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有信看見了《素質教育在美國》這本書,作者是一位在中國的教育中成長,在美國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他對中國和美國的教育都有深刻的體會和思考。瀏覽過后,我發現全書主要講了中國素質教育和美國素質教育的不同點和根本區別。特別是在本書的第一章《創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講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受中國畫啟蒙教育的兒子三歲就能畫出像模像樣的國畫,來到美國后,作者把有著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里,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么也不教,只讓學生涂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后來,作者發現,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他們就根本無法下筆。
看到這兒,我不禁想到:我們的素質教育和美國的素質教育究竟有何區別呢?帶著問題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國的孩子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分科選擇不同的學段進行學習,而我國的孩子只能按年級學習各門功課;美國的孩子在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寫調查報告,而中國的學生在上大學時,才開始學習寫調查報告;美國的孩子每到一個地方,社區里都有球隊可以參加,而中國的學校里也很少有自己的球隊;美國的孩子從小學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搞一個"職業日",請社會上各行各業,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學校來給孩子們介紹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師啦、拍賣行的拍賣師啦、汽車推銷員啦、消-防-隊員啦、警-察啦、運動員啦、作家啦,等等等等。從"職業日"里,孩子們學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賺多少錢。他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社會上的人到底是怎樣存活的?因而,孩子們對職業的選擇從小就是五彩繽紛、五花八門的,也能了解到社會競爭的`殘酷。而中國的孩子“一心只讀圣賢書”,對社會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護下把社會想象的過于美好,長大后社會競爭力低下。從這些對比中不難看出美國在教育是以人為本在的教育,它們把人看成教育的受體,那么教育面對的“人”就是學生,也就是現在我國討論的“誰是教育的主體”的問題。當我們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人。
教師正在進行課改,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參與組織者,以學生為主體,采用開放式、啟發式的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自己動手動腦動手,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極度輕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與體驗生命本體的狀態,例如教師現在開設的活動課或綜合實踐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創造力和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活動,還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會、接觸社會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選擇體驗的職位,學會承擔、學會接受。但是,學生所進行的素質教育還僅僅只限于各個學校,學校不可能包容整個社會,它不可能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環境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而社會又沒有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建設相應的設施,開展各種相應的活動,所以,中國的素質教育只浮于表面,還沒有深入。
素質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還需要一個過程。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相關文章: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01-22
《素質教育在美國》讀后感10篇08-10
美國簡史讀后感05-31
美國小說讀后感04-24
玩的教育在美國讀后感04-24
美國房東讀后感04-24
美國文學讀后感04-26
美國之夢英語讀后感05-06
《美國之夢》英語讀后感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