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鄉村女教師觀后感(精選6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村女教師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鄉村女教師觀后感 1
偶然的一次機會,我觀看了前蘇聯的一部老電影——《鄉村女教師》,該片描寫了一個名叫瓦西里耶夫娜的女教師的一生。瓦西里出身普通名門,她有理想也有堅定的意志,她為了教育下一代,她從沙俄時代就投身到偏僻的西伯利亞去從事教育事業。幾十年來,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為祖國培養了無數的人材,受到人民的熱愛,影片中的女教師,只是蘇聯千千萬萬婦女中的一個,她們熱愛自己的祖國,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切,這種高貴的品質,通過這部影片充分的表現出來了。
從這部電影里我看到瓦西里耶夫娜為了革命的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她任勞任勞任怨的一生以及對她一生中所教過的學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發揮著一定的作用。我被主人公的奉賢精神和博大的愛心深深地感動,在觀看過程中無數次落淚。教育的真正意義不是培養人才,而恰恰是為培養人才奠基。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精神和意識,在行為上培養習慣,培養有用的人。
所謂“有用的人”就是不給家庭、不給他人、不給社會、不給國家帶來困難的人。
看了這部電影對我的啟示很大,我會更加深透地理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燃盡淚始干”“燃燒自已,照亮別人”這些不僅是人們對老師的贊頌同樣也是對老師最高竟界的道德要求,我會以此來要求和鞭策自已,對自己的自身素質和道德修養不斷提高,總之,即使不再年輕的我,也會為著這一目標而奮斗、努力果說在《放牛班的春天》里,馬修代表教育中的“強硬派”“鷹派”,那么,《鄉村女教師》中瓦爾瓦拉則代表了教育中的“愛心派”“鴿-派”,她以她的慈愛、溫柔、善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志士奔赴教育戰線,終生為教育事業做出奉獻。這部影片雖然拍攝于1947年,距今已有60余年,但它的影響力始終存在,稱為經典中的經典。
在《鄉村女教師》這部教育電影中,女教師的愛心不僅讓她的學生開始喜歡學校,而且讓部分村民由敵視學校轉變為支持教育。瓦爾瓦拉只身來西伯利亞一個鄉村當教師。開學那天,瓦連卡準備上課,可教室里一個學生也沒有,空蕩蕩的。她有些失望,但試著對心目中的孩子們說:“孩子們,現在開始上課,我叫瓦爾瓦拉·瓦西里耶夫娜……”門外竟有幾個孩子在聽,后來學生越來越多,學校辦起來了。一年年過去了,通過瓦爾瓦拉的努力,學校越辦越好,部分學生也學有所成。然而,學校和她遭到了一些頑固勢力的仇恨和報復。經歷了數次戰爭的考驗,學校逐漸壯大,瓦爾瓦拉也沉浸于桃李滿門的幸福之中。這部電影的經典臺詞是:“孩子們,現在開始上課,我叫瓦爾瓦拉·瓦西里耶夫娜……”
瓦爾瓦拉從一個青年歷經中年到暮年,她以她的執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命運捉弄了她,但她沒有放棄,毅然以她的愛心從事著教育事業,最終桃李滿天下,為祖國的事業培養一批有一批有志棟梁之才,同時她也贏得了學生和社會的尊重,為她的卓越貢獻頒發了列寧勛章,她真正實現了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她仿佛有著雙重的性格,她時而柔弱,時而堅毅;她無時無刻不在用自己的愛心、耐心關愛著自己的學生;她無時無刻不在用堅毅和果敢與殘酷的現實對抗;但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出于對學生深沉的愛。”她以她的愛心戰勝了野蠻、邪惡,贏得了尊重和愛戴,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生命的執著,勇于抗爭,甘于奉獻。對于我們的教育者,我們不僅僅只是感動,更應該感到這是一種力量和動力。奉獻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甘于寂寞與清苦,祖國不會忘記,學生不會忘記,自己更不會后悔!
鄉村女教師觀后感 2
這次暑假,我們觀看了蘇聯電影《鄉村女教師》,這部電影主要表現了一位女教師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到一個貧窮落后的小鄉村里教書,從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鄉村、孩子和教育事業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通過這次觀影學習,使我們看到了鄉村教師最美的一面,在中國大地上其實也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的鄉村教師像他們一樣在為祖國的未來、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堅守無私奉獻,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奉獻青春。因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們甘受清貧、病痛而無怨無悔。正是有許許多多這些默默無聞耕耘在中國鄉村教育事業中的教師,大山深處那些渴望知識的孩子才有了飛向未來理想的翅膀。
影片一開頭就給我們呈現了一副感人的畫面:溫馨的舞會上,單純、可愛、善良、漂亮的瓦爾瓦拉認識了狄諾夫,瓦爾瓦拉告訴狄諾夫,她要去當一名鄉村女教師,當狄諾夫問她為什么要到西伯利亞去的時候,她回答:“那里缺少教育,可沒有人愿意到那里去,我的理想是教育孩子,真心誠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們成為好人。”狄諾夫說:“你的信念正合我的心意,但愿烏拉爾的風暴別把它連根拔掉,別吹斷它,別凍壞它。”就是這么一段樸實的語言和對話,深深地使我們感到震撼。正是因了這樣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撐,瓦爾瓦拉才能勇敢的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把自己的一生真心誠意地奉獻給了這個小小的鄉村。
開學的第一天,瓦爾瓦拉在教室里等待孩子們的到來,結果一個人都沒有,但她仍然堅持對著空蕩蕩的屋子開始她的開場白。視頻2這時她發現有幾個孩子在門外聽著她的講話,這是最開始的學生,后來學生就漸漸多了起來。是的,堅定的信念成了她的精神支撐點,使她義無反顧的、真心誠意的去教孩子們識字,讓孩子們知道白天為什么會變黑、海那邊住著什么人、還要教孩子們懂得思想......
她就像一個母親,把每個學生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她用愛去感化孩子,用愛去鼓勵孩子們。當她的學生去進行中學面試的時候,她像一個母親那樣焦慮的等待;當她的學生因為貧窮而被中學拒絕錄取的時候,她流下了傷心的淚水。即使是這樣傷心,她又不忘鼓勵孩子們要對未來抱有希望:“不要灰心,你會念到書的。好日子總會來的。”
我感動和敬佩瓦爾瓦拉老師對學生所付出的愛心。她心甘情愿從大城市到偏遠的小山村教書,她經歷過戰爭的殘酷以及愛人的逝去,但她始終不曾放棄對教育的忠誠和執著。教師的愛,對學生的發展是一種巨大的動力,有了這種愛,師生間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和仰慕,從而把這種情感遷移到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上。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是啊,我小時候的音樂欣賞課就是這樣上的,老師一遍又一遍讓我們聽,聽,聽,可是我們什么都聽不出來。然后就把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寫在黑板上,我們就抄在音樂書上啊。學唱歌是這樣的,老師前面教一句,學生后面跟著唱一句。這樣的方式,枯燥又乏味,沒有一點點新意,有時候這節課,剛學會了,下節課或許就已經忘記了。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應當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從中受益。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
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情智。教學中,應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有機結合起來,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才能為學生提供空間。就像電影中的瓦爾瓦拉一樣,她義無反顧的、真心誠意的去教孩子們識字,讓孩子們知道白天為什么會變黑、海的那邊住著什么人、教孩子們懂得思想......她教給孩子他們所需要的一切,抱著堅定的信念,執著的愛,去填補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所缺乏的。
我們的教育也并不完全是為了培養人才,而首先是為了培養人。所以,在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盡量去避免那些生硬的、繁難的技巧性訓練,應從學生出發,多為他們營造一些在學習中去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自由空間,以激發起他們熱愛美、傳播美的熱情,從而使美能在學生的心靈中生根、發芽、成長、壯大。
在教學中我們要像瓦爾瓦拉那樣以“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關注“人”的發展,關注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師生關系等各方面逐步轉變教師角色,盡快適應“新課標”,成為“新課標”的有效執行者和積極建設者。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需求,我們的音樂教育也才能夠真正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肩負起培養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鄉村女教師觀后感 3
蘇聯電影學派第三階段為數不多的經典電影,1947年由馬克·頓斯闊依導演,講述了一個女教師為鄉村教育事業奮斗一生的故事,跨越了一戰、二戰和蘇聯衛國戰。影片情節比較平淡,情緒緩慢堆疊,最后達到峰值。最讓我覺得戲劇沖突明顯的是“面臨被殺”那場戲,有種希區柯克式驚悚手法,不過處理比較草率,沒看懂怎么結束的`。
影片剛開頭就來了個越軸,而且挺明顯,感覺也不是什么藝術表現方式。影片中對人物特寫大量運用局部光,突出人物性格,強調人物內心情感,手法感覺挺好,就是用多了有點泛濫,印象最深的還是“面臨被殺”那場戲,感覺完全可以不用內心獨白,直接用眼神就可以表現出從惶恐到勇敢面對的心理變化。
地球儀作為敲開孩子知識的大門,作為“共產國際”的象征,也多次出現,屬于“暗示道具”吧,只是把他放在轉場上,少了一些蒙太奇意境。
拋開政治角度來說,這部影片把人的真善美,描寫的樸實生動,以至于在最后“善良終將被傳承和銘記”也讓我們內心得到舒緩與感動。
鄉村女教師觀后感 4
“那里缺少教育,可是沒有人愿意到那里去,我的理想是教育孩子,假如我們真心誠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們成為好人,即使是一個最壞的人也會變好,但是我們一定要真心誠意的去教。”這是蘇聯電影《鄉村女教師》這部影片中主人公瓦西里耶夫娜說的一段話。中學漂亮的姑娘瓦西里耶夫娜帶著美好的愿望,放棄優越的城市環境,只身一人來到西伯利亞這個偏遠、貧窮、罪犯充軍的小鄉村,一待就是幾十年。她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鄉村,獻給了孩子們,獻給了教育,她的一生桃李紛紛滿天下。
影片雖沒有華麗的背景,耀眼的服裝,驚險的劇情,但卻給人留下深深的反思:教師是什么?古往今來,教師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教師是“蠟燭”、“春蠶”;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是很多人對教師的比喻,但看過這部影片之后我覺得教師就是教師,不要再用其他職業來比喻教師,也不要給教師太多美麗的光環!無論如何,我們都會承認,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給我們以深遠而重大影響的,除父母之外,就是我們敬愛的老師了!
瓦西里耶夫娜由一個妙齡少女變成一個滿頭銀發的老人,從一個只有幾張破桌板凳、幾個學生的老師到一所有著明亮的教室正規學校的校長,這需要的是什么?對,是對教育事業的執著,正是有了這份執著,才有了桃李滿天下的幸福。她用愛去感化孩子,用愛去鼓勵孩子們。當她的學生去進行中學面試的時候,她像一個母親那樣焦慮的等待;當她的學生因為貧窮而被中學拒絕錄取的時候,她流下了傷心的淚水。即使是這樣的傷心,她又不忘記鼓勵孩子們要對未來抱有希望:“不要灰心,你會念到書的。好日子總會來的。”
她用她的愛,用她的勇敢和智慧教育這這里的每一個人,她不允許一個學生失學,不允許每一個學生無知。就如她的這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上課開場白一樣:“孩子們,從今天起你們就是學生了。我要教你們識字、算術,我要告訴你們白天為什么變成黑夜,誰住在大海的那一邊,風往哪里吹,河往哪里流。我要教給你們——思想!”她的話吸引了向往真理、向往知識的孩子們。這就是教師平凡中的.不平凡。
教師的工作是渺小的,也許你教過的學生在路上躲著你或者裝作不認識你,也許你現在的學生長大之后都不曾記得你,但在他們的身上永遠有你愛的培育,有你的影子。正如女教師瓦西里耶夫娜那樣,只有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你才會贏得更多的尊重。只有無時無刻用自己的愛心、耐心關愛著自己學生的人,才會是一名真正的教師,學習的榜樣,工作的楷模。我會永遠記住這個故事,記住這位為教育事業奉獻終身的女教師!
鄉村女教師觀后感 5
首先,感謝我的老師不厭其煩的推薦,如果沒有老師精確到人的推薦,我估計不少人會和我一樣,以開學比較忙為借口,而錯過了此次研討。
也是因為老師的當面推薦,我較為認真的看完了此片,看的過程中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老師為什么要推薦,當影片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知道老師為什么要推薦了,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完全符合人們認知的鄉村女教師,她以教育為信仰,以育人為己任,克服種種困難,最終獲得列寧獎章。這種模范教師自然值得推薦,如果我知道有這部影片,我也會推薦的。
學然后知不足,我和瓦連卡的差距在哪里呢?我應該向她學習什么呢?
第一,學習她對教育的`信仰。當問到她為什么去西伯利亞那樣艱苦的環境中教書是,她是這樣回答的:“那里缺少教育,可是沒有人愿意到那里去,我的理想是教育孩子,假如我們真心誠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們成為好人,即使是一個最壞的人也會變好,但是我們一定要真心誠意的去教。”
第二,學習她克服困難的勇氣。當善良的她來到失學女學生杜尼雅的家時,看到貧困窘迫的家快要倒塌時,淚水蒙住了她的雙眼,即使她只是個勢單力薄的女教師,她還是勇敢地沖進了淘金者的家,當這些淘金者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爭相當眾燒掉盧布的時候,瓦連卡掏出了自己微薄的工資,表示要給杜尼雅家蓋房子,這些富人終于被感化了,他們也紛紛掏出了自己的錢包。
第三,學習她對學生天然的大愛。她就像一個母親,把每個學生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她用愛去感化孩子,用愛去鼓勵孩子們。當她的學生去進行中學面試的時候,她像一個母親那樣焦慮的等待;當她的學生因為貧窮而被中學拒絕錄取的時候,她流下了傷心的淚水。即使是這樣的傷心,她又不忘記鼓勵孩子們要對未來抱有希望:“不要灰心,你會念到書的。好日子總會來的。”
看完整部影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話:“假如我們真心誠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們成為好人,即使是一個最壞的人也會變好,但是我們一定要“真心誠意的”去教。”每一個為人師者,請緊緊地記住瓦連卡的這句話:“我們一定要“真心誠意地”去教。”只有這樣,才能像瓦連卡那樣把自己的一生真心實意地、無怨無悔地奉獻給孩子、學校、教育;只有這樣,才能還我們教育的那方凈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才。
鄉村女教師觀后感 6
寒假期間我觀看了蘇聯電影《鄉村女教師》這部影片,這部電影主要表現了一位出身普通名門的女教師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教育下一代,她從沙俄時代就投身到偏僻的西伯利亞去從事教育事業,從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鄉村、孩子和教育事業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鄉村女教師》這部老電影,現在來看畫面沒有色彩,也有些模糊,似乎已經不符合現當代的審美標準。但細細品來,能發現這部影片的聲畫語言是十分動人的。影片從沙皇中學的畢業舞會開始,瓦爾娃拉認識了馬爾蒂諾夫。她告訴男朋友,自己要去烏拉爾的沙特磊村當一名鄉村女教師。在舞會的夜晚,這對情侶還在悠閑歡快地聊天。第二天,馬爾蒂諾夫被逮捕了,瓦爾娃拉含淚來到了偏僻地鄉村。這里破落窮困,人們并不相信學習知識能比做農活更有用處。西伯利亞的農民問:“接受教育就能像挖金礦一樣賺大錢嗎?”瓦爾娃拉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村民,受了教育,并不是能比挖金礦賺更多的錢,或者,有了知識就能挖金礦。而是,受了教育,人就有了自我意識,有了公民權利,有了一種渴望平等和自由的欲望,并且,能夠為之奮斗。這些,遠遠比金錢更加重要,最終也不會失去通過自己運用知識的高效勞動,應得的金錢。也就是說,不受教育,有錢未必有文明;受了教育,有了文明,必定也會有錢。瓦爾娃拉上課的時候,教室里空空的,雖然她有些失落,但她在心里對孩子們說,孩子們我們開始上課……忽然在教師門口傳來童聲的回應,她激動地走過去,拉住他們的手說“孩子們,你們要學會念書、寫字、算算術,你們將來要成為有智慧、有力量的人,我要使你們有理想。”瓦爾娃拉的行為感動了村民們,她的學生一天天多了起來。漸漸地,女教師對工作充滿了信心。
不僅如此,瓦爾娃拉她真心實意地愛著孩子們,她就像一個母親,把每個學生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她用愛去感化孩子,用愛去鼓勵孩子們。她不允許一個學生失學,當她來到失學女學生杜尼雅的.家時,看到貧困的家快要倒塌時,淚水蒙住了她的雙眼,即使她只是個勢單力薄的女教師,她還是勇敢地沖進了淘金者的家,當這些淘金者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爭相當眾燒掉盧布的時候,瓦爾娃拉掏出了自己微薄的工資,表示要給杜尼雅家蓋房子,這些富人終于被感化了,他們也紛紛掏出了自己的錢包;當她的學生去進行中學面試的時候,她像一個母親那樣焦慮的等待;當她的學生因為貧窮而被中學拒絕錄取的時候,她流下了傷心的淚水。即使傷心,她也不忘鼓勵孩子們要對未來抱有希望。她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孩子們,獻給了教育,她的一生桃李紛紛滿天下,并且獲得了最高的獎賞列寧勛章。
在觀看時,我被主人公的奉獻精神和博大的愛心深深地感動。瓦爾娃拉的那句話也回響在我的耳邊:“假如我們真心誠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們成為好人,即使是一個最壞的人也會變好,但是我們一定要真心誠意的去教。”看了這部電影,我更加堅信惟有熱愛自己的學生,熱愛教育事業,踏踏實實的做好本職工作,才不愧于“教師”這一光榮稱號。
【鄉村女教師觀后感】相關文章:
鄉村女教師心得體會04-12
電影《鄉村女教師》觀后感(精選15篇)09-23
我是鄉村女教師作文500字(精選22篇)07-05
鄉村女教師演講稿08-23
女教師教師節禮物11-16
模范女教師干部事跡小結11-27
女教師工作調動申請11-24
優秀女教師頒獎詞06-09
女教師退休申請書06-06
最美女教師事跡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