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縱之教 讀后感
近兩年來,我們一直在研讀有關郭思樂的生本教育的書籍,讓我們深感生本教育在教學中的獨到之處。本學期,我校研讀的是郭思樂的《天縱之教》一書,讓我領略到什么是“天縱其才”, 生本教育相信生命,生本教育激揚生命,而每個生命以其自然之偉力促使自己提升,這就是“天縱其才”。
也許有人認為這太理想化了,我們的教育要使人成長為社會的人,而你們卻還在醉心于自然的人的境域。但其實,社會基本法則和自然法則的一致性,無論前者還是后者,都是一致的指向和諧。基礎教育面臨的是人之初,所學的是人之善,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依靠人之初性本善來學習呢?也就是說,教育要合于自然,向大自然尋找力量,才能成就天縱之才,自身也就成為天縱之教。
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想的最多的是學生,備的最多的`也是學生,與我們以往的教學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以往我們教師關注最多的是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環節,而生本教育關注最多的是學生的思維,從學生出發。其中一次記憶猶新,在上一年紀語文上冊《家》這篇課文的時候,在口頭練習的環節,說說 是 的家。我先給小朋友2分鐘時間四人小組討論,可沒想到,就一分鐘的時間就有好多小組想好了,他們紛紛爭著回答問題。他們的答案著實讓我出乎意料,范圍十分廣,從天上到地下,從南極到北極,一下子把小動物的家都找準了,更有小朋友還給文具、植物等等找家。就連平時學習很差的小朋友,也能在課上認真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實踐表明:生本,是一種希望。生本,是一種力量。只有讓學生的小小羽翼真正自由飛翔起來了,才能讓其之天性——大自然給予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憑借,真正盡其所用。
之前的教學讓我們教師拔苗助長,在給學生“催肥”,給學生 “助高”……遺憾的是當下課鈴聲響起的時候,孩子們會輕輕放下裝滿“碩果”的籃子,空手走出教室的大門。而當生本教育走進課堂,當孩子們再次走出課堂之后,再不是空手,碩果會自然扎根于學生們的腦海。這便是生本教育的魅力,教育源于自然。
書中有一個例子,一個“結巴”的孩子,在老師“不急”的引導方式下,孩子不僅“結巴”好了,還當上了學校電視臺的主持人。這樣的教學方式就是“無為而為”原則的體現和效果,教師不是通過不斷地糾正、教育來改變學生,而是讓他依靠自身的力量來盡可能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有時候,外界的干涉越多,反而會使目標偏離,得不到預期的結果。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留給學生自我學習、發展的空間,真正做到充分信任學生,敢于放手。在具體的教學的過程中,值得我去嘗試和研究。
“小組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研討、共同解決的過程,它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全面性和活動性,可使學生之間形成和諧、友好、合作、互助、競爭的關系,共同達到成功的彼岸。”
我在課堂上嘗試“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有一年了,從實踐—失敗—反思—再實踐中,我總結了我的小組合作有如下幾個問題:
一、參與對象不均衡。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有些學習能力較差或者不善于表達想法的學生成了“聽眾、旁觀者甚至是局外人”。
二、合作內容不明確。有時候我將小組合作的內容布置下去,學生會無從下手,不知道是該先交流?還是該先記錄?合作的紀律是什么?有的學生往往一臉茫然。甚至會有人借機說題外話,影響課堂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效果。
三、小組合作學習走形式。有時候為了突顯課堂教學理念,往往會走入“為了合作而合作”的誤區。學生成了演員,教師成了導演,教學內容成了劇本,沒有實質性作用。
【天縱之教 讀后感】相關文章:
怎樣教讀后感06-24
謹庠孝之教申孝悌之義經典美文03-31
謹庠孝之教申孝悌之義隨筆12-07
教海漫記讀后感09-20
《教海漫記》讀后感08-14
如此重教讀后感09-03
教海漫記讀后感03-10
邊城之讀后感10-10
讀后感之活著07-06