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里仁篇優秀讀書心得感悟(精選5篇)
《論語·里仁篇》是《論語》的第四篇,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疇、原則和理論,對后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論語里仁篇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
論語里仁篇優秀讀書心得感悟 1
《里仁篇》是《論語》的第四章,是論語核心思想“仁”的重點闡述,在《論語》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其闡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圍,如何去做一個有仁德的人,君子與小人之別,都是圍繞“仁”這一是非辨別標準進行的。
開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么能是聰明呢?”里,為動詞,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瑣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居住地人們的修養,都可以上升為仁。人與人之間形成社會,社會之風氣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這讓我想起了,我學院所組織的學風建設月活動,創造優良的學風,首先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笨鬃诱f:“沒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長期安于貧困的,也不能長期處在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處處講究實行仁德之道,聰明的人知道實行仁道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好處!睕]有仁德修養的人,在逆境中只會失意忘形,在順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養的人則會安貧樂道,富貴不淫。真正的智慧,修養達到“仁”的境界,無論處于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種仁的修養,是要成為堅持不懈的信念才可達成。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關心道德,小人關心田地;君子關心刑律法制,小人貪圖財利實惠!本邮菍τ谶`背道德事情堅決反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小人對于物質利益可以不擇手段,不考慮法律的制裁。這也可以聯系到個人修養,對于眼界的'問題,也是對自制力的一種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擔心法律懲罰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雙眼,看不到。其實小事也是如此,學生雖然知道曠課,無節制的玩游戲不利于身心,但是無法自拔于眼前的快樂,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我們作為思政工作者,應該盡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學生眼界,教書育人。
“仁”,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實施起來任重而道遠。
論語簡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應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范性也發源于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論語里仁篇優秀讀書心得感悟 2
《論語·里仁》凡二十六章,主要講孔子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成仁的。
第一章、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仁是儒家世界的根本,以仁為本是儒家的價值選擇,盡管孔子之后的儒家提出了性、道、理等諸多概念,然而仁之主體不變,也就是說仁是人之所為人的本質所在,也是天、地、人三才之本性。《中庸》說:“仁者,人也”;孟子說:“仁也者,人也”。東漢劉熙的《釋名》說:“人,仁也;仁,生物也!苯Y合《周易》之“天之大德曰生”來理解,仁不僅僅是人的全德,而是結合、吸納了日月、天地陰陽的之靈氣,故有人為萬物之靈、民胞物與之說。明代張信民的《印證稿》也證明了我這樣的體悟。張信民說“惟于《易傳》發明最著、最精切,曰:‘天之大德曰生’,又曰:‘元,善之長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仁,蓋在天之大德曰生。而人稟此生理曰仁。故人之原出于天。而與天之大德同量同體也”。按照陰陽家《雪心賦》的說法:“孤陽不生,獨陰不長”。仁應該是天地和合的精氣,人得其全,才有人性,故孟子道性善。因此,在我們儒家看來,人有能力體悟到天地之道,人生之動力、人之尊嚴、人之價值就在于創造生命,改善環境,發揮人的能力實現仁道。
盡管仁是人本有的,人人都有的本來性。但是因為有的人并沒有看到自己的本來性,不愿意發明人的本性,甚至還沒有脫離動物的本能,是以處事做人難以安分守己(根據自己的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不勞而獲、機巧使詐剝奪他人的勞動為人。綜合之,就有崇高、偉大、平凡、平庸、貪婪、多欲、惡毒、善良、美、丑、真、假等等多樣的實在世界,這個世界不是人人的理想世界,更不是儒家認可的世界,因此,儒家就要通過教育、生活實踐提升人生的創造力,發現自己的仁性。在儒家的視野里,仁不僅僅是道德的范疇,還是自然宇宙秩序本來性的屬性。
而道家卻反對儒家的這種仁化自然,自然仁化,把主觀世界與外在世界一體化自然人生觀,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道德經》第五章)”。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追問一下,如果聽任人與社會自然變化,人的意義和價值又如何顯現呢?如果個體自然任性,這個自然任性能保證自己的安身立命嗎?“守于中”不也是一種主體的有為嗎?道家的這種看待人世間的立場,必將走向道教個人修行,以求長生不老的境地,盡管漢代黃老無為之術曾經顯赫一時,最終還是歸隱于山林之士。大概這是儒家治世、道家養身,佛家養心的歷史使然吧。無論哪一種價值取向,在儒家看來,只是一種生活選擇,一種生活方式。
有人會問:“究竟什么是仁呢?”孔子沒有給仁下一個邏輯的絕對的靜止的定義,孔子說了好多仁,但是還是沒有給仁下一個邏輯學意義上的定義。這也是現在習慣于西學邏輯思維難以理解的地方所在。其實,生活只能用生活來定義。生活中的人生立場、價值取向、生活理念一旦被定義,就使得生活變成了枯燥的程式,束縛了活潑潑的人生樂趣。因此,儒家的哲學不是分析的知識架構,而是活生生的生命體驗。
基于以上對仁的一般性把握,對“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句讀就是“里仁為美”是句號或者感嘆號,表示肯定判斷,里是鄉里的意思,就是民間經常說的“鄉里鄉親”“鄉里”的意思。在周代的制度里就有“王及諸侯國都郊內置鄉,民眾聚居之處曰里”,這就是鄉里的'來歷,現在韓國農村仍然沿用這一制度呢!盀槊馈本褪菫榧眩瑸樯,為好的意思。“為”就是以什么為什么!袄铩泵~使動的用法,所以說,“里仁為美”就是說選擇住處或者說選擇安居的地方以仁為最佳的選擇參考。“擇不處仁,焉得知?”處,處于,安于,居于;焉,如何,怎么;知同智。就是說如果選擇居住的地方缺乏仁,怎么(說自己)有智慧呢?
所以,南宋大儒朱熹說:“擇里而不居于是(處仁)焉,則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為知矣!
在筆者看來,“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的現實意義是求知、找工作都需要仔細了解、考慮一個單位的文化與教養,一個沒有教養的學校絕對不是什么好學校,一個沒有社會責任的企業絕對不是什么可以長久的好企業,一個行政事業單位缺乏對百姓的尊重、缺乏對人的一視同仁,絕對不是什么合格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職能部門。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容易被人忘記的是“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的居家啟示是買房子一定要看所居住的鄰居周邊的關系如何,鄰居偶遇是否有微笑;還有買房子還要看房子內的結構、場域是否與所在地的氣候地理環境相適應,陰陽是否和合,等等。
總之,儒學是生活的學問,儒學即人學。
論語里仁篇優秀讀書心得感悟 3
本文中有一句話對我的觸動很大: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選擇有仁德的住處,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遷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與此很有些相似之處,都強調優秀的外在環境、氛圍對人的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明白,外在環境對人各方面的影響極大,直接影響到人的整體素質、人生觀、價值觀、生活品位、處世方式等等。舉個簡單的例子:出身時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經綸滿腹,溫文儒雅,言行
舉止之間與寒素出身的人雖不敢說有霄壤之別,用涇渭分明來形容應該不為太過。因為自小就接受某種環境的浸潤熏陶,不自覺間已經將其融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整日與博雅的大家為伍、與高手過招一樣,自己的水平在不經意中就有了長進。處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學校,作為教育人培養人的主陣地,應該十分重視良好校園氛圍的創設。社會上影響較大的“擇校”現象,其實擇的也就是學校的氛圍。很多學校都提出了營造某某校園的.口號,很振奮人心。如果真正落到實處的話,前景十分喜人。作為老師,作為教育的守望者,我們盼望著瑯瑯的書聲充滿校園,盼望著好學、禮讓之風彌漫校園,盼望著文明之花開遍校園,讓就學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長。如此,學校、教師都應允了相應的社會職責,何愁培養不出祖國之棟梁。
論語里仁篇優秀讀書心得感悟 4
在閱讀《論語·里仁篇》的過程中,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光,與古代圣賢孔子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這篇經典之作,不僅蘊含著深邃的哲理,更教會了我許多為人處世的智慧。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開篇這句話便深深打動了我。它告訴我們,選擇與仁德為鄰,追求內在的善良與美好,才是真正的智慧。在現代社會,我們或許無法直接選擇居住的環境是否充滿仁德,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心態和行為,讓內心充滿仁愛,以善良和寬容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這句話讓我反思了現代人對財富和地位的追求?鬃诱J為,追求富貴本身并無過錯,但必須通過正當的途徑去獲得。這讓我意識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誠信和道德始終是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边@句話更是擲地有聲,揭示了君子與小人的根本區別。君子行事以道義為準則,而小人則只看重眼前的利益。這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做一個有原則、有底線的人,不為私利所動,堅守內心的道義。
在閱讀過程中,我還深刻體會到了孔子對于“仁”的執著追求。他強調“仁”是道德的根本,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石。這讓我意識到,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社會上,我們都應該秉持仁愛之心,用溫暖和包容去化解矛盾,用善良和理解去增進彼此之間的情感。
此外,《論語·里仁篇》還教會了我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鬃诱f:“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句話讓我明白了,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會因為追求生命的安全而放棄對仁德的堅守,甚至愿意為了維護仁德而犧牲自己的'生命。雖然在現代社會,我們或許不需要面臨如此極端的抉擇,但這句話依然激勵著我要在困境中堅守信念,勇往直前。
總的來說,《論語·里仁篇》不僅是一部充滿智慧的經典之作,更是一份指引我們前行的寶貴財富。它教會了我如何做一個有道德、有原則、有愛心的人,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堅定。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繼續秉承這些寶貴的智慧,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論語里仁篇優秀讀書心得感悟 5
在閱讀《論語·里仁篇》的過程中,我仿佛穿越千年,與孔子及其弟子們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篇章節不僅蘊含了深刻的哲學思想,更揭示了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的智慧。以下是我對《論語·里仁篇》的一些感悟與心得。
一、仁為核心,德行之本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它告訴我們,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選擇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么能算明智呢?這讓我認識到,仁德是人生的根本,無論在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追求仁德,以仁德為行為準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時刻以仁德之心待人接物,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二、君子之道,自強不息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笨鬃釉谶@句話中強調了君子應堅守道義,不為富貴所動,不為貧賤所屈。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作為君子,應該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都要堅守內心的道義,保持自強不息的精神。
三、學無止境,知行合一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句話讓我明白了學習的真正意義。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是為了提升自我,實現知行合一。我們應該保持對知識的渴望,不斷學習、實踐、反思,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
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強調了修身的重要性。只有自身行為端正,才能影響他人,產生正面的示范效應。同時,我也意識到,個人的修身與家庭、社會、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修身齊家,進而為社會、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感悟總結
通過閱讀《論語·里仁篇》,我深刻體會到了仁德、道義、學習、修身的重要性。這些思想不僅對個人成長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也對社會和諧、國家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以這些思想為指引,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和能力素質,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論語·里仁篇》是一部充滿智慧和哲理的經典之作。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真諦和價值所在,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追求仁德、修身齊家的信念。我相信,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我會繼續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前行。
【論語里仁篇優秀讀書心得感悟】相關文章:
國富論讀書心得12-19
國富論讀書心得11-24
國富論的讀書心得07-04
培根論讀書優秀讀后感(通用17篇)12-27
羅爾斯的正義論優秀讀后感范文03-11
教學論讀書心得體會04-20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體會04-27
論讀書作文02-19
論讀書作文02-12
密爾論自由優秀讀后感(通用12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