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后的晚餐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看最后的晚餐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后的晚餐觀后感 1
1495年-1497年在有公爵廬多維科王徽裝飾的主窗下,達·芬奇選擇了大廳北墻繪制他打稿已久的油畫“最后的晚餐”,就連顏料也是他自己的發(fā)明,是一種油彩與蛋彩的混合顏料。而非中世紀時期廣被運用的濕壁畫顏料。此顏料因混合了有機物,據知是雞蛋與牛奶,而且達·芬奇涂的很薄,導致“最后的晚餐”在五十年后就因濕氣而開始嚴重剝落,修道院費盡心力修補此畫多次。達·芬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科學家。
1452年,4月15日出生于佛羅倫薩附近的芬奇鎮(zhèn),1519年5月2日卒于法國昂布瓦斯附近。
小時候的達·芬奇聰穎好學,對任何事都感興趣,在學習數(shù)學時經常提出一些疑難問題。在音樂方面,達·芬奇善吹笛子,能創(chuàng)作,不僅作詞,還會作曲,又有一副好嗓子,能自彈自唱,在為米蘭公爵演奏豎琴時,還自制樂器,表演完全超出了其他樂師。達·芬奇體格健壯,愛好各種體育活動,善訓馬,曾力挽狂奔之馬,。在辯論中,能使最強的對手甘拜下風,他左右手均能書寫作畫。 達·芬奇愛好頗多,但繪畫在他的心目中的地位卻無與倫比,每日放學回家扔下書包,便拿起畫筆,不吃不喝,完全沉浸在畫面上,被人稱為小畫家。
達·芬奇15歲開始在畫家A·del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1472年入畫家行會。15世紀70年代中期個人繪畫風格逐漸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國,除為米蘭公爵服務外,還從事其他藝術和科學活動。這期間他的繪畫作品不多,但《巖間圣母》、《最后的晚餐》則是他的代表作。
1500年出游曼圖亞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羅倫薩,創(chuàng)作《圣母子與圣安娜》和《蒙娜麗莎》,還著手為市政廳繪制壁畫。1507年再去米蘭 ,并服務于法國宮廷。1513年移居羅馬,1516年又到法國,最后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死后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內容從物理、數(shù)學到生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并善于將藝術創(chuàng)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最后的晚餐》壁畫取材自圣經馬太福音第26章,描繪耶穌在遭羅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門徒共進最后一餐時預言“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后,門徒們顯 得困惑、哀傷與騷動,紛紛詢問耶穌:“主啊,是我嗎?”的瞬間情景。唯有坐在耶穌右側(即畫面正方左邊第五位)的叛徒猶大驚慌地將身體往后傾,一手抓著出賣耶穌的酬勞、一個裝有三十塊銀幣的錢袋,臉部顯得陰暗。
達·芬奇沒有采用一般的處理方法來對待它。畫面利用透視原理,使人感覺房間隨畫面作了自然延伸。圖可分成四組,在耶穌周圍形成波浪狀的層次。我們可以看到,越靠近耶穌的門徒越顯得激動,而耶穌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zhèn)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穌背后的門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頭上仿佛一道光環(huán)。他的雙眼注視畫外,仿佛看穿了世間的一切炎涼。
畫面中的'所有人物,他們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tài),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被刻劃得精細入微,唯妙唯肖。我們仿佛能透過表情看到他們的內心活動。這是由于達·芬奇對人的形象和心理作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所以才能通過人物的動作、姿態(tài)、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并將其表現(xiàn)出來。這是在他之前一些畫家的《最后的晚餐》所不能比擬的。
達·芬奇改變了文藝復興早期對這一題材的傳統(tǒng)處理方式,圖中人物列為一排,以耶穌為中心,十二門徒分為四組,對稱分列兩側,形成了一個穿插變化又相互統(tǒng)一的整體。 他所描繪的弟子們的心理和情態(tài),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模特兒,可是叛變者的形象是很難畫的。為了完成猶大這個人物形象,達·芬奇可謂是絞盡腦汁,苦思冥想了很久,最后選取了院長作為模特兒,他和達·芬奇要塑造的人物猶大一樣都很貪婪金錢,他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所以猶大是作為貪財、叛賣、邪惡的典型而進入達·芬奇的作品的。 讓我們從畫中人物的各種反應及表情來看看達·芬奇是怎么樣構思這一題材的。 左邊一組是由巴多羅米奧、安德烈、小雅各三人組成。巴多羅買好象懷疑自己的耳朵聽錯了,從座位上跳起來,手按在桌上,面對耶穌,情緒激動;安德烈雙手張開,手指向上。夾在中間的小雅各緊張地由背后伸手到第四個人的肩上,形成兩組間的聯(lián)系。 右邊一組由馬太、達太和西門組成。三個人聽了這駭人聽聞的消息后,自發(fā)地談論起什么來,三人的手都伸向畫面的中心。
中右一組是多馬、老雅各、腓力。多馬伸出一個指頭,好象在問老師:“有一個人要出賣你?”和他并坐的老雅各張開兩手,作驚奇的表示:“這是多么可怕呀!”年輕的腓力則用雙手掩著胸部,似乎說:“難道在懷疑我對老師有背叛行為嗎?”
中左一組的彼得、約翰和猶大三人最富有表情,也是畫上的主要角色。坐在耶穌旁邊的約翰歪著身子眼睛向下,神情平靜,作出憂愁狀。火性的彼得,則情緒激昂,他從座位上跳起,似乎在問約翰,叛徒是誰?而猶大,聽了耶穌的話后,他情緒緊張,身子稍向后仰,右臂支在桌上,右手緊握錢袋,露出一種抑制不住的驚恐。即使沒有錢袋我們也可以通過達·芬奇繪畫的特點找出這個罪惡的叛徒。
坐在正中央的耶穌攤開雙手,把頭側向一邊,作無可奈何的淡漠表情,加強了兩邊四組人物的變化節(jié)奏感,使場面顯得更富有戲劇效果。而這十二個人,由于各自的年齡、性格和身份不同,他們的驚訝與疑慮表情也得到各自貼切的表現(xiàn)。
在所有門徒中,圣.約翰是耶穌最喜愛的一個。約翰象耶穌那樣平靜,他已經領悟了他主人的話。約翰形容俊俏雌雄難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身份也一直是個謎,眾說紛紜。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把水果刀,就在叛徒猶大的背后,偶然中對準了猶大的肋部。那把握著刀的手卻難以確定是誰的,有人說是約翰的,有人說是彼得的,還有人說是耶穌的,這也是這幅畫的秘密之一。就連耶穌身后的一個半月形的窗戶亦包含著一個數(shù)學的和占星術的謎。
人物之間互相呼應,彼此聯(lián)系,感情不是孤立的,這是達·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寫因素。古代所謂“多樣統(tǒng)一”的美學原則,在達·芬奇的這幅畫上得到了空前有效的體現(xiàn)。
“一幅人物畫的成功表現(xiàn),應該做到使人一看就很容易從他們的姿勢中覺察他們的思想.就好象一個雙耳失聰?shù)娜耍m然他聽不到聲音,但是依然可以從說話人的動作姿態(tài)以及口形中揣度說話的內容!”達·芬奇是這樣主張的,他也這樣做到了。在這幅畫中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在這靜止的油畫中我們看到的不是一群沒有任何動作的呆板的人,相反,從每個人的不同神態(tài)中,我們能夠真切的感受到人物的動感。我們仿佛看到了整件事的全過程,耶穌是怎樣鎮(zhèn)靜的說出那句讓人震驚的話,菲利普是怎樣一躍而起,猶大當時有怎樣的心理活動?
由于制作過程的先天不足,整個壁畫在達·芬奇還在世的時候就開始剝離,不知被后世畫家重復畫了多少次,哪一筆是達·芬奇的真跡恐難尋覓;此外這塊圣地還經歷了多次戰(zhàn)爭。除了拿破侖的大炮的轟擊,二戰(zhàn)時教堂也遭遇了轟炸。多虧意大利人把這面墻前后上下用好幾層沙袋完全遮擋住,壁畫才幸存了下來。
這幅巨作花費了達·芬奇三年的時間,卻深深地影響了以后的藝術家們,也成為了這個領域一個不可超越的高峰。達·芬奇的畫神秘而且蘊含了許多未知的秘密,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對于畫作里面某些人物或事物的爭議從未停止過。這個天才的畫家在他很小的時候便展現(xiàn)出與一般的孩子不一樣的聰穎與智慧,而在他進入創(chuàng)作階段以后,便潛心研究,雖然留下的畫寥寥無幾,卻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這幅《最后的晚餐》可以說是達·芬奇最負盛名的作品,這是人類繪畫的極品,這幅畫的巨大成功致使以后的畫家沒人敢再涉足這個題材。
最后的晚餐觀后感 2
提到藝術品,我們腦海中都會浮現(xiàn)《蒙娜麗莎》,《月光曲》等名著。但說到喜歡,我還是想到了《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誕生于1498年,是意大利畫家達芬奇所創(chuàng)作的。達芬奇花了4年時間完成了世界藝術的明珠《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寬420厘米,長910厘米。達芬奇不僅畫技高超,在畫中的布局也是別具新意。耶穌和弟子們坐在一排。耶穌坐在中間,他的臉在明亮的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莊嚴。讓人第一眼的注意在耶穌身上。耶穌身邊的弟子每個都是震驚。畫中人物從左到右分別是:巴多羅買,小雅各,安德烈,猶大,西門彼得,約翰,耶穌,多馬,大雅各,腓力,馬太,達太,西門,共三人。
《最后的晚餐》記載了耶穌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jié),猶太教祭司長與耶穌的門徒猶大聯(lián)手,陰謀在夜間逮捕他。逾越節(jié)那天,耶穌沉悶對十二個門徒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你們十二個人當中有一個要出賣我”。12個門徒聽后,或激動,或憤怒,或震驚,或緊張。而《最后的晚餐》就是這緊張的場面。
《最后的晚餐》揭露了人世間的善與惡。而《最后的晚餐》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不破滅的.印象。
《最后的晚餐》不僅讓我驚嘆,又讓我憤怒。我看完這幅畫后,有一個收獲:猶大是一個貪財,自私自利的人。從他手中拿著的金袋可看出他是一個貪財?shù)娜恕_有他和祭司長聯(lián)手,只為那30個金幣。為了錢出賣自己如父親般的師傅可看出他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其實生活中像猶大一樣的人很多,但他們的下場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應該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既然我們不能為社會做什么,但是對社會最大的回饋就是不添加麻煩。
《最后的晚餐》是我喜歡的一件藝術品,而令我喜歡之處,便是他的真諦。
最后的晚餐觀后感 3
在我第一次看到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之前我就聽過關于畫上的故事:
耶穌已經預知自己的死期將至,并認為自己的門徒中有一個人背叛了自己,在逾超節(jié)的晚上與眾弟子聚餐,目的是要當眾揭露叛徒。當耶穌入座后即說了一句:“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人類的兒子將如預定的一般,離開世界,但把人類的兒子賣掉的人要獲得罪譴。”說完此話,引起在座的眾弟子一陣騷動,十二個門徒都相應表現(xiàn)出來極大的震動:有的向老師表示忠誠;有的大感不惑,想要打聽那個叛徒究竟是誰;有的向長者詢問,到底誰是那個不忠的人,會做出如此卑鄙的'事。后來所有人都知道那個出賣耶穌的人就是那個緊緊捏著錢袋的猶大。
畫面的背景很簡單:空曠的房間,明亮的窗戶,一張長長的餐桌。全畫總共十三人,耶穌居于畫面中間的位置,整幅畫的排列是根據每個人的內心變化和感情聯(lián)系自然結合在一起的,畫中人的情緒造成了畫面的氣氛有動有靜,使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畫面中人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tài)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畫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達芬奇利用餐桌這個有限的空間,用透視法畫出了畫面的深遠,予以觀眾心理的錯覺。所有人物都被畫在陽光中,顯得十分清晰,而背叛者猶大的臉和一部分身體處在黑暗的陰影里。這種象征性的暗示手法,在繪畫上是由達芬奇開始利用并創(chuàng)造的。
我通過這種畫法仿佛看到了這個事情的全過程,耶穌是怎樣說出那句讓人震驚的話,菲利普是怎樣一躍而起,猶大當時有怎樣的心理活動……這都給了欣賞者足夠的想象空間!
作者使處于靜態(tài)的畫面成為一出戲劇的縮影,我想,這應該是情節(jié)性繪畫所要去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吧。
最后的晚餐觀后感 4
達芬奇是世界著名的藝術大師,他多才多藝,受到許多人的愛戴。他有許多舉世聞名的美術作品:《蒙娜麗莎》,《巖間圣母》,《安吉里之戰(zhàn)》……我最喜歡的一幅作品是《最后的晚餐》。
星期六,我有幸觀賞了《最后的晚餐》:“在一間陰暗的房間里,十一位男士和兩位女士坐在餐桌前竊竊私語。”這就是《最后的晚餐》的情景圖片。十三個人都在達·芬奇的筆下變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畫中,房間的構造,簡樸而富有神秘感。中間的男子耶穌揭開了真面目。他兩手一攤,眼睛似乎凝望著窗外的美景,又十分矜持,他的神情,是那樣的嚴肅。仿佛在思考著什么。又有一絲憂慮,像是擔心會發(fā)生什么事一樣。他顯得那樣無奈,像是對什么事感到不滿。
右邊的人們都在議論他,對他指指點點。有的眉頭緊鎖,神情恍惚;有的臉色蒼白,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有的面紅耳赤,一派無言以對的樣子。
坐在他旁邊的女士,一副目中無人的樣子,但又嫵媚動人。一頭金黃的卷發(fā),更加突出她的高雅。紅綠相間的衣服,樸素中帶著華貴。她的眼神是那樣柔和,嘴唇看來不像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仔細看她的頸項,你會懷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動。她輕輕地靠在另一位男士的肩上,顯得十分大方,端莊。細致的'刻畫,使她富有生命力。
周圍,許多男士又在竊竊私語,對她的美麗津津樂道。有的指手畫腳;有的像是在思考應該干什么;有的目不轉睛地凝視著她。
欣賞完了《最后的晚餐》,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心潮涌動著一股激動之情。達·芬奇不愧是世界著名畫家,畫的畫如此逼真,《最后的晚餐》不愧是全人類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最后的晚餐觀后感】相關文章:
最后的晚餐作文09-06
最后的晚餐的失敗作文07-30
最后的晚餐作文(精選3篇)02-25
(精華)最后的晚餐作文10篇11-13
最后的晚餐作文600字5篇06-02
晚餐的說說11-13
晚餐吃什么晚餐的禁忌需謹記08-03
最后的最后11-29
豐富晚餐的句子11-07
愉快的晚餐作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