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民國瓷器鑒定要點
陶瓷鑒定,斷定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各歷史時期陶瓷燒制的時間、地區、窯口、窯系及辨明真偽的工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國瓷器鑒定要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民國瓷器鑒識要點
所謂民國瓷,是指從1912年至1949年間由景德鎮生產的瓷器。這近40年的時間,上連清末,下接現代,因此,瓷品上出現的特征也有一些變化,早期與光緒朝瓷相似,晚期又與現代瓷相近。民國瓷中,大量的是日用生活瓷,其中的制作精良者,也值得收藏。
鑒識民國瓷,也應從胎、釉、彩料和老氣4個方面入手去進行。
民國瓷的胎質,早期普遍見粗松,較晚清尤甚,胎釉結合部多泛黃色。也有精細的,與晚清精品相類。現代仿品胎質做得反而堅密而生硬,分量或輕或重。民國晚期由于工藝操作機械化程度提高,坯胎整齊劃一,厚薄均勻,切割精準,胎土細潤,鐵星減少。另外,由于窯爐和燃料的改進,器物受火均勻,胎土瓷化程度提高,不易變形,胎體堅致。民國瓷的釉面,一般來說大都略微泛黃,表面光澤柔和,給人一種松軟之感。現代仿品則光感過強,沒有柔和感。民國后期釉料經過機械處理,釉面明凈細潤,但同樣光亮柔和卻不刺眼,這是由于時間在里面起作用。民國期所用青花料,一種是沿用清代料,但多有雜質,因而多數呈色發灰,不像前朝瓷發色有精神。另一類發色也見純正艷麗的,卻不夠沉著,不能入骨,有漂浮感。民國瓷施彩已逐漸不取礦物顏料而采用化工顏料,色彩純度提高,少有雜質。仿品色彩死板,少有鮮活之氣。識民國之器,要多從老氣著手。民國至今,至少五六十年以上,傳世品上應有包漿,凡釉面色澤全無者,多數是為去浮光而用酸作假過的。此外,民國器絕大部分是傳世品,應有擦痕和使用之痕。但若發現有人為的方向一致的細小而密集的擦痕,這是作偽者為了去除瓷面的浮光所為,那么,此品也就可以斷為新品。
民國期大量仿制歷代名瓷,但仔細觀察不難區別。民國所仿的三國、兩晉和南北朝瓷,其釉面和胎土的結合不如真品緊密,胎質也不如真品堅致。仿隋唐五代白瓷,胎骨過白,釉色過亮,與該幾朝的胎釉特點不一。其所仿宋元名窯瓷,一是制作粗糙,顏色不純,釉質也較粗。所仿的鈞窯、汝窯、哥窯等瓷,均不能做出這些名窯瓷的特定特征。所仿明代器也是這樣,胎體不如真品厚重,又無真器的豐滿、渾厚、莊重和古樸之氣,里子處理不到位,器物一般無接痕,器底露胎處火石紅不如真品明顯,底足大都掛釉,青花用料與前朝不同,出不了明代青花的凝重、古雅和絢麗鮮艷的效果。所仿康雍乾三代之瓷,青花器由于用料不同,色彩無沉著感,發色呆滯、死板,層次也少,康雍乾三朝時青花的青翠艷麗之感全失。所仿這三朝的粉彩瓷,施鉛粉過多,彩料濃重,像涂了一層油漆一樣,表現死板,沒有層次,也沒有立體感。此外,就是制作粗糙,畫技拙劣,做不出前朝的風格。無論在制作上,還是在畫意畫工上均不能與前朝相提并論,仔細品味,不難鑒別。
淺絳彩瓷和新粉彩瓷是民國時期的兩種重要瓷類品種。鑒賞要點略述如下:
淺絳彩瓷,是因繪畫技法而名的一種彩瓷。咸豐、同治年間,由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等一批畫家把由黃公望當年首創的以淡赭石與水墨相間渲染而成的一種山水設色畫法,運用到彩瓷的繪畫上,在白瓷上繪上花紋,再染以淡赭色和少量的水綠、草綠和淡藍等彩,經低溫燒成。色調清淡柔和,頗具文人雅趣。所繪題材已不局限在山水,更有人物、花鳥和走獸之類。早期多由文人畫家作畫,后來制瓷畫匠也紛紛加入其中,仿而作之。因此,鑒識這類瓷品,除了要看其胎釉特征和老氣程度外,主要要看其畫工畫意水平如何。
新粉彩瓷產生于民國三十年代前后。當時景德鎮瓷廠聚集著一批著名繪瓷藝人像汪曉棠、王琦、周筱松等,包括后一些時候的“珠山八友”等,在吸收淺絳彩繪畫技巧的基礎上,拓寬了用色用彩的路子,以富麗的濃墨重彩替代了淺淡而年久易掉色的淺絳彩,創出了色彩濃重的新粉彩。兩者的區別在于:淺絳彩是文人畫家把紙絹上的文人畫移植到了瓷面上,所追求的是一種文人雅趣;而新粉彩則是制瓷藝匠模仿文人畫家在瓷上作畫,他們注重于色彩的明麗,所追求的是一種明快的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更迎合大眾化的欣賞要求。鑒識新粉彩也和淺絳彩一樣,除了觀其胎、釉和老氣外,更要看畫工,特別是遇到名家署名的作品,一定要從其繪畫風格和水準等方面仔細去識別。凡遇畫意一般,畫工草率者,即便寫的是名家大名,也不要輕意認定。
香港盛世國際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為廣大藏家提供藏品免費鑒定服務以及藏品價格估價,讓藏家更多的了解自己的藏品,知道自己的藏品,并提供在香港國際市場上拍賣的資格,公司絕對保證不做高價收前期服務費,不做低價收購撿漏,用心做好服務才是拍賣公司的宗旨,所有到我公司拍賣的藏品均打有火漆標志,絕對代表此藏品在國際市場進行過拍賣,讓藏家放心。
公司即將在香港、倫敦、紐約和巴黎舉行大型中國瓷器、書畫及工藝精品拍賣會,拍賣自全球各地征集傳世精品或宮廷遺珍、瓷器、書畫、稀世玉器,及明、清家具珍品,吸引世界各地藏家激烈競投,并與各大藝術機構及知名私人收藏家保持密切聯系,現在攜手華夏拍賣網向內地與香港征集高端藏品!香港盛世國際的團隊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工作熱情和經驗,將憑借龐大的客戶資源,為藏家和藝術愛好者打造文化藝術市場的拍賣盛宴。此次香港拍賣會征集所有藏品經過專家鑒定委員會嚴格篩眩
怎樣鑒定古代的瓷器
瓷器鑒定方法包括了以下三個方面:
1. 分類法即將個時代的同類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紋飾題材)理成發展序列,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再找出其不同點。
2. 比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發掘出來的、有地層年代的器物作為標準器物,將所需鑒定、辨偽的器物與之比較,從而得出鑒別的結論。
3. 鑒別法即利用同時代的同類器或不同類器上的時代特征來對照、比較所需鑒別的器物,從而得出綜合鑒別的比較合理的結論。
當一件需要鑒定的產品擺在我們的面前時,我們怎樣來分析它的燒造年代和窯口呢?也就是說器物本身哪些方面能夠反映出它真實的燒造年代和窯口?我們把能夠反映器物燒造年代和窯口的因素,統稱為斷代因素。它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 器形
主要看器物口、頸、肩、腹、壁、底足、流、執、系等的形體特征和胎體的厚薄、輕重。另外,各時代的一些獨特的而又稱著的器形,應一一牢記其特征,因為它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對象。
2. 裝飾
包括裝飾方法(彩繪、顏色釉、刻、劃、雕、鏤、隊、捏、印、帖等),題材、構圖、紋樣形象、 畫等。由于裝飾是隨著造型、工藝、材料、人們的審美要求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裝飾的更新換代和所產生的種種變化要比其他鑒定因素的變化顯得頻繁、活躍,鑒 定時分析這一因素就更重要。
3. 胎釉
鑒別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入手,注意胎土陶煉的純凈與燒結的縝密程度。因時代陶煉方法有別,明代以前較之清代、民國,胎土中含金屬雜質相對較多。
鑒定瓷器斷代最簡單的方法
瓷器鑒定的斷代與分期方法
自宋代以后,即興起摹古仿制之風,特別是明清時期,仿古之風達到高峰,歷代都有仿古贗品或造假古董問世,清末、民國時尤甚。還有的贗品來自朝鮮、越南、日本、東南亞等國以及臺灣地區。因此要辨別偽品或仿品是何朝代、時期、地區所仿偽,其主要特點、手段、影響如何,是古代仿品、現代仿品或是做假古董。還要弄清楚是整體摹仿還是局部仿制,如有單仿造型、仿紋飾、仿釉色、仿款識之分,所呈現的仿品面貌特征都有較大區別。在仿品中有的是同時代仿制明仿明或清仿清,或后朝仿前朝器物如清雍正朝仿明宣德朝,有的是歷代官窯仿官窯瓷,還有的是歷代民窯仿官窯瓷等。此外,明清時期景德鎮窯都有仿制宋代的五大名窯及仿越窯、龍泉窯青瓷等,都存在辨真偽的問題。如明代成化、正德朝就有仿寫前朝宣徳款器物,嘉靖、隆慶、萬歷朝也有大量仿明成化、宣徳、永樂官窯青花器物。到了清代,特別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仿古瓷更加逼真,此后,仿古風益甚,且種類豐富多彩,數量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這類古代仿品,有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制作技術水平很高,也有其較高的研究、收藏價值,因此對這類仿品瓷也要鑒別出其相應年代,弄清是仿自哪個窯口、哪個年代及其與真品的區別。
識真才能鑒假,在辨別真假之前,先要熟記歷代古瓷真品的造形包括主要器型典型特征和總體風格及細微之處的特點,再將相似或存疑的實物與考古出土器物和館藏傳世真品進行比較,從紋飾、色調、胎釉、造型、工藝制作手法、款識字體寫法特點等幾方面情況綜合分析,看兩者之間在整體面貌及細部特征是否自然相符,與真品有否內在的聯系,能否表現出時代共性。然后再對照文獻資料考證,盡量找到仿品出處和時代依據。特別要仔細觀察器物的細部,這常是偽品露出破綻之所在。青花瓷裝飾藝術主要是以繪畫手法為特色的,故鑒定重點除上述幾方面外,觀察紋飾、畫風、筆法、彩料、青花呈色變化等顯得尤為重要。
分期與斷代
目前古陶瓷鑒定分期斷代法,以明清時期為例,還是習慣于先按大的朝代劃分,再按帝王年號細分。從器物斷代科學性看,實際上這種按小朝代劃分法不盡合理,因為按時代發展和器物變化規律來說,本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過程,因此按照年代或時期包括年限、時段的早、中、晚劃分可能會更符合實際情況。從器物鑒定角度看,劃分的年限范圍越小就越準確。
粉彩瓷器鑒定的小竅門有哪些呢
粉彩瓷以其柔和的色彩、強烈的表現張力,自它出現的那一天起就備受歡迎。如今,巨大的經濟利益驅 動市場上的仿古之風愈演愈烈。老粉彩的作舊仿古自是不必說,就連當代國家級大師如張松茂、王錫良等老師的粉彩作品也是贗品迭出,令人防不勝不勝防。所以各 位藏友需要了解一些鑒別粉彩瓷的小竅門:
首先,看一件瓷畫作品與看紙、絹、中國畫一樣,看的規律是:“一字、二畫、三印章”。對作偽 畫瓷的高手來說,“仿畫容易,仿字難”,字是最難仿的,字不對,作品很難看真。其實,就連畫也是難仿到位的。一件名家之作,其功力是不言而喻的。每件作品 都能感受到畫家的靈氣。而仿品與偽作,無論是字或畫都是有形而無神,或是連形都相差很遠,其真偽叫人一目了然。
其次,要看瓷器的制作工藝與瓷畫原料。瓷器的制作工藝是有很強的時代特征。民國時期的瓷胎較 堅硬,器物胎體的輕重一般較為適中,釉面比較肥潤,表面光澤溫和,而新仿的瓷器因圖厚利,不免處處偷工減料,胎體比較輕薄,釉薄無肥潤感,釉面光澤刺眼, 成一種死硬的光感,缺乏溫潤的氣質。正因如此,偽作者往往在器表用化學藥物浸蝕,用細砂紙擦弄或用顏料涂抹,這種種手法,只要細心觀察,亦不難發現。
其實繪瓷原料使仿者與原作亦有本質的區別。民國時很多繪瓷原料是礦物料,研磨精細,燒出后顏色鮮艷、厚重,層次感強、光澤度好,手觸細膩嫩滑。而現在仿品所用繪瓷原料多用化學配制料或代用品,粗劣不堪,燒出后粗糙無光澤,無鮮艷可言。色調平淡,沒有精神。
雖然作偽者或臨摹、或拼湊、或生造,千方百計將贗品打扮成“原作”,但只要細心揣摩,仔細分析,多看、多比,總是會找到其中的蛛絲馬跡的。
【民國瓷器鑒定要點】相關文章:
民國瓷器鑒別特點方法12-04
瓷器鑒定11-24
瓷器的鑒定11-23
明清瓷器鑒定11-24
中國瓷器鑒定11-24
瓷器鑒定詳解11-22
宋代瓷器鑒定11-23
乾隆瓷器鑒定11-23
蘇州瓷器鑒定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