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學數學的讀后感
《聚焦小學數學》讀后感
近來研讀了《聚焦小學數學》這本書,感受頗多。首先我想談的是:
一、關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時間是十分寶貴的,一節課只有40分鐘,如何提高這40分鐘的有效性,這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書中斯苗兒老師做了具體的闡述。她要求我們:“強化目標意識”,“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恰當講解示范”。施銀燕老師告訴我們:“有效是教學的價值追求”,彭傳新老師闡述的:“讓開放與有效相伴相生”等等,看完之后頗受啟示。
不由想起上次聽了一節5年級的“百分數的應用(三)”這節課,老師進行了一番課前復習后,出示了笑笑家的月支出統計表,讓孩子們說出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孩子們的問題意識很好,提了好多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老師都一一板書出來,感覺自然順暢,節奏快。當要解決第一個問題時,就被卡住了,原來是學生一直說不出列方程解題的數量關系,(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問了好幾個學生,就是說不出,這時老師生氣了,口氣也變得批評起來,學生更加害怕了,盡管最后終于解決了,但在此浪費了好多時間,導致后面練習沒完成。我覺得當學生真的說不出時,不要兜圈子,馬上講解示范,讓解決問題的隱性策略顯性化,給學生一根拐杖,讓他們跨越思維的橫溝,這才是“有效”地真正內涵。
我想數學是比較抽象的學科,小學生是6歲——12歲的兒童群體,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們生性好動,喜歡多色彩,有趣味的素材。這就向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寓教于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色彩鮮艷的教具。比如教學認識鐘表時,我就用不同顏色的卡紙制作了幾個鐘面再配上不同顏色的分針和時針,來吸引孩子的眼球,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有效;又如變靜為動的電化教學。我在教學“找規律”時,制作了形象生動的課件,那不斷重復出現的圖形、事物、生活現象再配上音樂,深深吸引了孩子,整堂課他們情緒高漲,思維得到很好的發揮,效果好。
二、關于學習起點與教材預設。
書中談到“當學生起點與教材預設不一致時,我們應該怎么辦?”郭立軍老師告訴我們:從孩子的發展出發,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研究學生的理解程度,調整教學預設。
比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不退位)》時,因為有了加法的基礎,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計算方法,所以我調整了這節課教學重心,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看情境圖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及講解學生容易出錯的、有關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應用題上。這樣,不僅練習了減法計算,應用題的解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還記得上次去杭州聽了特級教師黃愛華在對《比較數的大蟹處理中,就充分感受到,特級教師處理細節的能力。在比較數大小環節中,教師通過適時走進來,巧妙地退出去,與學生交流互動,引導課堂動態升成。“你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抽出了數字9”“人家好不容易抽出了9,你們怎么說不好?”“黃河隊這位同學真了不起,袋子里只有兩個1,你都抽到了?”等等語言的組織,使得這堂課細節上做得非常完善。正是名師從孩子的發展出發,從教育的有效性入手,巧妙地引導孩子更好地學習,讓課堂更加精彩、更加有效。
三、關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書中孔企平老師認為“自主、合作、探求”與“模仿、訓練”的.方法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前者屬于間接教學后者屬于直接教學,要求我們一線教師要推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因為這種間接的學習方式給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帶來巨大變化。然而,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除了公開課外,平常我們采用較多的還是“模仿+訓練”的教學方式,因為時間有限,這樣好像更快捷地達到知識的彼岸,這也是我感到矛盾和困惑的地方。
數學的課堂是師生智慧和人格生成最為活躍的場所,教師需要聚焦課堂,反思自身的教學,真正使我們的課堂開放、有效。
【小學數學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讀后感01-06
《小學數學》讀后感05-28
小學數學教師讀后感03-14
《小學數學教學論》讀后感09-01
怎樣教小學數學讀后感范文06-18
《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讀后感06-30
李烈我教小學數學的讀后感09-22
《中小學數學》讀后感700字08-18
數學 讀后感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