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論語里仁篇讀后感范文
論語·里仁篇是《論語》的第四篇,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疇、原則和理論,對后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百分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論語里仁篇讀后感,僅供參考。
論語里仁篇讀后感篇一
《里仁篇》是《論語》的第四章,是論語核心思想“仁”的重點闡述,在《論語》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其闡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圍,如何去做一個有仁德的人,君子與小人之別,都是圍繞“仁”這一是非辨別標準進行的。
開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么能是聰明呢?”里,為動詞,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瑣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居住地人們的修養,都可以上升為仁。人與人之間形成社會,社會之風氣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這讓我想起了,我學院所組織的學風建設月活動,創造優良的學風,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長期安于貧困的,也不能長期處在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處處講究實行仁德之道,聰明的人知道實行仁道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好處。”沒有仁德修養的人,在逆境中只會失意忘形,在順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養的人則會安貧樂道,富貴不淫。真正的智慧,修養達到“仁”的境界,無論處于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種仁的修養,是要成為堅持不懈的信念才可達成。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關心道德,小人關心田地;君子關心刑律法制,小人貪圖財利實惠。”君子是對于違背道德事情堅決反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小人對于物質利益可以不擇手段,不考慮法律的制裁。這也可以聯系到個人修養,對于眼界的問題,也是對自制力的一種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擔心法律懲罰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雙眼,看不到。其實小事也是如此,學生雖然知道曠課,無節制的玩游戲不利于身心,但是無法自拔于眼前的快樂,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我們作為思政工作者,應該盡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學生眼界,教書育人。
“仁”,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實施起來任重而道遠。
論語里仁篇讀后感篇二
本文中有一句話對我的觸動很大: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選擇有仁德的住處,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遷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與此很有些相似之處,都強調優秀的外在環境、氛圍對人的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明白,外在環境對人各方面的影響極大,直接影響到人的整體素質、人生觀、價值觀、生活品位、處世方式等等。舉個簡單的例子:出身時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經綸滿腹,溫文儒雅,言行舉止之間與寒素出身的人雖不敢說有霄壤之別,用涇渭分明來形容應該不為太過。因為自小就接受某種環境的浸潤熏陶,不自覺間已經將其融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整日與博雅的大家為伍、與高手過招一樣,自己的水平在不經意中就有了長進。處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學校,作為教育人培養人的主陣地,應該十分重視良好校園氛圍的創設。社會上影響較大的“擇校”現象,其實擇的也就是學校的氛圍。很多學校都提出了營造某某校園的口號,很振奮人心。如果真正落到實處的話,前景十分喜人。作為老師,作為教育的守望者,我們盼望著瑯瑯的書聲充滿校園,盼望著好學、禮讓之風彌漫校園,盼望著文明之花開遍校園,讓就學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長。如此,學校、教師都應允了相應的'社會職責,何愁培養不出祖國之棟梁。
論語里仁篇讀后感篇三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本章主要解釋君子的做人原則。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論富貴貧賤與道的關系;第二層次說君子成名之道在仁;第三層次說君子如仁者安于仁,窮困潦倒還是疾速緩慢始終堅守仁的做人原則。
一般說富貴貧賤是指現實中人的處境,有時人們還會說貧窮富裕高貴卑賤,孔夫子這句話富貴與貧賤相對,因此,這四個字沒有用其引申意義,也沒有褒貶的意思,就其本義而言,僅僅表明人在社會中境遇,富就是有財富,富裕;貴,在社會中處高位,是指為官的人;貧指沒有財富,生活拮據,貧窮;賤,表示在社會中位卑,從事具體事務的人,“踐也,卑下見踐履也(《釋名·釋言語》)”。富貴貧賤是社會中普通人的一般生活狀態,是個事實,古今一樣。離苦得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這是現實人的基本訴求。如果一個人僅僅停留在物質需要滿足這個層次上,那么,這個人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而在儒家的世界里,人之為人的意義在于要超越基本欲望滿足這一層次的人,成為真正的君子。
什么是君子呢?《論語》學而章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里仁章后文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顏淵章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一般認為君子一是指古代的統治者與貴族的通稱,如:《春秋左傳·桓公十二年》引詩經語:“君子屢盟,亂是用長,無信也”。《孟子·滕文公上》說:“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君子也指人格高尚的人,如孟子說君子有不戰;荀子說君子博學。《周易·乾卦》卦辭:“九三,君子終日乾乾。” 漢代班固的《白虎通·號》:“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宋代王安石《君子齋記》:“故天下之有德,通謂之君子。”當然,君子還有其他的意思,這里無須多言。結合《論語》原句,基本可以確定“君子去仁,惡乎成名”的君子即指人格高尚的人。
什么是道呢?把“不以其道得之”與“成名”“違仁”等句聯系起來分析,這個道就是“安分守己、推己及人”的做人原則。這個原則在《荀子·榮辱》也可得以印證,荀子說:“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小人也者,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為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慮之難知也,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成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與君子相對而言的小人使用的是惟利是圖,偷巧使詐獲得富貴的道,而君子則不是,君子坦坦蕩蕩,堅持自己的原則,身體力行地做事,平等待人地處事。也就是說君子已經超越物質滿足的這一層次的需要。君子的成名在于立德、立功、立言,而“三不朽”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成名。儒家堅持自己的價值取向,珍惜個體的名譽,絕不會以不擇手段而臭名昭著,與其這樣的成名,倒不如默默無聞。因此,真正的君子就會表現在無論什么時候遇到什么事情,無論是急促緩慢,還是顛沛潦倒都時時刻刻不離開仁道,違背仁性,須臾之間都不失掉人的尊嚴。
看看今天,為名為利者何其多啊,為求成名可以脫光,可以露光,還要曝光,拿隱私當新聞,拿本能當真情,個人的欲望與媒體的逐利導致無良效應成倍放大,學術可以造假,評估可以糊弄,學分可以交易,權力可以尋租,人人沉淪。不見君子,人何以期?
【閱讀論語里仁篇讀后感】相關文章:
生而為人,生而為仁雙語閱讀11-11
《論孩子》雙語美文閱讀11-14
英語里的禮貌用語短語10-21
英語里有什么成對的英語短語08-14
英語里很有意思的句子08-14
英語里表示要求的英語單詞01-25
英語里廢話一樣開頭短語04-11
英語里表達“也許”的15種方法10-11
雅思閱讀模擬題《經濟進化論》08-18
雅思口語里的工作名稱英語詞匯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