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第三周國旗下講話
老師們、同學們:
伴隨著春天的腳步,沐浴著春天的陽光,我們又迎來了本期的第三周。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嚴格規范自身行為,爭做文明的小學生》。
同學們一定都知道,走在路上,我們要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車輛行人靠右行,如果違反規定,就可能發生交通事故、造成傷亡;進行各類比賽時,也要遵守有關的競賽規則,犯規就要被罰,重則黃牌警告,再嚴重者紅牌罰出場,失去參賽資格。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必須遵守國家法規。犯法要追究刑事責任,輕則拘留教育,重則判刑收監,嚴重者要判死刑。這些都告訴我們一個常識:在人類社會中,人們必須用相關的'法律、法規約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才能保證社會秩序穩定,人們安居樂業。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同樣,我們小學生也有相關的法規來管理我們、約束我們。首先為了規范小學生的行為,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并在2004年進行了修訂。《小學生守則》,向同學們提出了十條要求,包括了尊敬國旗、尊敬師長、友愛同學、文明禮貌、遵守校規校紀、勤奮學習、熱愛科學、開動腦筋、誠實守信、注意安全、遵守公共秩序、保護環境、熱愛勞動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二十條則對小學生的日常行為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進行了更細致的規范。我們每個班的教室里都掛有《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鏡框,希望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或少先隊活動,認真學習這兩個法規,要用“守則”、“ 規范”約束自己日常的言行,真正做到“實踐于行”,做好一個“行”字。即在知曉的基礎上,體現在我們的行動上,學會運用“守則”、“規范”來指導行動,評價行為,做到:既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又能對同學的行為進行評價,正確區分什么是文明的行為,什么是不文明的行為;哪些行為值得模仿,哪些行為需要改正。
為了進一步規范同學們的行為,我們學校,也采取了許多相應的措施,并制定了相關的規則。比如,為了規范同學們的課堂學習行為,各科老師制定了“學生課堂學習常規”,向同學們提出了做好上課準備、按時進入上課教室、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等要求;為了保持校園清潔衛生、保障同學們的安全和健康,提出了不準在校園里吃零食、課間活動注意團結和安全、“學會走路”、不在校園內騎車等要求。本期,學校進一步嚴肅了“兩操”紀律、課堂紀律和放學紀律,要求同學們課間操做到:有序、安靜、整齊、到位;眼保健操做到:快、靜、齊、準;課堂上做到:尊敬地稱呼老師、按時到達課堂并充分做好準備、舉手提問或者發言、安靜地獨立完成作業;放學做到:按時回家,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安全,不在校園和路上逗留、玩耍。為了讓同學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各班還制定了《班規》。
同學們,《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校規校紀以及各班班規,都是針對我們小學的特點和實際制定的,它們既是我們的行為準則,又是促進我們健康成長的基本保障。所以,希望大家嚴格遵守,努力規范自己的行為,并逐漸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從自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與同學路上相遇時,送上你的微笑;同學有困難時,伸出你熱情的雙手;見到老師,送上你熱情的問候;不小心撞到對方,說一聲“對不起”;發現地上有垃圾,主動撿起放入垃圾箱;聽到有同學講粗臟話,主動制止;過馬路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公交車上,主動為老人讓座……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