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后感
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書的字里行間充滿著智慧,沒有空洞的理論,沒有呆板的說教,李希貴校長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他的鮮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在書中,李希貴校長緊緊抓住三條主線:一條線是教學線,主要寫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了作者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線是管理線,主要寫作者從管理一所學校到管理一個縣的教育,進而到管理一個市的教育。
一、善于讀書,使人明智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過:“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于書。”我國也自古就有“讀書改變命運”的說法,李希貴老師的人生歷程或許能作為這些話的映證。李老師之所以能從教師---校長---局長---教育家一路走過來,跟他通過讀書進行的大量的`閱讀積累及對這種閱讀積累進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開的。從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怎樣培養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經營人生的智慧》;從約翰•基西克的《理解藝術》,到瑪麗•凱的《掌握人性的管理》……從教育理論專著到別類書籍,李老師從不同種類的藝術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將其用于教學、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這些思想,李老師從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鐘” 、“act語文教改實驗” 、“語文實驗室計劃”、“朝陽讀書計劃”、“百萬人家盡讀書”、“親子共成長”等一系列別具一格的讀書活動。李老師走到哪里,就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專家、大師的成長經歷,告訴每一個孩子和每一位家長: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
二、善于悟道,創新出彩
悟,奠定了他的教育理想的“底色”,以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與改革為依托,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非常動人的語文教學圖景,但最可貴的則是其中閃耀的人文思想的火花。正如他所言:“長期以來,用數理化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語文教學,已經嚴重違背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訓練代替不了積累,沒有大量的誦讀、涵詠、感悟和體驗,語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他指出:“不好‘讀書’,而好‘甚解’正是當前語文教學的最大弊端。”他的“每天十分鐘”讓閱讀成了孩子們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語文實驗室計劃”,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切實擁有了語文學習的自主權和閱讀選擇權,他還提倡“說你想說的,寫你想寫的,讓寫作成為情感的一種自然的表達方式,成為生活的一種真實的需要。”他的語文教學改革雖然冒著極大的風險,最終還是成功了,因為他相信,“一項改革只要觸及了教育的真諦,只要接近了學生成長的規律,它沒有理由失敗!”
在教育中,他深刻反思了自己學生觀的漸變過程,那是一個在無數次錯誤和失敗中摸索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與大師對話,從閱讀中汲取養分的過程。正是一顆好學又善于深思的心靈,讓他一步步將“以人為本”的思想全面地融入自己的學生觀中。他眼中的學生是天真可愛的,有靈性、有夢想的一群;他們會常常犯錯,常常摔跟頭,但在錯誤中成長、在摔倒后爬起來是他們必須學習的功課;他們的心靈美麗而稚嫩,需要我們去呵護、去理解;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空間,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容不得我們貿然闖入……他們的身上都流淌著渴望尊重、渴望認可、追求公平、追求自主的血液,而這些恰恰是教育得以萌芽的種子。
從抓小偷的事情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他悟出了教育的成功絕不是抓出一個小偷,它還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變一個孩子的心。
三、善于改革,無所畏懼
他注重經營學校文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永不屈服”、在高密一中提出了“為四十歲做準備”的極具個性化的校訓,以振奮師生的斗志,內化為每一個人的生命動力。他始終站在學生和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經常思考教育應給學生留下什么?提倡民主從課堂開始,著力造就一個“選擇的校園”,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第一次”,哪里閃光就打造哪里,讓學生在校園里“自由呼吸”。對于一位校長而言,成就教師與成就學生一樣重要,因為“教師以什么樣的心態理解生活,就將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教學”,在當代的中國,讓師生們在考試的重壓下自由地呼吸、自主地發展才是一位校長需要永恒探索的課題。
【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后感】相關文章: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后感09-02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后感09-24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后感08-23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后感想02-22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后感4篇03-10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后感(精選12篇)08-19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筆記08-19
《為了自由的呼吸》讀后感1200字02-22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