀況不容樂觀。
就近入學,一家人會享受更多天倫之樂。孩子一生中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時間最多也就是上大學前的十幾年。如果從小學就選擇寄宿的話,可以想象這一生中能和孩子相處的時光還有多少?父母就這么一個孩子,不能親眼看到他每一天的進步與成長,不能更多分享他童年生活的喜怒哀樂,那不能不說是人生的一種缺憾!就近入學,一家人既沒有趕路的緊張和遲到的焦慮,又能天天相聚相依。多年以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悉數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點點滴滴的故事,那是一家人共同的財富與幸福。
年輕的父母們,在你給孩子選擇學校的時候,不要以輕松快樂和健康安全為代價換取什么名校、重點校的成績。小學階段一個更為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孩子的習慣和對學習的興趣,不要讓那么年幼的孩子在舟車勞頓之后再來應對競爭與選拔的壓力,不要讓那么稚嫩的肩膀過早扛起“成功”這樣沉重的字眼,給他一個正常的童年,伴著他采摘一路的幸福,這是為父母者給孩子的一份更為深切的愛與關懷。
【幼兒家長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做最好的家長讀書筆記03-10
《做最好的家長》讀書筆記01-25
幼兒讀書筆記01-16
《做最好的家長》讀書筆記范文04-12
家長的個人讀書筆記參考范文08-03
家長傅雷家書讀書筆記09-25
幼兒家長寄語03-31
幼兒家長感言01-13
幼兒家長的話08-03
幼兒家長建議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