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觀看遠方的家的觀后感范文(精選10篇)
《遠方的家》展現了許多清麗新奇、清新自然、安寧幽靜的美麗景觀,可以說《遠方的家》大大開闊了觀眾的眼界。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遠方的家的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觀看遠方的家的觀后感 篇1
好久未認真看電視,昨天偶爾打開,中央四臺正播放著一男子,正坐在那寬廣的草原上,手拿吉他,邊彈邊唱,一下被他草原所賦予的原聲態歌曲所吸引,其實更甚卻是他那張黝黑的臉龐,滿臉是除卻喧囂的平靜和單純,這么質樸的容顏,只有在那片寬廣無限的草原才能鑄就吧!
原來,這是央視四臺的100集紀錄片《遠方的家》,講的是攝制組耗時耗力,從南到北,一路走遍外國與中國接壤的那條圍繞大半個中國的邊界線,所經歷的人、事、最主要是景,相信除了愛好旅游的,定能震撼到每一個人。
正巧那集是從西藏去新疆的路線,哇,真乃美景啊!不為人知的湖泊、遠山、戈壁。。。寧靜、寬廣,每一片湖泊都是湛藍湛藍、每座遠山就似片中那位女主持所說的,像是被潑了彩墨般多姿多彩。也可能,干凈的空氣中沒有雜質,是種穿透力極強的視覺效果吧。唉,保護得這么好的'自然人間天堂,不知何時也能讓我去踏上這片土地!相信隨著這節目的播出,更多的旅游愛好者將會涉足這些尚不為人知的地方吧!
我們每天出門面對著的是轟鳴的汽車聲,記不清多久未見過湛藍的天空了,秋高氣爽在南方卻是難以體會到啊!想想童年時代的我們還是比現在的小朋友們要幸運,那時的鄉下只有寧靜、安祥、藍天、碧湖。。。可現在,即使是去到某某公園,你的視野里,還是擺脫不了遠處現代化的高樓靚影,那份寧靜卻是眾里尋他千百度,也難以找得到。。。
觀看遠方的家的觀后感 篇2
在第181集中,盛產白瓜籽的寶清縣和當地的一種天氣現象——大 煙炮讓我記憶很深。
寶清縣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有名的白瓜籽生產基地,不能不說與當地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有直接的關系,當地人通過探索,找到了適合的農作物來種植,并使其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這足以說明揚長避短的道理。
片中有一位司機為了運輸白瓜籽到新疆,需要在路上駕駛大貨車奔波6天,所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但是為了生計,這也是必須付出的`。
說道大 煙炮這種天氣現象,我感覺和“白毛風”現象有些相像,這種現象看著都令人感到寒風刺骨,的確是北方冬天的一個顯著符號。
觀看遠方的家的觀后感 篇3
看電視紀錄片《邊疆行·遠方的家》,更讓人落淚和感動。
那些守衛祖國邊防的戰士,居冰山雪峰之顛,處嚴重缺氧、低溫的雪域高原。住宿,是簡易的賬篷;臨睡前的洗腳,竟是涼水。嚴寒、暴風、紫外線,使他們本來俊俏的臉龐嚴重受傷,成了典型的`“高原紅”。就是這樣艱苦的生活,就是這樣惡劣的環境,他們卻無怨無悔,像冰雕一樣巋然屹立在風雪之中,一動不動,履行著自己神圣的職責,密切注視著祖國的邊防線,忠誠保衛著我們寧靜而詳和的幸福生活。
試想,他們也是二十多歲的孩子,正是想入非非、追求夢想、朝氣蓬勃的青年。他們同樣來自內地,同樣是父母的兒女,同樣擁有父母的疼愛,同樣擁有一個溫暖舒適的家,同樣擁有閑適安逸的生活。可他們卻毅然決然選擇了邊疆哨卡,選擇了無私奉獻!
還有那位藏族老阿媽,年已68歲高齡,卻幾十年風雨無阻,每天扛著工具,徒步一個半小時,義務清理滇藏公路一處最易塌方的泥土。而目的,只是“為了人和車不出事兒。”
這是什么精神?這是什么力量?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景仰嗎?
與之相比,我們的生活條件多么優越,工作環境多么舒適。我們還有理由比待遇、比級別、比收入、比享受嗎?還有理由消極怠工、滿腹牢騷嗎?
企業就是我們的家,職業就是我們的飯碗。讓我們敞開胸懷,積極向上,努力進取,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吧!
多為企業這個家著想,多為大家著想,多為他人著想,多為安全生產著想,高標準,嚴要求,爭奉獻,才是我們應有的人生態度。向工作標準高的同志學習,向工作質量好的同志看齊,才是我們最切實際的目標!
觀看遠方的家的觀后感 篇4
《遠方的家》是由中央著名主持人彭祖主持,帶領攝制組和兩輛車隊由廣西邊境出發,走人云南邊疆,尋找邊疆的美景。體驗邊疆旅游節目。踏上艱難的邊疆行感動也自從開始。
攝制組在奔騰不息的湅滄的邊上,學校、場鎮卻在江的對岸,聽村民介紹、離這最近的一座橋也有708公里遠。所以兩邊互相弄了繩索,這樣如果你想去那邊,就可以用滑輪把你滑過去,但是小孩的媽媽說:“走,趕集去,你們去不去。”他們都會很高興的說去,每次穿戴好衣服時,來到江邊就會被嚇得哭起來。記者問:“這里沒有修橋嗎?”他們說,有是有,但是橋離這里太遠了,如果要走的話,就要一天的`時間才能到達,政府他們說要修橋,可是好長時間了,一直沒有修橋。一位阿姨說:“這里一般很小的孩子根本不可能過來這里。”
記者看見對面有兩個孩子,便滑了過去,正要快到了的時候,被卡住了,他們說這是正常現象,有時這里還發生事故墜入江里死了的事情。出現卡住的現象是因為身上帶的東西很多,要靠臂力才能得救。那兩個孩子都是6歲,一個叫斯那拉姆,另一個叫次仁卓瑪。記者問:“你們想過去嗎?”那兩個孩子都想過去,可是很怕墜入江里,只好在那等著父母的到來,他們很想去趕集,但是又怕,別說去趕集,連城市都沒去過,如果這里修了橋,他們又可以去玩,又可以去上學。如果說去過那個遠遠的橋,但是要走七八個小時才到記者又滑過來了,然后他感動的甚至哭了,說:“有些事情等你真正做到的時候 ,你才會理解它到底有多辛苦,現在我的手還很疼,但是村民們天天在這滑,他們都沒有任何抱怨,這說明都有一顆堅定的心……”
盡管《遠方的家》還未全部播放完畢,但是我相信后面還有更多的感動等著我,讓我懷揣著一顆真城的心,跟隨著節目繼續尋找吧!
觀看遠方的家的觀后感 篇5
天山姊妹谷,看這名字就知道是指兩個地方。其一是塔里木,以前我們在地理課本上學到的塔里木盆地是浩瀚而廣大的,但本集里介紹的塔里木卻是不同的地方。位于伙爾木托爾山下,總面積45萬畝,是鞏留縣境內的哈薩克牧民夏牧場,是當地最優良的牧區之一。古時候,塔里木溝全部是屬于一位巴依的,而這位巴依的名字就叫做塔里木,應該就是其名字的由來。其二是恰西,總面積20.54萬畝,是一片處于天山山間的峽谷盆地,用哈薩克語說是“阿吾利亞”(天堂)。恰西有連綿起伏的大草原,還有木質的小屋子松散的落在山間。因為從小吉爾格朗河與恰西河谷中流出的河水最終在此交匯,流入特克斯河,才被相連了起來,所以稱為姊妹谷。
西北向來被譽為攝影師的天堂,網絡上很多有名的攝影作品大都取材于此 。《遠方的家》這一路走來,在西北遇到過的扛著長槍短炮各種專業器材的攝影師不在少數,足以說明這片土地風景的神奇魅力。蒼松凝翠,綠草如茵,綠樹布滿山間,河流緩緩向前,遠處的座座白色氈房靜靜的散落在草地上,宛如詩情畫意般的童話世界。
攝制組走進的那戶塔里木人家,和睦幸福、溫馨有愛。老奶奶是家里的絕對權威,一間小木屋,兩頂氈房,幾匹天山馬,還有成群的牛羊。哈薩克族孝順老人的傳統很好,家族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主人家最小的孩子阿曼,是奶奶兒子的兒子,為了更好的贍養老人,在哈薩克族的習俗當中,當家里的老人到了一定的年歲之后,大兒子要過繼給父母一個自己最小的兒子,所以阿曼已經不能喊自己的爸媽為爸媽,而是喊自己的奶奶為媽媽。這樣獨特地民俗在我國其它的地方應該現沒有了吧。
而我最感興趣的是采樹莓回來做馬林罐頭。樹莓又名覆盆子,成熟的果實味道酸酸甜甜的,很好吃很開胃,但是不能多吃,吃多了牙齒會酸的。我對這東西太熟悉了,在老家的山上、溪水邊、田野旁,都是野生的。小時候經常跟著小伙伴一起摘著吃,可能由于氣候土壤等方面的不同,我們那里都是農歷三月份時最多,所以叫做“三月泡”,三月間正是開春開始農業播種的時節,父母上山干農活我跟在后面,屁顛屁顛地去旁邊的油茶樹叢中找覆盆子果,覆盆子樹都有剌,其實挺扎手的,為了多摘些果實是顧不上剌的,有時衣服被劃破了都毫無感覺。一邊摘一邊吃,專挑熟透了的紅黃色的果子,咬一口甜甜的汁水立刻充滿整個口腔,嚼幾下又會有另一番酸酸的滋味涌上來,整個人立馬精神了起來。運氣好的時候可以摘很多,帶回家分點給其它小伙伴,幾個小伙伴湊在一起,一把一把的用手捧著吃,紅紅的.覆盆子汁沿著嘴角流了出來,染紅了下巴,一個個用手指著對方互相取笑。有時也會拿回家摘掉底部的蒂,加些白糖,搗碎后放在罐子里存起來,跟本集里介紹的馬林罐頭有幾分相似之處,吃起來味道更甜了,是天然的果醬。
不管是喀拉峻草原,還是塔里木牧區、恰西牧場,都是生活在現代都市里的人們向往的那種恬靜的之處。攝制組用獨特的視角,為觀眾呈現出這些難得的美景。正如那位“天山畫馬人”所說,“家鄉靈動秀美,而新疆有大山大水,有一種豪放吸引著你,浙江、新疆同樣的美。”
雖然我們每個人評價“阿吾利亞”的標準不盡相同,但是,只要我們熱愛家鄉,心系故土,并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心里就會有一個屬于自己獨特的“阿吾利亞”!
觀看遠方的家的觀后感 篇6
在江河萬里行的節目里看到了衡水湖的介紹,衡水湖生物多樣,以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和國家I、II級鳥類為主要保護對象。高貴的仙鶴、美麗的天鵝、靈巧的鷗鳥、輕盈的白鷺,翩翩起舞、悠然嬉戲,衡水湖是人間的仙境,是鳥兒的`樂園。同時,在美麗的衡水湖畔也有衡水三絕之一的徐氏金魚,還有正在舉辦漢式婚禮的我們的華北首席漢文化主題度假酒店——琴瑟園客棧。
作為琴瑟園客棧的一員,這不是我第一次接觸漢式婚禮,卻是我第一次在電視上,而且是在人們心中最正統的媒體中央電視臺上看到我們的漢式婚禮,那場面比現實更顯隆重,也讓我由衷地感到驕傲。
我們琴瑟園客棧不只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漢式婚禮,更有多種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活動,例如過年的花燈廟會、衡水湖的開湖祭祀大典、六一的成童禮、十月一的鄉射禮等等,這多種多樣的活動既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了貢獻,同時也為我們的琴瑟園客棧增加了知名度和人流量,人流量多了也就帶來了更多的利潤,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辛苦。就像今年的正月十五,因為舉辦花燈大廟會,人流量很大,很多員工都忍著疲勞加班到晚上十一點。通過這些活動,弘揚了琴瑟園客棧的文化之名,也為我們以后的活動積累了經驗。
我們琴瑟園客棧的發展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天時:現在我們的國家大勢弘揚傳統民族文化;地利:我們位于美麗的衡水湖畔,是衡水湖旅游景點之一。我們的天時、地利都已經占盡,只要我們的員工團結一心,致力于公司發展努力提升自己,為客人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達到人和,我們琴瑟園客棧還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
觀看遠方的家的觀后感 篇7
今觀看電視片《遠方的家》,如泣如訴的歌聲,聽著無不讓人熱淚奔放。如詩如畫的風光,看著無不讓人感慨萬千。以文記之。 一一山西馮恩啟
優美的電視片《遠方的家》,在我的心中,駐足成了一道最美的風景!深情的解讀,如天籟之音,不斷地震撼著我的靈魂!花草樹木、奇松怪石。小路籬笆、窯洞老屋。云霧炊煙、清泉河流。歌聲笑語,水聲蛙鳴。白鳥歡叫。松濤柏浪,竹林綽約。沃土田園,鄉村如畫......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親切;那么的美好;那么的讓人向往!
山嶺抱村莊,清池蕩草香;懸崖掛飛瀑,落日映霞光。不要忘了遠方的家。大山之外還是大山,山山相連;村莊之外還是村莊,村村相望。山村相依,風情蕩漾。我那遠方的家呀!不知存在了多少年,也不知延續了多少年。思來,讓人嘆息;想來,讓人向往!
一程山水,一程景,不管是為夢離去,還是為愛而來。最美,依然是我遠方的家!走進你,遠方的家,幾縷炊煙,依然;走進你,遠方的家,幾絲牽掛,凄然。
小孩盼爹娘,老樹守村莊。泥土墻斑駁,青苔披綠裝。擱置的石磨房,落寞成殤,靜聽中仿佛透著隆隆的聲響;倒掛的犁鋤,依稀閃爍著,經泥土摩擦后的'光芒。
紫燕做巢在房檐,喜氣盈門溢花窗。多少故事;多少悲歡;多少辛酸,從古走到今,走進爺爺晚歸的寒風里;走進奶奶不眠的深夜中;走進爸爸離去的回望里;走進媽媽等待的淚眼中;走進了我無憂的童年中;走進了我鼓鼓的書包里,一日一日地給我力量,伴我成長!
遠方的家,在群山里;遠方的家,在大海邊; 遠方的家,在邊關要塞上;遠方的家,在長河落日邊;遠方的家,在巍巍雪山下;遠方的家,在茫茫草原上;遠方的家,在浩浩大漠中;遠方的家,在青青森林間;遠方的家;在裊裊炊煙里;遠方的家,在陣陣歌聲中;
遠方的家,在云霧繚繞的迷蒙里;遠方的家,在晨輝夕照的霞光中;遠方的家,在“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的桃源里;遠方的家,在“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山環水繞的懷抱中;遠方的家,在匆匆離去人的背影里;遠方的家,在急急歸來人的目光中;“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裝扮著歲月精彩的容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綻放著農人“怡然自樂。”的笑臉。
遠方的家,透著泥土的芬芳;遠方的家,唱著四季的期盼;漁舟唱晚,一張張笑臉,絢爛了霧靄暮煙;山嶺樵歌;一陣陣歌聲,回蕩著鳥語清泉;新窯舊房,依然笑聲朗朗;老屋新樓,不失古樸端莊;翠竹排排,曲徑通幽,靈光閃閃;楊柳依依,大路相接,豪氣蕩蕩。
遠方的家,帶著遠古的氣息,帶著不老的神話;帶著自然、人性與原始固有的風貌,以自身內含的韻律,合著“天人合一”的節拍,悠然地書寫著人類亙古不變的理想生活、心靈信仰與美好人生的歷史畫卷。
遠方的家,常常與邊疆、軍人、戰爭相連。遠方的家,有的不僅僅是鐵馬冰河,凄苦悲壯的荒涼,還有風花雪月,追求美好的溫柔風光。
無數次的戰爭,不能毀滅我的村莊。數不清的災難,也不能摧毀我的家園。青山不老,古村依然,一片蔥綠,在千百年的歲月更替中,越發郁郁蔥蔥,怎不讓人愛戀!怎不讓人向往!
我那遠方的家呀!遠離你時,我傾情思念;走向你時,我舉步維艱。我那遠方的家呀,到處充滿著希望;到處隱藏著渴望。幾多滄桑;幾聲慨嘆;幾滴眼淚。都在我的夢里飛揚!
觀看遠方的家的觀后感 篇8
《遠方的家》我是從第40集開始追看的,看到現在已經是第98集了,在這期間,也把40集以前的也補了幾集,還有2集就要結束邊疆行的旅程了(雖然央視還將繼續推出《沿海行》),我想說這真是一個不錯的節目,遠方的家邊疆行觀后感。作為正在學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說,看完這樣的大型專題片,有好多想說的想一吐為盡。
在一次電視新聞的課堂上,老師布置的作業就是讓我們上臺講對自己了解的電視新聞進行一番點評。我一聽到這作業,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正在看的《遠方的家》,但當時我有兩個疑惑在心頭:遠方的家屬于電視新聞節目嗎 由于我對它一直懷著強烈的主觀情感,它的不足之處在哪?說實話,這兩個問題一直在我上臺講之前還是沒說明白。當時我向大家放的是第62集 叫《阿合奇:獵鷹部落》,也是剛剛看完不久的一集。當時,我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新聞是最近或正在發生的,經由媒體報道的真實的信息,而對過去發生的.事實在當下新的背景下發現了新的變化,這屬于發現式、紀實性的新聞,而《邊疆行》就是屬于后者。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它的不足之處就在于出鏡的主持人沒有作深入的采訪、細致的體驗描述,最終影響的是整集節目的質量,當然當時看的那一集的主持人水平是不錯的。但老師為此的點評是:一直在說主持人,卻沒有進行全面的分析整套節目。是啊,現在通過學習這門課,對此的想法也不再那么幼稚了……
觀看遠方的家的觀后感 篇9
34集電視連續劇《遠方的家》看完了。有2點感觸
一是:老了,兒女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父母全心全意地愛著兒子的小家,把兒子家的買洗燒,接送孫子都承包了,自己舍不得買好的吃,買貴的穿,替孫子交學費,眼都不眨一下的。把全部的退休工資都墊在每天的開銷里了。但是,兒子媳婦以一種“應該的”姿態坐享其成。這就是社會上普遍的現象,叫“孝子”。等到孫子大了,媳婦就各種理由變著法子趕老父母走,給他們的小家騰地方。
所以,上海人要記住“老句不脫手,脫手不老句”。金窩銀窩,都不如自己家的老窩。千萬不能賣掉老房子。
《遠方的家》里,這對老夫妻,將老家的房子賣掉了,給兒子在北京買了三居室的大房子,媳婦要將房子換成學區房,一下子就把老人出全資買的房子變成媳婦也有一半的房子了。房產證上很容易就抹去了老人的`名字換成兒子媳婦孫子的名字了。在劇里沒有體現,在生活里比比皆是呀。
二是:老北京人有那么實誠的富大爺嗎?將四合院都租給了外地人。本地人老房東才母子2人,搬進來的外地人那是全家倒啊,不但母子進來住,還有外地的村里姐妹也跟著住進來,還有兒子、女兒家住不進去了,也搬進來住的老兩口,更是將門面房也租給外地人開家政公司,房東不收租金不算,還要倒貼進勞動力幫她們打工,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精神。
我倒要問一問:這些個外地女人是只狐貍精投胎嗎?這些北京老爺們都怎么了?
還有那個宋歌的婆婆,一個外地人,徐娘半老了,值得一個老北京紳士神魂顛倒地追嗎?還被那個老女人架子十足地拒絕之。
我看,這部劇的編造成分過多了。只有一個地方是真實的,那就是外地老夫妻在兒子家,無立足之地。
觀看遠方的家的觀后感 篇10
今天看電視節目《遠方的家》,攝制組在連云港市拍攝的畫面和記者的解說令我非常感動!
在連云港市,有一個雷鋒車隊,每天去火車站,免費把旅客從火車站接到汽車站。去接站的都是女同志,四個人一班,她們對旅客笑臉相迎,扶老攜幼,幫著提包裹,就像接自己的親人一樣。當她們說免費接送時,有的旅客不敢相信。嗨!為什么有些人不相信?就是現在說錢字的人多,說雷鋒的人少了。
雷鋒車隊的成員不是固定的,有退休干部職工、也有在職工作人員。她們都是自愿參加。雷鋒車隊已堅持接送旅客48年,行程累計20多萬公里。48年,多么不容易啊!多么可敬可佩的人啊!她們的思想品德是多么高尚啊!
歷史的'車輪即將駛進2012年,雷鋒離開我們半個世紀了,但是雷鋒精神尚存。在當今眾多人崇尚金錢的時代,雷鋒車隊發揚雷鋒精神,長年累月,堅持不懈,不為金錢,只為助人。連云港雷鋒車隊是學習的楷模,是當代雷鋒精神的典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現在我們的報刊、電臺、影視……很重視宣傳好人好事,做好事的人越來越多,道德模范越來越多,雷鋒車隊就是最好的榜樣!我們在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思想水平也在提高,這說明中國人的整體素質在提高。
我們呼喚雷鋒精神!時代需要許許多多像雷鋒這樣的人!人人學雷鋒,人人當雷鋒,雷鋒精神代代傳承!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觀看遠方的家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遠方的家觀后感12-09
遠方的家作文07-27
[通用]遠方的家作文11-24
(精品)遠方的家作文01-20
遠方的家作文[優選7篇]07-28
遠方的家作文【共5篇】01-21
(薦)遠方的家作文5篇01-24
遠方的家作文【優秀11篇】11-17
電影《在遠方》觀后感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