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防止泥石流的建議
如何預防泥石流?
(1)新建工程場址不宜選在泥石溝的形成區(匯水區除外)流通區和堆積區。
(2)若工程正在泥石溝內建設,首先應對已建工程搬遷和泥石流進行工程防治的技術、經濟對比論證,優選可行方案,然后,組織實施優選方案(搬遷或者進行工程防治),避讓或治理泥石流災害。
(3)對采礦棄渣、工程建設棄土,要規劃選擇可靠的堆放場地,不能在山坡、溝谷中隨意亂堆亂放;對大規模的棄渣、棄土,在溝谷中要修建尾礦壩、淤泥壩、梯田等,截蓄棄渣、棄土。
(4)避免人為因素誘發老滑坡復活和新的崩塌、滑坡產生。
(5)提高山區新建水庫工程質量,對泥石流溝內水庫,要經常進行檢查、維護、防止壩下的壩肩滲漏,杜絕潰壩;雨季,在保證水庫安全的前提下,科學確定蓄水高度,合理調蓄,防止潰壩觸發泥石流災害。
2.
1、房屋不要建在溝口和溝道上
受自然條件限制,很多村莊建在山麓扇形地上。山麓扇形地是歷史泥石流活動的見證,從長遠的觀點看,絕大多數溝谷都有發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村莊選址和
規劃建設過程中,房屋不能占據泄水溝道,也不宜離溝岸過近;已經占據溝道的房屋應遷移到安全地帶。在溝道兩側修筑防護堤和營造防護林,可以避免或減輕因泥石流溢出溝槽而對兩岸居民造成的傷害。
2、不能把沖溝當作垃圾排放場
在沖溝中隨意棄土、棄渣、堆放垃圾,將給泥石流的發生提供固體物源、促進泥石流的活動;當棄土、棄渣量很大時,可能在溝谷中形成堆積壩,堆積壩潰決時必然發生泥石流。因此,在雨季到來之前,最好能主動清除溝道中的障礙物,保證溝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3、保護和改善山區生態環境
泥石流的產生和活動程度與生態環境質量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生態環境好的區域,泥石流發生的頻度低、影響范圍小;生態環境差的區域,泥石流發生頻度高、危害范圍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蓋率,在村莊附近營造一定規模的防護林,不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發生頻率,而且即使發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護生命財產安全的屏障。
4、雨季不要在溝谷中長時間停留
雨天不要在溝谷中長時間停留;一旦聽到上游傳來異常聲響,應迅速向兩岸上坡方向逃離。雨季穿越溝谷時,先要仔細觀察,確認安全后再快速通過。山區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點,溝谷下游是晴天,溝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群眾對山區氣候變化無常的生動描述,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樣也要提防泥石流災害。
5、泥石流監測預警
監測流域的降雨過程和降雨量(或接收當地天氣預報信息),根據經驗判斷降雨激發泥石流的可能性;監測溝岸滑坡活動情況和溝谷中松散土石堆積情況,分析滑坡堵河及引發潰決型泥石流的危險性,下游河水突然斷流,可能是上游有滑坡堵河、潰決型泥石流即將發生的前兆;在泥石流形成區設置觀測點,發現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時向下游發出預警信號。對城鎮、村莊、廠礦上游的水庫和尾礦庫經常進行巡查,發現壩體不穩時,要及時采取避災措施,防止壩體潰決引發泥石流災害。
【防止泥石流的建議】相關文章:
關于預防泥石流合理化的建議08-03
防止水污染的建議08-04
防止溺水建議書06-09
防止火災的安全建議書09-21
防止火災活動的建議書09-16
防止環境污染的建議書02-25
防止污染環境的建議書09-20
防止環境污染建議書12-12
關于防止環境污染建議書10-20
防止浪費資源的建議書通用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