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林語堂散文優秀讀后感想心得感悟
林語堂寫的講究自由性靈,也講究該如何做人的精神。讀了林語堂散文后,你都有什么樣的感想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林語堂散文讀后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林語堂散文讀后感篇一
最近趕在過年前把《林語堂傳》粗略的看完了,為什么說是粗略的看完了呢,倒不是我沒有認真去看,而是因為書中摘錄了林語堂不少文章,然而由于自己國學功底太淺,有些實在看不懂,只好略去。但還是有一些感想的,為了怕時間長了忘記,特在大年初一大晚上記錄下來。
以前只是依稀對林語堂有些印象,知道他是個作家(呵呵,實在是太依稀的印象了),知道他的《京華煙云》,其他就基本沒有了解了,在這個學期的新東方課程里,一個留學回來教我們寫作的女老師向我們硬薦他,說學英語固然重要,但一定不能忘記國學的研習,否則你在和外國人打交道時就會言之無物,就會露怯,因為人畢竟對他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如果你不了解中國的書法、國畫、詩等等,就算你的英語再出色,也沒有用處,語言就是用來傳播文化的工具。
林語堂就是這樣一位貫通中西的大家,用他的自評就是“兩腳踏東西文化 一心評宇宙文章”,他早年愛讀書,上過私塾,也上新式學堂,幾乎將上海圣約翰大學圖書館的所有藏書都讀了一遍,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功底和英語水平,之后他在美國旅居創作英文作品三十多年,大多是用美國人可以理解的語言介紹中國文化,比較有名的有《吾國吾民》和《生活的藝術》出版后曾長居美國暢銷書榜首。好多美國人當時對中國的好感就是從林語堂的書中獲得的。孔孟莊的智慧同樣吸引著美國人,賞花品茗似地與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學給注重現實利益的美國人仿佛打了一針靜心劑,據說當時好多美國婦女都以《生活的藝術》以生活準則,足見林語堂語言的功底和力量,更準確說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而我不由得就聯想到中國軟實力(或樹立國家形象)的問題,尤其是最近在美國開播的《中國國家形象片》,說實話,拍的不錯,很大氣,但總覺得文化的魅力沒有太體現出來,而且正如美國媒體所說,一國國家形象的樹立,與其拍幾個宣傳片,不如這個國家的大企業優秀的產品和服務來得實在和扎實。宣傳片可能很能勾起中國人共鳴,但美國人想要了解的是這些嗎?不知導演有沒有考慮。既然中國強大了,文化外交的需求增強了,那么時代就呼喚像林語堂這樣的學貫中西的人才,能夠熟悉傳播受眾的文化,熱愛并了解自己的文化,更高一更層次,找到自己文化中特有的又具有普世價值的東西,比如孔子的“仁”,老子的“道”。現在中國還在四處建設孔子學院,但愿它不要變成一個漢語培訓機構,但愿其中的老師能夠吟古詩、會書法、向林語堂一樣飽學中國傳統哲學。
眾所周知,我們現在的教育在國學方面是不夠重視的,有時太偏重于學習外語了,語文課高中時,有很大一部分精力去應付考試了,好不容易進入大學,進入大二便沒有了語文課,就是在大一上《大學語文》和《中國傳統文化》時,也是馬馬虎虎。我就記得,在備考《中國傳統文化》時,讀教材,才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確實還有不少東西很有意思,但我們卻不知道。甚至于許多老外知道的中國文化,我們也不甚了解(比如凝聚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二十四節氣”還記得嗎?),而在這方面臺灣做得很好,中華民族的許多好品質他們還保留著,而且與現代的生活習慣有機結合,很值得我們借鑒(這個有時從臺灣綜藝節目都能看出來,主持人動不動就會蹦出幾句成語來)。
有人會說,錢鐘書也是學貫中西的大家啊,不錯,但錢似乎更側重于將國外的東西介紹到中國來,在向外傳播方面,成績是比不上林語堂的,但長久以來,林語堂的作品一直未引起大陸人的重視(這個從我去圖書館借這本書就可看出,別的作家都是好幾套,舊了就會更新,而林語堂的書只有一套,而且已經很舊很舊了),也許是因為他與國民黨、臺灣、蔣氏夫婦走得太近了,引起了大陸政府的反感,或許這也是我為什么對林語堂不熟悉的原因之一吧。(當然,主要是自己才疏學淺,呵呵),真的希望外宣部門或者致力于樹立中國文明古國良好形象的人對他的作品多加關注。
開學打算去買一本《吾國吾民》讀讀,最好是中英對照的那種。
林語堂散文讀后感篇二
雖然說《京華煙云》是林語堂先生的作品,但是我都一直未曾拜讀過他的文學作品。我這是第一次認真地拜讀林語堂先生的文章。在老師布置我們閱讀林語堂先生的文章后,我有在網上搜索他的文章,也在其中看過《生活的藝術》和《武則天傳》。不過因為《生活的藝術》在剛剛開始的時候就看不怎么懂,所以我也就放棄了閱讀這篇文章。至于《武則天傳》是由于時間不足也就沒有細看了。所以我就看了下林語堂先生所寫的散文。雖然文章都很簡短不過內容是相當的豐富精彩。
在讀《秋天的況味》的時候感覺先生的文章都是由生活中的一些細小的事物而可以體會到四季中“秋”的獨到、人生中“秋”的成熟與練達,那種自由、閑適的心境不是一般俗人能達到的。先生心中的詩意、禪意透過文字不經意的表達出來,深深地吸引著讀者,不由得一遍又一遍的讀著,不忍放下。(快樂的元旦作文)
我也是一個愛秋之人,我愛它是因為,它沒有春的陰雨綿密、沒有夏的炎熱迫人、沒有冬的寒風凜冽。愛它那份成熟淡定。不過相對于先生對于秋的愛和理解,我的這些太過于膚淺罷了。
我雖然到現在還是有些許不懂先生為什么在文末加了那段關于煙的文段,不過在這些段文字當中可以體會到先生對于生活當中許多細微的事物都觀察的很是細膩。就像大煙在煙燈上燃燒時所發出的那微微嘩剝的聲音,先生也會覺得有一種詩意。還有陶鍋在烘爐上用慢火燉豬肉時所發出的鍋中徐吟的聲調,同樣能夠讓先生感到同觀人燒大煙一樣的興趣。雖然我不能夠體會得到先生的這種感受,但是我想我能夠感受到先生在觀察這些細微的事物的當時的心情。
在看這篇文章后我還順便看了下《孤崖上的一枝花》。對于這篇文章我種油然而生的喜愛
先生的文章我雖然讀得不多,但是先生在文章當中所用的詞此我都很是喜歡得緊。不像有些文章盡是些浮華字句、盡是無病呻吟、平淡無奇。。先生的文章雖然有時候有點讓人捉摸不透,但是在過后細細品味還是會在其文字當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見解,同時也會在其中悟出很多的人生哲理。先生能夠通過最普通的事物來育人。
讀過先生的文章后我覺得自己體會得挺多的,覺得平時閑著無聊的時候看看先生的書會受益匪淺的。并且先生的書會讓喜歡它的人更加喜歡,不喜歡的人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很喜歡這句“花只有—點元氣,在孤崖上也是要開的。”我覺得這句話,這篇文章給人很大的勉勵。我看了這句話所理解的'就是:只要還存在一絲絲的希望,那么不管當時的處境是多么的艱難、絕望,都要堅持下去。即使再失望也要有微笑的理由。我不知道先生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的意義是些什么,但是我在這篇文章當中所領悟的就是這些。
林語堂散文讀后感篇三
饞了!隨手從書架取下林語堂大作。這本是三九折買來滴!當時,只是因為他是大家,相信他一定不會令我失望,定會對于我的人生有所啟迪,所以入手。
昨晚,信手翻閱《林語堂散文》,至《論讀書》,不禁又有朗讀,拍案,會心微笑,鼓掌大笑滴沖動。大師果然不負我之所望,知己呀!
大師說:“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警醒呵,第一次看到這句古訓,反省!偶爾我也會站著說話不腰疼,雖說旁觀者清,畢竟事未臨頭不能真正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只能想當然地侃侃而談,把書中的大道理強加給人家,強勢地指責或批評,不顧忌他人感受,不講究方式方法,冷靜滴想想,微薄的內心并不能完全服人,卻要從態度上壓倒對方,氣焰囂張,不可取呵。
大師說:“今人讀書,或為取資格,得學位,在男為娶美女,在女為嫁賢婿;或為做老爺,踢屁股;或為求爵祿,刮地皮;或為做走狗,擬宣言;或為寫訃聞,做賀聯;或為當文牘,抄賬簿;或為做相士,占八卦;或為做塾師,騙小孩。”這些情態基本同樣適用于今天哪?!指責國人以讀書為名取利祿之實,但能撼得動教育體制的力量在哪兒?當然還有一句,“有人拿父母的錢,上大學。”這令大師不齒的現實,同樣在今天也遍地開花呵?!我忽然想,大師如果不能撼得動這現象,那么是否大師把浪漫滴讀混同于求生存的讀了囁?是不是讀書本來就分很多種,只有等自己的人生奮斗到一定高度時候,才有資格進入下階段的讀?果然,大師接下來說,“今日所談,非指學堂中的讀書”噓^果然!大師提醒學子不要讀死書,要透過文字看本質,持懷疑態度做學問。
接著,轉入正題,是自由讀書。大師說:“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
”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射手座的強勢主觀使我極容易鉆牛角尖,但讀了一點書,開了一點竅,發現前面的路還很寬,何必每每自尋煩惱,換個角度看問題,并不是天塌地陷的危難,樂觀的活才是正理。就是這句,“幼時認為什么都不懂,大學時自認為什么都懂,畢業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現在處于中年的我,回憶前面的路,發現幼年時是多么滑稽好笑可愛,因為不懂,所以對什么都感興趣,盲目地摸索癡迷地流戀。青年時以為頓悟了,終于成年了,多了幾許憂愁幾許忐忑,其實只是看見了幼年時的可笑。中年時以為這次真得成熟了,所以有一點感觸就忙著記下來,熱衷于不停地寫,記錄,慨嘆原來這才叫‘知道’,漸漸,發覺,有些東西并不是那樣,就微微地有些茫然起來,呵,原來就是在變老。
大師說:“讀書的主旨在于排脫俗氣,不讀書便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具體我也不敢妄言,但讀過一點書后,真得偶有話不投機半句多之嫌,不僅如此,即便那人的笑聲刺耳,都會令人不爽。我想,這跟健康報上的氣味說有雷同罷,各人找適合各人氣味的朋友才是。若讀得書是適合自己口味的書,那么此種讀書必定是會影響人的談吐及思維方式的,有興致地讀,必定有所收獲;為賣弄而淺薄地強讀,必定食古不化疳積胃滯。所謂“讀書須求氣質相合。”
大師說:“有你所應讀,我所萬不可讀,有此時可讀,彼時不可讀,即使有必讀之書,亦決非此時此刻所必讀。見解未到,必不可讀,思想發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讀。”讀書需順其自然之勢。世上無必讀之書,各人有各人的生存狀態,當某人某日某種心境下,有了某種讀得沖動,想應和心境地讀,必能在彼時讀出一時之味來。比如,我小學時候鉆在閑置書堆里讀《紅樓夢》,只是少年時期的春心萌動,好奇它與課本的不同,感受它直抒男女之情的奇妙。二三十歲,關注的是人物的關系,人物的性情,場面的恢弘。
大師說:“讀書必以氣質相近,凡人讀書必找一位同調的先賢。找到師法對象,全心投入、氣質浸潤。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學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覺萬分痛快,而魂靈上發生猛烈影響,如春雷一鳴,蠶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這是我最欣喜的一段收獲。我記得以前我說過,我找到了我的群,我一直相信有那么一個群,這個群的人無需太多解釋就能理解對方。因為大家氣味相投,想想滿眼都是我的菜,各種喜歡各種有愛,那么就不會有太多的不融洽不和諧。我相信從星座血型里我們都能找到這種類同感,而讀書,使我們尋找組織的強度更大,能夠感應氣質性靈相近的同類更多。
開卷有益,想必也是要有氣質相合的卷,才能遭遇閱讀滴歡喜吧!
【林語堂散文優秀讀后感想心得感悟】相關文章:
林語堂《林語堂散文》經典語錄參考11-19
林語堂優美散文精選03-19
梁實秋散文優秀讀后感想心得07-26
《林語堂散文集》讀后感05-06
張曉風散文優秀讀后感想心得作文07-31
林語堂秋天的況味優秀讀后感07-29
林語堂京華煙云優秀讀后感心得范文07-21
對林語堂的愛散文隨筆06-23
林語堂蘇東坡傳優秀讀后感心得范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